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你爺爺和我爺爺的事

版主: Hammer

回覆文章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CA1903 » 週一 4月 27, 2009 11:53 am

今年初幾個月「賦閒」在家,除了上網站,打電話,有時與老友碰個面,也實在沒太多剩餘時間。不過還是把一些老資料在看了一下,整理了點分析心得,趁此與大家分享,也請大家批評指點。

不少資料是網友過去分享的,特別感謝。

參考資料
1. S.L.A. Marshall: 「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兩篇報告, 1950 年 12 月到 1951 年 1 月間對志願軍的戰術分析
2. 美軍在1951年八月的報告:敵人擁有的武器
3.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 – 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業(國防工業出版社,北京)
4. 抗戰時期重慶的兵器工業,重慶出版社
5. 火器堂網站及堂主大作:抗戰時期國軍輕兵器手冊
6. 韓戰英文網站:http://www.rt66.com/~korteng/SmallArms/contents.htm

引言
小米加步槍,真的是解放軍的秘方嗎?最近重新看一些韓戰的資料,連接上抗戰及國共內戰的中文的資料(討論抗戰時期的兵器工業),倒也反映出不少情節。這些韓戰的資料是從聯軍的角度來看,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不見得完全正確,但是對手的印象也就是自己的借鏡了。

第一個資料:
S.L.A. Marshall: 「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兩篇報告的中文翻譯,在網站上廣為流傳。報告記載的是韓戰初期,即志願軍與聯軍最早在1950年末初次戰鬥接觸後Marshall對聯軍所做的採訪記錄。對志願軍的戰術與使用的輕兵器有很詳盡生動的描述。重要的部分附錄於後。Marshall的文章並不是小說,而是以探討軍事能力細節,尤其是營連層級以下到單兵為重點。

第二個資料:
另外一份聯軍報告是在1951年8月,關於北韓軍與志願軍的使用兵器裝備有很詳細的記錄和分析。並附圖片。這些兵器,都是從抗戰及國共內戰時遺留下來,又上了朝鮮戰場。中共志願軍大量使用蘇聯軍備是參加韓戰一年以後了。最初十二個月,使用的裝備清楚地反映了國共內戰時的槍械,甚至戰術戰法應該也忠實的反映了內戰時的作風。畢竟一個大部隊不可能眨眼間換一門功夫,一定是用過去熟悉的致勝秘方,在接觸了新對手後,才會再因時因地做改進。

第三個資料: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 – 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業(國防工業出版社,北京)」
「抗戰時期重慶的兵器工業,重慶出版社」
火器堂網站www.chinesefirearms.com,及「抗戰時期國軍輕兵器手冊」。
抗戰時期使用的兵器又亂又雜,抗戰時期結束後,接收大量日本繳來的日系槍械,再加上美國的軍援,這些武器不僅用於國共內戰,也被志願軍帶到了朝鮮半島!

第四個資料來源:
英文的韓戰網站。並包括一些中英文韓戰的書籍(未列入)。
M1903A3 我最愛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CA1903 » 週一 4月 27, 2009 11:57 am

第一部份:志願軍戰術
時間背景是聯軍仁川登陸後,北上平壤,直逼鴨綠江,志願軍於冬天秘密渡江,發起攻擊,西邊對美軍第二師造成大傷亡,東邊圍美軍陸戰隊於Chosin水庫。聯軍於初次接戰後,轉為後撤。

冬天的氣溫是攝氏零下負五到負三十度的可怕溫度,地上的積雪是幾尺厚。志願軍渡鴨綠江後,補給基本上依靠隨軍所帶的糧餉彈藥,沒有其他有效的後勤補給;不像國共內戰時可以發動大量民工運補。

1. 手榴彈是最重要的兵器!

