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兩山作戰的若干問題分析

你爺爺和我爺爺的事

版主: Hammer

回覆文章
Hammer
版主
文章: 11687
註冊時間: 週二 12月 02, 2003 5:47 pm
來自: 槍客村

1980年代兩山作戰的若干問題分析

文章 Hammer » 週二 6月 03, 2014 11:58 pm

兩山作戰,狹義上是指從1984年開始,中國軍隊對越軍控制的雲南邊境老山、者陰山地區眾多山頭制高點實施的集中拔點作戰,以及其後的堅守防御作戰。為堅決打擊越軍的持續反撲,長期牽制越南,並達到練兵的目的,中國各大軍區部隊又奉命輪番開赴兩山地區參加作戰,戰火一直延續到了1990年,因而這一階段的作戰也被稱為“兩山輪戰”。從廣義上說,兩山作戰是繼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後,在冷戰的大背景下,中越兩國軍隊長期圍繞著兩山地區進行的牽制與反牽制的低烈度邊境衝突,同時又是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影響小到東南亞地區局勢,大到冷戰兩大陣營的力量消長,近則制敵攝威,遠則折衝樽俎,關系到了所牽涉各國在其後十幾年間的國運興衰,因之具有了比表面看上去更為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兩山作戰耗時持久,參戰部隊眾多,戰場環境惡劣,作戰過程錯綜復雜,頭緒紛繁,對其逐一梳理頗為不易。值此兩山作戰30周年之際,筆者下面僅就這場戰爭中的一些典型性問題試著進行分析探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 兩山作戰的歷史背景

1984年4月突然發起的兩山作戰,其運籌至少要始於一、二年之前,是與這一時期特定的國際國內局勢緊密相關的。

首先,中國與越南之間的矛盾衝突和中國的國家需要成為主要原因。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後,中國軍隊全部撤回了國境內,但卻沒有占領中越邊境地區的重要騎線制高點實施守備。越南軍隊則緊跟北上重新布防,並先後從柬埔寨將大量精銳部隊調回到中越邊境,出動兵力秘密占領了國境線上的一些重要騎線點,繼續向中國境內打槍打炮進行挑釁,又恢復了1979年戰前的邊境持續緊張狀態。
越南當局這樣做,秉承的是越共四屆四中全會上制定的侵柬反華戰略,依仗蘇聯為靠山,以中國為重要敵人,堅持與中國兵戎相見的敵對政策。因為在1979年的戰爭中吃了虧,越南當局時懷報復心理,但其軍力不足以向中國實施大規模反擊,便以占據中越邊境重要騎線點武力挑釁的方式糾纏中國,伺機再行進一步的報復。同時,越南加劇中越邊境的緊張局勢,也是為了緊密捆綁與蘇聯的關系,配合蘇聯在國際輿論和實際行動中攻擊中國,從而謀得蘇聯在經濟和軍事上對越南的大力援助。

對於中國來說,早在1980年,鄧小平就提出了全國人民在1980年代的三大任務: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其核心任務是進行現代化建設,同時在冷戰的大形勢下堅持反對霸權主義,保衛祖國,維護世界和平。因此,當越南繼續緊跟蘇聯挑釁中國,搞地區霸權主義,制造邊境流血事件,已經影響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局時,不對其進行反擊,就難以保障邊境的和平穩定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而何時在邊境進行軍事反擊,則取決於國際國內形勢的需要。

歷史走進1984年後,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國力提高很快,進入了建國30年多年來的最好發展時期。當時在中共黨內軍內已有了一定共識,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軍隊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編制體制調整,改善武器裝備,以加速國防現代化。然而,以中國軍隊當時400多萬人的龐大規模,機構臃腫,負擔沉重,僅在人頭費上就耗去了大量軍事預算,用在武器裝備研制和更新上的錢就非常有限了。在國民經濟還不是很富裕的條件下,軍隊要發展,就只能走精兵之路,通過裁軍消腫來節省開支用於發展現代化裝備。眾所周知,軍隊的情況非常復雜,新老利益盤根錯節,推動改革的難度相當大。這個時候,除了要革新軍隊內部的陳舊觀念之外,讓軍隊神經緊張起來,培養軍隊令行禁止的服從天職,則成為了推動軍事改革的必要前奏。在這種大背景下,越南配合蘇聯對中國進行邊境挑釁,則正好送上門來,主動充當了中國推動軍事改革的祭旗禮。對越南進行反擊,打一仗,可以振奮軍隊的士氣,檢驗軍隊的現時戰鬥力,有助於調動軍隊的各個部門,有助於暴露軍隊內部的諸多問題,有助於軍隊建設要圍繞實戰要求來進行,從而為推動軍事改革創造了必要環境和相對減少了阻力。