(由參考資料一)在一個佈局良好的地區性戰鬥中,敵軍似乎時常喜歡以手榴彈兵為先鋒,有時候這些士兵除了手榴彈外並不攜帶其他任何武器。手榴彈會用綁在腰間的一個布袋裝著。他們大量使用手榴彈,當手榴彈耗盡時,我們士兵會看到他們似乎是空著手向我們陣線前進。在手榴彈攻擊時,極少有步槍火力的支援,但有一大堆衝鋒槍兵夾在手榴彈兵中前進。在更後方,有一到三挺機槍(但在攻擊連陣地時不會超過此數)掃射防禦陣地的高處和其他地區。就比例來看,我們最嚴重的傷亡看來是由準確的機槍火力造成的。在以步槍兵打頭陣的少數攻擊中,他們在接近手榴彈距離時會讓手榴彈兵快速地上前穿過步槍兵行伍,以便使用手榴彈。不是所有的手榴彈兵都有步槍,但是大部份步槍兵都帶了至少 5 枚小型木桿震撼式手榴彈(譯按:原文是 small potato-masher type concussion grenades)。(這些中共士兵都沒有刺刀)他們所有的近戰戰術似乎都在依賴使用手榴彈來迫使聯軍部隊退出陣地。
雖然中共士兵被教育說美軍士兵特別無法承受手榴彈攻擊,但實際上手榴彈攻擊對聯軍部隊的效果不彰。我們許多受到中共軍持續數小時手榴彈攻擊的兵士仍然對他們的手榴彈表示輕蔑。主要有兩個因素造成他們這種態度:
1. 中共士兵投擲手榴彈不遠且不準確。
2. 中共手榴彈本身殺傷力不強。
關於第一點,在仔細研究一堆手榴彈戰鬥的案例後似乎找不出特別的例外。中共士兵使用低手甩動的方式投擲手榴彈,在平地上最遠距離不會超過 20 至 25 碼,在陡峭的山坡向上投擲時距離更短。在一次山頭戰鬥中,我方部隊據守山頂,中共部隊在下方 20 碼處,他們的手榴彈兵花了一小時嘗試將手榴彈投過我們的壕壁,都沒有成功。在另外一次戰鬥中,我方有 7 個士兵緊圍著一個小土堆防守,在一個半小時內,中共軍於 15 碼的距離外對他們投了 50 到 60 顆手榴彈,其中 30 到 40 顆被我們的人踢掉或丟回去,剩下的在他們防禦位置中爆炸。這 7 個士兵個個都被手榴彈破片所傷,但都只是皮肉之傷,沒有人重傷或陣亡。在另一次排戰鬥中,有 30 人受到手榴彈破片的傷害,但沒有人嚴重到無法繼續進行戰鬥。因為中共手榴彈而受傷的案例在這些連中比比皆是,但是致命的案例少之又少。似乎只有當身體或頭部跟爆炸的手榴彈幾乎直接接觸時,才會引起重大傷害。我們部隊已經習於中共手榴彈的效果,也因此它們不會有損我們的士氣。
當在防禦中我方的手榴彈供應充足時,中共軍的手榴彈兵不是被消滅就是被擊退。不過在 Kunu-ri 的戰鬥中這很少發生。我們的士兵很少配備超過兩顆手榴彈,有些步兵根本沒有手榴彈。在許多案例中,戰鬥開始後要再補給(手榴彈)不是完全不可能就是極度困難。但是當手榴彈可以充分供應,而且防禦者能有效地使用時,都可以擋住敵人的攻擊。

這裡Marshall生動的描述了幾件事
1. 志願軍攻擊時,並不是每個士兵都有槍枝。而是以手榴彈兵為前導。有時夾了衝鋒槍兵。
2. 聯軍對志願軍所用的手榴彈並不懼怕。因為殺傷力有限,而且投擲距離短,不超過20-25碼。
3. 雖然志願軍逼近做近戰,但是裝備裡沒有刺刀。

志願軍使用的手榴彈,最可能的是沿襲抗戰時所用的手榴彈。依照「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 」中國使用的手榴彈是仿造德國的1924式木柄手榴彈。但是因材料缺乏,抗戰時火藥是把TNT與硝酸鉀混合,裝藥量降低,鋼皮彈殼改成鑄鐵。在內戰時期由44廠出了36年式增大破片效果;80工廠在1949年出了38年式,木柄減短。如果聯軍認為志願軍使用的手榴彈威力過低,抗戰及內戰時使用的手榴彈大概也好不到那裏。

攻擊的前波,是以榴彈兵為主,常常沒有槍。這與軍閥時代幾個兵一支槍一樣。難怪認為志願軍會使用人海戰術。

國共內戰共軍收編了大量投降的國軍,有些文檔認為志願軍借刀殺人,乾脆讓聯軍來處理掉這些降兵。由韓戰結束後,大部分志願軍俘虜選擇去台灣的事實來看,到也不敢講是空穴來風。