由此可見,中國發起兩山作戰,是在中越矛盾衝突與中國國家需要之間選擇了一個節點,使兩者緊密交織在一起,達到一定效果,為中國的整體國家利益服務。就在兩山作戰發起後的當年年底,鄧小平提出了“世界大戰十幾年內打不起來”的著名論斷,為推動軍事改革首先在觀念上掃清了障礙。到了1985年,鄧小平下了決心,又公開宣布人民解放軍要裁減員額100萬,軍隊要忍耐,要服從於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終於拉開了中國軍事改革的戰略大幕。

其次,是與東南亞局勢密切相關。越南自1979年1月占領了柬埔寨的重要城鎮及廣大地區後,為了將柬埔寨吞下去,除了頻繁調動軍隊對民柬政權的殘余抵抗力量進行清剿和掃蕩外,又從國內抽調大批干部和骨干,協助韓桑林偽政權建立各級地方政權和組建武裝力量,並加緊向柬埔寨境內移民,企圖盡快將柬埔寨殖民地化。

越南入侵柬埔寨,在客觀上解除了柬埔寨人民繼續受到民柬政權的摧殘屠殺,但其主觀上仍然是要吃掉柬埔寨,從而建立其夢寐以求的印度支那聯邦。這一點,不僅紅色高棉領導人看得很清楚,柬埔寨前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和前柬埔寨王國首相宋雙等人同樣看得很清楚。除了越南扶植的韓桑林偽政權外,柬埔寨各方都明白,不存在與越南和解的可能,只有堅決打下去,柬埔寨國家才不至於淪亡。在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不斷斡旋下,為了拯救危難中的祖國,柬埔寨各方抵抗力量終於聯合到了一起。1982年6月22日,柬埔寨愛國、民主、民族大團結陣線領導人喬森潘,高棉人民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人宋雙,爭取柬埔寨獨立、中立、和平與合作民族團結陣線領導人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等柬埔寨三方抵抗力量,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簽署了《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成立宣言》,其武裝力量包括紅色高棉的民柬國民軍、西哈努克親王領導的民族主義軍和宋雙領導的高棉人民民族解放軍,決心共同進行抗越戰爭。7月9日,西哈努克親王發表聲明,宣告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成立,由他本人擔任聯合政府主席。在中國的努力下,聯合國大會維護了民主柬埔寨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至此,柬埔寨抵抗越南入侵的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為了盡快剿滅主要退到柬埔寨西部山區進行抵抗的各方抗越武裝,越南從1980年年底開始,先後在三個旱季集結兵力對抗越武裝發動了重點進攻和掃蕩。柬埔寨境內各戰場打得非常激烈,雙方進行了多次反復拉鋸,戰火一直漫延到了柬泰邊境。

在軍事打擊柬埔寨各方抗越武裝的同時,為切斷抗越武裝的外援通道,越軍又在柬泰邊境地區部署了重兵,並多次侵入泰國境內,企圖以軍事威脅向泰國及東盟其他國家施加壓力,迫使其在柬埔寨問題上與越南妥協,達到進一步削弱抗越武裝力量的目的。同時,越南的野心更大,妄圖伺機策動泰國共產黨發起全面起義,然後再次派出“志願軍”進入泰國,以幫助泰共奪取奪權的方式控制泰國,從而飲馬印度洋,控制馬六甲海峽,一舉打破冷戰雙方陣營力量的均勢對比。為此,越軍多次出動較大規模兵力侵入泰國領土,試探虛實,與泰軍進行了激烈交戰。不過,越南企圖繼續吞掉泰國的野心實在太過狂妄。泰國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盟友,參與了美國在二戰後的多次海外出兵,美國自越戰後雖然在全球處於力量收縮階段,但也絕不會允許越南如此猖狂挑釁其在東南亞的利益。而蘇聯當時已在謀求同美國緩和,爭取戰略和外交上的有利局面,為了自身的利益並不支持越南入侵泰國。加上泰共黨內已分裂為主張開展武裝鬥爭和主張以和平方式進行鬥爭的兩派,長期內耗不休,也無力與越南合作。最終,越南的這一狂妄野心胎死腹中。