2. 行進射擊制壓聯軍效果不佳。

不論是跑是走,他們幾乎總是一成不變地在行進中射擊。這是他們火力交鋒開始的特色,而且經常發生在開始用機槍和迫擊砲轟擊之前。不過,這種行進中射擊的方法不但錯誤而且沒有什麼效果。我們的士兵很少因此傷亡,並且眾口一聲地說,這種方法不會影響到士氣,更不會把我方士兵壓制到無法還擊。中共軍使用這種前進方式的戰術目標似乎是想要接近到近戰距離,然後在位於 50 到 800 碼不等距離外的機槍和迫擊砲壓制防禦者的同時,迫近到能使用手榴彈的近距離。在美軍陣線火力因彈藥耗盡而減弱前,這些攻擊波似乎從來不曾嘗試過要真正逼近。事實上,找不到有任何一個敵人的攻擊部隊直接全面突擊消滅我們排級以上的部隊,使得倖存者落荒而逃的例子。他們並不是靠無比的勇氣、狂熱、或是快速集中的兵力來攻陷陣地。他們是靠逐步增加兵力和火力對陣地擠迫,並且耐心地等候,當防禦者武器人員彈藥耗盡時會自然瓦解。

衝鋒槍的使用,在100米以外效果遞減,其實行進中射擊制壓聯軍火力的效果並不好,加上對聯軍陣地的攻擊以榴彈兵為主,必須接近到20碼以內,這也會造成相當的傷亡。

3. 輕機槍仍是最有效的武器
在 Kunu-ri 戰鬥中,中共軍武器對上我方步兵的效果可以從傷亡率、對士氣的 影響、以及對陣地的壓制來衡量。它們的效率評估如下:
1. 輕機槍
2. 迫擊砲(通常 60mm)
3. 手榴彈
4. 衝鋒槍(通常是湯姆生衝鋒槍)
5. 步槍
中共軍的機槍火力一直很準確並且很持續。他們會持續發射機槍直到被摧毀,也會利用掩護把機槍盡量往前推進到近距離。他們似乎沒有很多輕機槍;在攻擊一個連陣地的時候幾乎沒有使用超過兩挺機槍的例子。它們的戰術目的似乎是在提供壓制防禦者的火力。
在一般狀況下,迫擊砲並沒有集中使用。在某些特例中,兩或三門迫擊砲會集中火力來使用。通常中共部隊只使用一門迫擊砲,而且是在攻擊已經開始一陣子後。迫擊砲火分兩類:一是一般區域性的壓制,一是集中在主要設施,例如防禦的機槍、迫擊砲陣地、指揮所、以及補給點。他們的區域壓制火力並不猛烈,我方部隊也並不太在意。但在集中射擊方面,他們的迫擊砲火都能很快而準確地命中特定目標,這似乎意味著他們發展出了能夠在戰鬥中做快速三角定位的方法,但也有可能是他們已經在周遭潛伏一段時間並且測好距離,所以在戰鬥時可以很快地根據火光來定位。
在步槍火力方面,他們的衝鋒槍火力不論是在日間或夜間戰鬥中都不是十分準確,而且他們常常在過遠的距離就開始使用衝鋒槍。但是,中共部隊擁有許多湯姆生衝鋒槍,這可以從 Kunu-ri 戰鬥的報告和從他們的死者和俘虜身上蒐集到的數目看出。
延續了抗戰時的輕機槍傳統,輕機槍仍是最有效的武器。火砲基本上是缺乏,只有迫擊砲。比起北韓部隊,1950夏天開始南侵時有150輛T34戰車,志願軍完全是輕步兵的裝備,比起抗戰開始時的軍備,主要是多了衝鋒槍。

重機槍也是存在的,聯軍也繳獲不少(見兵器章)。抗戰時重機槍(與迫擊砲)是長距離的有效打擊兵器,戰損很高。在韓戰初次接戰時聯軍沒有提到重機槍的使用,讓人疑惑。不過也有可能在初次接戰時的志願軍部隊重機槍裝備很少。

4. 鐵絲網等阻礙物有效的遲緩了志願軍的攻擊速度

聯軍注意到鐵絲網等陣地阻礙物對志願軍相當有效。志願軍會停下來,由鐵絲網下爬過!! (受過軍訓的人還記得單兵攻擊陣地戰吧?)聯軍可能沒想到,志願軍連鉗子等破壞鐵絲網的工具都沒有。只好由下面鑽過去了。