1980年代初期的東南亞局勢就是在如此的熱戰與冷戰中交織演繹。中國從國家利益出發,堅持反對霸權主義,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柬埔寨進行抗越鬥爭,必要時將履行自己的國際義務,以維護世界和平。與此同時,當老撾、柬埔寨相繼被越南控制後,20多萬越軍蹲在老撾和柬埔寨境內虎視眈眈,令泰國也深深感受到了越南的嚴重軍事威脅。泰國總理江薩在1979年訪問日本時就說過:“越南的下一個目標是泰國,越南過去曾經表示要解放同柬埔寨接壤的泰國東北部的農村。”在如此的緊張局勢下,泰國不得不逐漸拋開了對中國的多年敵視,開始與中國走近。在面對越南這個共同敵人的大背景下,中國在支持柬埔寨的同時,又與泰國結成了防務合作伙伴,開展政治、軍事合作,共同遏制越南的擴張野心。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在1983年訪問泰國時公開表態:“如果越南膽敢侵略泰國,中國的軍隊不會視之不理,我們要支持泰國人民捍衛自己的國家。”投桃報李,泰國也對中國支援柬埔寨的抗越武裝開了方便之門,動用軍方力量幫助將中國提供的每月約400噸的武器和物資轉運給柬埔寨抗越武裝。

如此,中國發起兩山作戰,除了對越南挑釁中國進行自衛還擊,堅持反霸鬥爭外,同時也是履行國際義務,支持柬埔寨和泰國的抗越鬥爭,拖住了越南清剿柬埔寨各方抗越武裝和軍事入侵泰國的後腿,有利於三國聯合抗越和維護世界和平的全局。

第三,是緣於中美戰略互動的重要考量。進入1980年代後,因為中國在冷戰大棋局中的重要作用,美國的國家利益需要與中國的合作,由此中美在戰略協調關系上不斷加強,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進行了廣泛合作,兩國關系也迅速進入了“蜜月期”。

自從裡根政府上台後,一改美國自越戰後在國際上的軟弱形像,主張對蘇強硬,主動出擊,在全球擠壓蘇聯的戰略空間。而中國多年來則一直批評美國對蘇聯的軟弱態度,強調推動國際反霸統一戰線的重要性。裡根政府的對蘇強勢態度,正與中國的戰略追求相契合,因而兩國的戰略互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84年初,中美雙方就確定,裡根總統將於4月訪華。在這個時候,中國決策發起兩山作戰,再次教訓蘇聯的小兄弟越南,對於推進中美的戰略互動無疑是有利的。同時,美國也更加認識到了中國的重要性,兩國進一步互相支持,有助於在戰略合作上取得更重要的成果。

由此可見,中國發起兩山作戰起到了推進中美戰略合作的黏合劑作用,符合當時中國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和國際反霸統一戰線的戰略需要,於國際國內都是重大的得分。

最後,是出於對蘇聯實力相對衰落的謹慎估計。中國要再次對越南進行懲罰作戰,就不能不考慮到越南的幕後老板蘇聯的反應。在1979年發動懲越作戰時,因為蘇聯在北方邊境的嚴重軍事威脅,中國不得不匆匆結束了進攻,早早宣布撤軍,沒有給越南以更嚴厲的打擊,造成了這場戰爭中的很多遺憾之處。這一點,實在是給中國領導人留下了非常沉重的記憶。事過5年之後,要對越南重啟戰端,蘇聯會如何反應仍然是關鍵的戰略考量。

進入1980年代後,因為長期的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加上多年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沉重負擔,還有入侵阿富汗後陷入了戰爭泥潭,蘇聯的國民經濟遇到了很大困難,經濟發展逐漸陷於停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國家實力開始衰落,已無法維持在全球的戰略進攻勢頭。而中蘇兩國的關系,和1979年相比,也已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不可同日而語。