其實筆者自己在1975年的成功嶺暑訓與1980左右受入伍軍訓時,攻擊陣地也是由鐵絲網下面爬過去,並沒有破壞鐵絲網。是否一向就是如此?鉗子等工具對美軍是常有的工具,但是在連基本輕兵器的裝備都不全的中國軍隊裏(由抗戰前到韓戰,甚至以後),沒有破壞工具時,唯一持續攻擊的方法只有避開障礙物,由鐵絲網下方匍匐前進了。
陸戰第一師將擁有的少量鐵絲網都盡可能地用來佈置在各防禦陣地上。蛇籠和雙層鐵絲網被佈置來阻斷可能用作接近路徑的山溝,另外在某些地方用灌木堆和有刺植物補強,不過由於這一區樹木不多,能用的材料有限。
絆腳線被佈置在防禦陣線的前面,當可以弄得到警告焰火時,它們也都被用上。
連級的作戰(分析)提供了中共軍對於這些鐵絲網障礙極度反應的良好觀察,他們似乎對於要克服這些防禦鐵絲網完全不太熱中。即使碰到的是拉在離地面 18 英吋的絆腳線,他們仍然會停下並嘗試從其下爬過。這種反應並非個人單兵,而是全面性的。同樣地,他們會嘗試要從蛇籠或雙層鐵絲網下爬過,而非先排除這些障礙。一名中尉的意見:「看起來他們好像對鐵絲網有種迷信似的恐懼,它每次都會把他們擋下來。」

5. 夜間作戰與照明

志願軍的攻擊偏好夜間,大概是更容易接近到投擲手榴彈的距離吧。一旦聯軍發射照明彈,志願軍的行蹤畢露,攻擊常因此而停滯。志願軍的戰法相當有技巧。但是聯軍施放照明彈時,依靠黑夜迫近的方法效果大失,攻擊也因此遲滯了。

在這次作戰中,相當少有機會能研究當中共軍進行夜間攻擊時,從後方使用照明方法暴露其身影的效果。迫擊砲本來有充分供應的砲彈來測試這種技巧,不幸的是照明彈都是屬於 1944 年生產的同一批有缺陷的彈藥,極度的酷寒也可能是造成啞彈的因素之一。平均說來,每四發照明彈中只有一發能燃燒。另一方面,中共軍的照明彈的光線要比我們的白得多,時間也短得多,卻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的燃燒率。
由於這些原因,再加上士兵都以為中共軍的照明彈是我們自己的近發彈,在下碣隅里地區很快地就有命令停止發射照明彈(譯按:原因應該是認為自己的照明彈效果不彰,反而暴露自己陣地)。不過,在少數使用照明彈,並且成功燃燒的例子中,明亮的光線對中共軍有遲滯的效果。

6. 嚴寒下的影響
朝鮮半島冬季的嚴寒,對禦寒裝備(相對)良好的聯軍都有很不利的影響,對志願軍而言,天候造成的人員損失應該是相當的高。Marshall提到聯軍看到不少被凍斃的志願軍。

在聯軍的輕兵器中,M1加藍德還是最好最不故障的。M1卡賓相對制止力與可靠度都差一截,聯軍士兵一有機會就把卡賓換成加藍德。(儘管加藍德重多了,又長,攜帶不便,但保命要緊哪)