在1979年的中國懲越作戰後,蘇聯發動輿論宣傳機器在各種場合對中國進行了大肆攻擊,將戰爭責任全部推給了中方。作為回應,中國於1979年4月3日宣布,不延長1950年簽訂的為期3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時,建議通過談判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蘇聯的反應首先是指責中國要全部承擔廢約的責任,然後又借機攻擊中國“背叛了革命和社會主義的理想,狂熱地追求霸權,實際上加入了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陣營。”對於中國提出的談判建議,蘇聯方面在猶豫了一段時間後,表示願意與同中國進行談判,但隨後又表現得很遲疑,因而兩國談判遲遲未能啟動。在1980年後的2年左右時間裡,蘇聯基本上維持了很高的反華調門,在日常宣傳中繼續對中國的內外政策和領導人進行攻擊,並且軟硬兼施,呼喚中國國內的所謂“健康力量”,“會有辦法保護他們國內的社會主義成果,並恢復他們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關系。”這一段時期的中蘇關系表明,蘇聯敵視中國、企圖壓服中國的政策沒有實質上的變化,只是程度大小的問題。

進入1982年後,蘇聯的國際國內形勢日益困難,而中國在向西方開放後國家實力有了長足的提高。蘇聯見無法壓服中國,從自身利益出發,轉而希望能夠改善與中國的關系來擺脫被動局面。1982年3月24日,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跑到了靠近中國新疆的烏茲別克斯坦首府塔什干發表講話,在例行攻擊中國的同時,又承認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承認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建議蘇中舉行磋商和采取步驟改善關系。鄧小平敏銳地捕捉到了蘇聯發出的這一信號,第二天即指示外交部可以用外交部發言人發表談話的形式作出反應,談話要言簡意賅,掌握分寸,既要堅持原則,回擊攻擊,又要有靈活性,不拒人於千裡之外。據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嚴正拒絕了勃的攻擊後,又表示中方“注意”到了勃對中蘇關系的建議,但中方“重視”的是蘇方的實際行動。其後,中蘇兩國展開了進一步接觸,並於當年10月啟動了中蘇關系正常化的談判進程。

1982年11月10日,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病逝。中國很快派出外交部長黃華作為中國政府特使出席了勃列日涅夫的葬禮,並會見了新任的蘇共中央總書記安德羅波夫,恢復了中斷30多年的中蘇高級接觸。安德羅波夫共執政15個月,繼承了勃列日涅夫關於中蘇關系正常化的方針,主張改善中蘇關系,但並未采取實質性步驟來消除影響中蘇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即蘇聯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中蘇和中蒙邊境駐扎重兵、武裝占領阿富汗)。1984年2月9日,安德羅波夫病逝。中國又派出國務院副總理萬裡出席了安德羅波夫的葬禮,並與繼任的蘇共中央總書記契爾年科見了面,進一步緩和了中蘇間的緊張氣氛。契爾年科和前兩任總書記一樣,也是超過了70歲高齡的老人,長期躺在病床上,無力對整個國家進行有效治理,難以遏阻蘇聯國家實力的衰落進程。

因為蘇聯最高領導人連續更迭,領導集團嚴重老齡化,政治生態趨於惡化,國家經濟發展逐漸停滯,內外交困,自顧不暇,1984年的蘇聯已非1979年的蘇聯可比。同時,中國與蘇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關系,對蘇聯的對外政策也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這個時候,中國發起兩山作戰,已不必過於擔心遭到像1979年那樣的北方軍事威脅,施展起身手來也更加自如。

綜上所述,中國再次決策發起一場規模較大的對越自衛還擊作戰,是經過了對當時國際國內局勢的全面考量,既是對越南挑釁的繼續懲罰,又是對柬埔寨和泰國抗越鬥爭的戰略配合,同時還是中國與西方陣營加強合作的實際需要。劍指南疆,實際上已摧動了冷戰風雲的大勢變幻,開啟了20世紀末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階段。

(二). 兩山作戰的基本過程

兩山作戰的起止日期,從廣義說是從1983年12月5日中央軍委向昆明軍區下達收復兩山的作戰命令開始,至1993年2月10日中央軍委命令成都軍區正式解除老山地區防御作戰任務,從4月1日起轉為正常守備為結束,歷時9年多時間。從狹義上說是從1984年4月2日昆明軍區部隊向老山地區越軍實施炮擊作戰開始,到1990年2月中越兩軍在老山地區的最後一次戰鬥為結束,歷時近6年時間。從作戰階段上說,可分為炮擊和拔點作戰階段、初期堅守防御作戰階段及部隊輪換堅守防御作戰階段。

(1).炮擊和拔點作戰階段

這一階段是指攻占兩山作戰階段,從1984年4月2日至5月15日止,昆明軍區部隊先後攻占了老山、者陰山一線的重要制高點。

在經過周密准備後,從1984年4月2日起到27日,昆明軍區實施了老山戰史上的“一.四工程”(即炮擊作戰),集中了參戰的軍、師炮兵團和配屬的軍區炮兵團所屬火炮,對老山、者陰山當面的越軍主要據點和防御設施進行了連續猛烈打擊,先後殲敵千余名,並摧毀了越軍的部分裝備和軍事目標,動搖了其堅守士氣。4月28日,又實施了“一.七工程” (即拔點作戰),昆明軍區14軍40師各部隊同時對越軍占據的老山和662.6高地地域發起突然攻擊。經過連續3天作戰,相繼攻占了老山、662.6高地和那拉地區,殲滅越軍600余人,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4月30日,昆明軍區11軍31師突然對越軍占據的者陰山發起攻擊,當天即全部攻占了者陰山各要點。隨後又經過幾天搜剿擴大了戰果,共殲滅越軍568人。5月15日,14軍41師一部又一舉攻占了八裡河東山6個高地,殲滅越軍105人。

至此,昆明軍區部隊全部攻占了老山、者陰山地區諸要點,炮擊和拔點兩個作戰階段共殲滅越軍2500余人。隨後,各部隊全面轉入了堅守防御。

在發起兩山作戰的同時,根據中央軍委的原定部署,廣西方向也集結了廣州軍區41軍、廣西軍區部隊及配屬的技術兵種,准備攻殲廣西龍州縣與越南交界的騎線點靠矛山地區防守越軍,以呼應兩山方向,使越軍顧此失彼。因為戰前出了一點情況,加上戰區多日連降大雨,總攻靠矛山的行動臨時取消,轉為以炮擊作戰牽制越軍。

(2).初期堅守防御作戰階段

這一階段從1984年5月16日至8月4日,是昆明軍區14軍、11軍31師部隊在兩山地區的初期堅守防御作戰階段。

按照中央軍委的預先計劃,在攻占老山、者陰山等騎線點後,如果當面敵情沒有大的變化,昆明軍區可以撤回主力部隊,在6月恢復正常邊防鬥爭狀態。然而越軍二軍區不甘失敗,制定了代號為“MB-84” 的戰役反攻計劃,先後調集4萬重兵到老山地區,企圖發動反撲,並重點指向了662.6高地和那拉地區。6月11日,越軍首先向那拉、八裡河東山地區發起了團級規模的試探性進攻。經過一天激戰,被14軍守備部隊擊退。根據越軍的動向,中央軍委命令昆明軍區積極做好打敵反撲的准備,並盡快將軍區預備隊11軍32師調到前線去。同時,考慮到越軍持續反撲的勁頭很足,老山地區恐怕將成為長期戰場。為保持和鍛煉部隊戰鬥力,又決定從外區調部隊到老山地區參戰。

在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准備後,1984年7月12日,越軍同時向老山、662.6高地、那拉和八裡河東山諸陣地發動了加強師級規模的猛烈反撲。這就是老山戰史上著名的7.12大戰。14軍守備部隊與越軍大戰14個小時,在炮兵的猛烈火力支援下,將敵進攻全部擊退,牢牢守住了陣地,徹底粉碎了越軍的“MB-84”反攻計劃,共殲敵3300余人,取得了老山戰場上的空前大勝。

這一戰後越軍元氣大傷,一時未再發動大規模反撲。根據老山戰場的態勢,中央軍委決定組織部隊輪換作戰,長期牽制越軍,配合柬埔寨和泰國的抗越鬥爭,同時鍛煉部隊戰鬥力。據此,昆明軍區命令11軍32師迅速進行臨戰准備,接替14軍40師的老山防御作戰任務。在此期間,14軍部隊繼續在老山地區開展炮擊和偵察作戰,為友鄰部隊接防創造條件。

從7月26日起,11軍32師部隊先後進入老山地區,接替了14軍40師在盤龍江以西的防御陣地,至8月4日全部換防完畢。軍預備隊31師91團和33師一部也進入了老山戰區。奉昆明軍區命令,14軍以41師配屬給11軍,繼續堅守盤龍江以東八裡河東山諸陣地,14軍前指率其余所屬部隊撤至雲南馬關地區休整。11軍前指繼續指揮31師、32師、33師一部、41師、邊防15團及配屬的炮兵等部在老山、者陰山地區組織防御。