志願軍的湯姆森衝鋒槍是否在嚴寒下故障就沒有資料了。輕機槍發射數發熱起來後就應該沒問題了。

至於栓動步槍如中正式,應該不受嚴寒的影響,除非擊針上的潤滑油被凍住,阻礙擊針正常前進打擊底火。
在零下的低溫中,M1 步槍、機槍、以及 75mm 無後座力砲的的性能表現仍然十分耐用良好。
陸戰第一師各營對於後者都十分讚揚。他們認為在山頂的戰鬥中無後座力砲是「不可或缺的」,士兵並不因為它「可能暴露己身位置」而不願用它,所有人的報告都認為它是非常有價值的戰鬥武器,特別是在對付敵軍工事的時候;士兵們也對它特別鍾愛。當用來對付掩體和其他砲位時,它的有效距離長達 1,200 碼。對它一致的看法是:「我們需要更多這種武器」。
在零下低溫的戰鬥中,105mm 榴彈砲在發射後有時會花上兩分鐘才能完成復進的程序,因此顯著地影響了發射速度。
有關白朗寧自動步槍的報告明顯地好壞不一,有可能是由於在寒冷狀況下保養方法上的差異所引起的。陸戰第一團下的各營不使用擦槍油,用汽油洗槍已去除任何殘留的油漬,並且不時地開上幾槍以保持武器溫暖,他們沒有任何問題。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在同一團下的連,仍然使用薄薄的一層擦槍油,也不定時開槍保暖,但他們的武器卻也毫無問題。陸戰第七團 F 連的白朗寧自動步槍在持續戰鬥中夜復一夜地故障失效,但到了白天檢查時卻又找不出問題所在,小心地保養也毫無幫助。其他單位也報告有相同的經驗。不過,白朗寧自動步槍的操作性能平均說來仍然良好,而且使用它的士兵通常對它都有信心。在酷寒下性能上以及保養方法上的差異(在陸戰第一師及第二步兵師中都一樣)應該顯示了需要對這武器進一步地測試與實驗,以找出可能最佳的解決之道。
陸戰第一師的指揮官及士兵們對卡賓槍沒有多少信心。一般的看法是當卡賓槍被改良成全自動時,反而變得「太嬌貴」。陸戰第一師各步兵連中最好的記錄是大約有 30% 的卡賓槍會故障。當士兵們有機會弄到 M1 半自動步槍時,他們會把卡賓槍盡快丟棄。也有人抱怨卡賓槍缺乏「制止力」。一些排長和班長談到曾經在不到 50 英尺的距離打中中共士兵兩三槍,看到他咬牙皺眉,卻仍能繼續逼近來。

陸戰第一團也用汽油來洗機槍。機槍的潤滑油在酷寒下會變得非常黏滯,直到變暖前會讓槍機動作變慢。不論周圍狀況如何,重機槍每 20 至 30 分鐘就得發射一陣,以保證能夠運作。在這武器中的抗凍劑可以承受大約零下 30 度的溫度,但是它只保護了槍管,槍管延伸部、槍機、以及緩衝組件都沒有保護。金屬部份會結霜,會把整支槍凍得結結實實;因此定時地開上幾槍是必需的。

討論:
志願軍在武器及補給的限制下,的確是小米加步槍的輕裝師。在朝鮮戰場的嚴冬之下還能有如此戰績,付出的代價的確高昂。

所用裝具比起抗戰時期的裝備,基本上是一樣的。唯一明顯的差異是衝鋒槍的大量使用。攻擊時手榴彈兵的迫近敵陣一定是犧牲很大。而手榴彈的效力不足,更會造成攻擊的無效。這些在抗戰的戰鬥中,筆者倒沒有看到相關的資料。

聯軍提到,志願軍一個團是3000人,輕武器大概是1000-1300件。在另一本書裡,志願軍編制是一團三步兵營(還有其他單位),一營三步兵連,一連三步排,一排三班,一班是正副班長再加12-16班兵。也就是一團有81步兵班,人數也就是1200左右。每一班在抗戰時的配備應有輕機槍一挺。考慮到輕步兵全靠人及牲畜來搬運一切物品,像重機槍連,迫砲連,可能就沒什麼步槍了。還有輜重要搬運。沒槍的人多可能也不免。有本書「代馬輸卒」描述在國共內戰時就是用小兵代替牲畜拉砲,該書作者就是那個代馬輸卒。但是開戰後,無論有沒有配發到槍可能都要上最前線了。。。。

相比聯軍,即使是二線部隊,如輜重,醫療等,都有輕兵器的配備。步槍,手槍,衝鋒槍,卡賓,加起來槍比人多是正常。運送物品有車輛,戰鬥士兵自己不需帶口糧。這是天壤之別。

嚴寒的天氣對輕步兵也是個大考驗。所有東西都在自己身上了。取暖都要就地取材。聯軍也是冷的受不了,尤其腳部凍傷很頻繁。而志願軍個人禦寒裝備更差,凍傷的比例應該更高。而且丟手榴彈,應該把環套套在手指上,但是戴了手套後該如何處理?如何安全的同時拉環套與拋擲手榴彈?這些對戰鬥力都是很大的負面影響。
M1903A3 我最愛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CA1903 » 週一 4月 27, 2009 12:01 pm

第二部份: 輕兵器

依據聯軍的報告(資料二),志願軍參戰12個月後才開始換發蘇聯的軍備。前12個月的兵器是大雜燴。而北韓軍的兵器以蘇聯及日本為主,重武器方面,如火砲及戰車的密度都比志願軍高多了。

志願軍使用的武器,就如同看抗戰時所用的武器。重要的有手榴彈,79步槍(中正式,包括其他毛瑟),日本三八,九九(包括從77口徑改到毛瑟79口徑),捷克ZB26與勃然Bren輕機槍。唯一不同的是湯姆生衝鋒槍與M3衝鋒槍大量使用了。

抗戰初期的大刀也不再出現。Marshall的記載裡甚至沒有刺刀戰的紀錄。當然陣地戰的最後,總是有面對面的時候,他的記載是這麼寫的:槍托與拳頭齊飛。沒有刺刀的戰鬥(至少不是強調)。

另一個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武器也不出現了:盒子砲。手槍還是有,如日制的南部手槍。但是沒有C96盒子砲了。大刀與盒子砲這兩樣東西少了,多出衝鋒槍,是由抗戰到韓戰輕兵器上最主要的差異。

主要中國製造的武器,在「資料二」裏提到的:
1. 木柄手榴彈。仿德國的potato masher。
2. 馬克沁重機槍,仿MG08(?)。
3. 捷克ZB26與丹麥麥特森輕機槍。抗戰時進口整廠的麥特森製造機械,但是在運送途中被日軍炸毀。所以聯軍擄獲不少麥特森機槍,主要來源不清楚。
4. M1與M3A1衝鋒槍。這些不確定多少是美國租借法案來的,多少是中國製造的。湯姆生衝鋒槍仿造多年,不過數量不多。租借法案裡有一項45口徑衝鋒槍共六萬三千支,包括所有型號。另外在1947年由60及90廠製造「36年式」仿M3A1的45衝鋒槍。到1950年韓戰時生產數量不清楚。
5. 步槍,除了日制步槍外,毛瑟K98Kar(槍機彎柄)有多種,及中正式(直柄)。這是抗戰用的主流步槍。倒是漢陽造不再出現。由1944年21廠停產後,不知漢陽造是否已在諸次戰役中大量消耗了。

手榴彈:
德國24式手榴彈,裝了TNT120-130課,彈殼用鋼皮沖成。鞏縣兵工廠仿製時,外型和發火裝置維持一樣,但是鋼皮與TNT中國不能製造,改為鑄鐵。裝藥改為TNT與硝酸鉀(40%+60%)混合70-100克,成為「防衛式」手榴彈。也就是爆發/殺傷力都比德國原型要低。
抗戰時有多種變型以減低材料的消耗。在內戰時,44廠於1947年開發出一短木柄手榴彈,外殼加厚,破片效果增強,定為36式手榴彈。還有第30,31等廠大量製造。之外80廠另至一38式手榴彈,也是短柄近似無柄,彈體小到40豪米外徑,近似瓶狀。僅80廠製造。
由聯軍的記載來看,志願軍使用兩種手榴彈,僅彈體形狀不同。極可能以這兩種手榴彈(36式與38式)為主要生產形式。可惜的是殺傷力過低,戰鬥效果不佳。
76.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M1903A3 我最愛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CA1903 » 週一 4月 27, 2009 12:02 pm

77.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M1903A3 我最愛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CA1903 » 週一 4月 27, 2009 12:05 pm

馬克沁重機槍:
中國仿製馬克沁重機槍起於1888年,金陵製造局。但是最重要的是在1934年中國獲得德國贈送的MG08/15的全套工作圖樣,交金陵兵工廠改進公差,於1935年改進成功,定名為24年式馬克沁重機槍。火器堂主經實物比對,證實24年式並非仿製MG08,槍閂設計不同且不能互換。21廠於1943至1944年致力於生產改進,務求零件在製造公差範圍內,達到零件互換的目標;槍閂內的零件均無序號。在1945年,21廠(即原金陵)將水冷式重機槍改為氣冷式,於1947年完成兩挺樣槍。
英文報告裡,提到單靠后座力不夠完成運作,要靠氣動輔助。在子彈出槍口後,氣體輔助后座力達到正常操作(助退器)。工作原理細節有待專家解釋。
相比於美制的M1917式勃朗寧重機槍,馬克沁雖然更複雜,製造更困難,但是因有圖紙,反而生產順利。M1917中國仿造為三十節重機槍,在1928年上海兵工廠報告,連發200發以上者,最好批僅佔34.4%. 抗戰前兵工署向美比兩國索取圖紙均不成功,因此三十節重機槍無法有好的發展,而馬克沁重機槍成為國造的主力。
64.jpg
65.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M1903A3 我最愛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CA1903 » 週一 4月 27, 2009 12:08 pm

捷克ZB26輕機槍

中國仿製輕機槍是由廣東於1908年仿製1902年丹麥麥特森上校發明的麥特森輕機槍,79口徑,氣退式。之後各廠分仿多國輕機槍。1927年,天津大沽造船所仿製捷克的ZB26輕機槍,1933年,廣東廠也進行仿製。在1935年,兵工署翻譯完畢ZB26的工作圖紙,仿製ZB26的工廠也增多,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輕機槍。此槍為氣退式,氣冷,槍管更換迅速,彈匣由槍機上方供彈,射手可以貼近地面臥姿發射。並可選擇單發或連發。
英國也以ZB33為藍本,改進後成為BREN輕機槍,取捷克BRNO與英國Enfield的組合而成,口徑為303。加拿大在二次大戰時也製造,並曾供應中國BREN輕機槍,303與79兩種口徑都有。
在朝鮮半島,美軍報告裡特別提到捷克式與麥特森式輕機槍。中國曾進口麥特森輕機槍,上有國府標記。抗戰時51廠原訂生產麥特森輕機槍,因工具圖紙在運送過程中被日軍炸毀,改生產捷克ZB26。聯軍特別提到麥特森式輕機槍,表示某些部隊仍有相當數量的麥特森輕機槍,但不清楚是少量國內仿製或是由丹麥進口的原裝槍。
54.jpg
55.jpg
56.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M1903A3 我最愛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CA1903 » 週一 4月 27, 2009 12:10 pm

57.jpg

衝鋒槍: 仿湯姆森與仿M3A1
1923年廣東首先仿製美制1921年湯姆森衝鋒槍,之後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也在1926年仿製。此槍可實施半自動與全自動射擊,45口徑,與有名的1911手槍子彈相同。是屬於瓦斯回衝(blow-back)方式閉鎖。
在抗戰前,德國的Bergman柏克門衝鋒槍亦被仿製,上海,金陵,廣東,漢陽,鞏縣均曾仿製。
衝鋒槍在抗戰時使用,製造極少,只有駐印遠征軍在租借法案(至1945年抗戰勝利)下得到不少湯姆森衝鋒槍,在緬北叢林戰場裡發揮極大功用。依據租借法案的紀錄,中國曾得到6萬3千支45口徑的衝鋒槍。
在抗戰勝利後,60廠與90廠曾仿製M3A1衝鋒槍,定名為36式(1947年)衝鋒槍。中國量產衝鋒槍是在1948年。韓戰時與美軍接敵,衝鋒槍的大量使用與被俘獲的數量,應該反應戰術上衝鋒槍的地位已大幅提高。
38.jpg
39.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M1903A3 我最愛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CA1903 » 週一 4月 27, 2009 12:11 pm

36.jpg
37.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M1903A3 我最愛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CA1903 » 週一 4月 27, 2009 12:13 pm

中國仿製的毛瑟式步槍
中國使用的步槍非常繁雜,幾乎各國,各口徑的步槍都有。但是國內自己仿制的,首推各式毛瑟步槍,其次是日制38步槍(山西為主要仿製廠)。在抗戰之前,鞏縣兵工廠仿製德國標準式步槍,定名為中正式步槍。此時K98K在德國正要出現。中正式步槍槍機把柄是平伸出來,背帶環在槍托下部。之前仿製其他毛瑟型號,則有不同的槍管長度等變化。
在美軍報告裡,提到兩個型號,一是仿K98K,一是中正式。兩者外型差別在槍機柄下彎或直伸,背帶環在槍托側邊或下方。但是中國似乎從未仿製過下彎槍機柄之毛瑟步槍。進口K98K機匣上是毛瑟橫幅,兩側有青天白日徽,無98等印記;是否是把抗戰初期進口的K98K誤以為仿製?
30.jpg
31.jpg
總結:
美軍的報告,給我們一個鮮明的印象,對各武器的效力做個重要的總結。雖然其中也增加了一些疑點,但畢竟那是50多年前的戰地報告,當時的重點在武器清單,而不是歷史淵源。
在朝鮮半島激戰一年後,志願軍也就換為蘇聯裝備,如T53/M44莫新那干,波波沙衝鋒槍等。而國軍也在美軍支持下,換裝為美制30口徑,如春田1903,M1加藍德,還有M1卡賓等。抗戰時的主力毛瑟步槍,捷克ZB26輕機槍/勃然(加拿大制的79口徑Bren,亦為仿ZB),在台海兩岸都快速的退出了舞台。兩岸的輕兵器,個別都統一了口徑,放棄了過去紛亂的武器系統與許多歷史上的疑點,分屬到冷戰的兩個陣營,結束了中國在20世紀前一半輕兵器收藏家的樂園的時代!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M1903A3 我最愛

頭像
慎.中野
文章: 1623
註冊時間: 週四 1月 22, 2004 10:54 am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慎.中野 » 週二 4月 28, 2009 9:55 am

攻擊時手榴彈兵的迫近敵陣一定是犧牲很大。而手榴彈的效力不足,更會造成攻擊的無效。這些在抗戰的戰鬥中,筆者倒沒有看到相關的資料。
我在二戰神兵排的討論中有提到這個問題。
按照馬歇爾的報告,中國的步兵班戰術只是希望敵軍彈藥或士氣用盡放棄陣地而已,這可以用中國內戰來解釋──因為雙方士氣並不是特別好,彈藥也不是很多。
我將這解釋為,中國軍並不真正願意衝鋒跟敵人進行陣內搏鬥。
馬歇爾的報告在關於中國軍並不是靠狂熱的勇氣獲勝這一點,我猜想對比的對象是日軍。
日軍喜行衝鋒陣內戰非常有名,通常只有一挺機槍的中國軍陣地,只要被日軍繞到側後方,幾乎毫無疑問日軍會衝鋒殺進去,迅速將敵人逐出陣地。在太平洋戰爭的早期美軍跟英軍也吃過這種苦頭。後來美軍幾乎都是一線推進或全周防禦,避免暴露出側面。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CA1903 » 週二 4月 28, 2009 11:48 am

在抗戰時,手榴彈應該也是類似的爆炸力。如果聯軍不認為這手榴彈夠力,抗戰時對日軍的殺傷也不高吧?
M1903A3 我最愛

頭像
冗丙
文章: 3677
註冊時間: 週六 11月 29, 2003 8:55 pm
來自: 中華民國台灣省基隆市海三廠眷村
聯繫: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冗丙 » 週二 4月 28, 2009 11:59 am

這篇light兄之前有刊過~
手榴彈這種玩意爆炸後~幾乎一半進入土內~幾乎一半幾乎飛上天耶~
:lol:
這篇似乎沒考慮到雪地作戰的問題~不止每個連的防區縮小~接戰距離也似乎跟能見度也有關係~
而且在冰冷的環境~人的警覺性也變差很多~體能也相對變弱了~
:P
2009心願:
1.只要不搞砸人生,什麼我都能接受!
2.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 比森林的樹葉還茂密~ 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CA1903 » 週二 4月 28, 2009 10:55 pm

是的,我相信是light兄首登。之後網路上廣傳,但是都沒有對light兄的翻譯努力做個感謝。
M1903A3 我最愛

Sergeant
文章: 345
註冊時間: 週日 5月 07, 2006 9:00 am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Sergeant » 週三 4月 29, 2009 8:46 am

已經很久都沒看到light兄文章了
不知近況如何
期待中

頭像
JOHNWU
文章: 5298
註冊時間: 週日 11月 30, 2003 6:41 am
聯繫:

Re: 韩戰初期志願軍的戰術與輕兵器

文章 JOHNWU » 週三 4月 29, 2009 5:09 pm

CA1903 寫:馬克沁重機槍:
....
英文報告裡,提到單靠后座力不夠完成運作,要靠氣動輔助。在子彈出槍口後,氣體輔助后座力達到正常操作(助退器)。工作原理細節有待專家解釋。
....
這裡的意思是馬克沁可能需要像MG42那種槍口捕捉爆炸氣體的槍管助退器嗎?
短行程槍管後座,槍管和槍機鎖在一起後退
雖然可以減少閉鎖機構的受力但太重會影響運作可靠度
像MG42有槍口助退器, Browning機槍有槍機加速器
許多短行程槍管後座的機槍都有設計槍口助退器或槍機加速器
但馬克沁眾多衍生型號或改良,並沒有這類設計
我以為它沒這方面的問題,看來還是有的
COME FROM:JOHN WU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