在這一階段的堅守防御作戰中,昆明軍區部隊殲滅越軍5000余人,並繳獲擊毀了大量武器裝備。通算在兩個階段的炮擊、拔點和堅守防御作戰中,昆明軍區部隊共殲滅越軍近8000人,自己也傷亡了3300余人。

(3).部隊輪換堅守防御作戰階段

這一階段從1984年8月4日至1989年10月31日,是國內各軍區部隊輪換在老山地區進行堅守防御作戰階段。

11軍32師等部隊進入老山接防陣地後,對面越軍又在積極調兵遣將准備反撲,同時大搞土工掘進,從清水河以南地域向松毛嶺、那拉方向邊修築邊延伸塹壕、交通壕,准備實施所謂的“塹壕延伸式”戰術,伺機與中國軍隊決戰。越軍將反攻重點放在了老山方向,在者陰山方向則轉為守勢,基本不再發起反撲。在塹壕體系未修築完成前,越軍沒有發起大的進攻,主要向當面中國軍隊陣地實施了炮擊、偷襲、騷擾和小規模兵力的試探性反撲。

32師部隊在11軍前指指揮下,以穩固14軍既得陣地為主,采取炮襲與前沿阻擊相結合的戰術,積小勝為大勝,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在頂住越軍發起的偷襲、滲透、炮擊和營連級規模兵力反撲的同時,先後組織32師偵察連、94團4連和31師91團部隊主動出擊,分別進行了542號高地南側捕俘作戰、968高地拔點作戰及八裡河東山陣前出擊、捕俘作戰,皆取得勝利,一定程度地打擊和消耗了當面越軍。在同一時期,根據總參命令,調武漢軍區20軍、43軍、54軍,成都軍區13軍、50軍分別組成第1、2、3、4、5偵察大隊,進入老山戰區參戰,歸昆明軍區前指指揮,先後實施了滲透偵察、伏擊捕俘等戰鬥。奉中央軍委命令,南京軍區第1軍率1師配屬12軍36師及其他技術兵種共26000余人,也於7月底進入雲南中越邊境附近開展臨戰訓練,准備接替11軍繼續執行堅守防御任務。此後,中央軍委先後組織了多個軍區部隊參加中越邊境輪戰,時間長達5年。

11軍所屬部隊在老山地區防御作戰4個多月,部分前推和擴大了防御陣地,穩固了老山當面的防御態勢,共殲滅越軍2128人,自己傷亡500余人。1984年12月9日,11軍所屬部隊奉命將防御作戰任務移交給南京軍區第1軍,然後全部撤出了老山陣地。奉昆明軍區前指命令,32師繼續留在戰區作為預備隊,並以一部兵力准備執行拔除雲南西疇縣董干邊境騎線點苗皇帝山越軍的任務。在32師部隊積極進行作戰准備時,1985年3月初,中央軍委下令取消了32師的拔點任務,該師隨後奉命撤出老山戰區歸建。

南京軍區第1軍率1師配屬12軍36師和炮兵、工兵、保障等部隊,於1984年12月9日全部接防了11軍部隊在老山戰區的防御陣地。其時越軍的塹壕延伸已接近尾聲,長達15公裡的塹壕和交通壕一直楔入了中國軍隊前沿陣地內,形成了分割包圍、犬牙交錯、緊貼圍逼之勢。第1軍部隊在惡劣的防御態勢下,頑強頂住了越軍於12月20日發起的所謂“第三戰役計劃”大規模進攻。12月24日,第1軍組織部隊出擊116號高地東南側的2、3號無名高地。因為准備不充分,步炮協同不力,最後出擊失利。針對越軍的攻勢特點,第1軍部隊總結經驗,采用靈活多變的戰法,對越軍的塹壕、交通壕、屯兵點進行了針對性打擊和破壞。經過艱苦作戰,逐漸扭轉了被動態勢。進入1985年後,越軍精心籌劃,再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1月15日,越軍出動2個團兵力突然向那拉地區猛烈反撲。第1軍守備部隊以陣地阻擊和陣前反擊相結合的戰法,在炮兵支援下,與越軍激戰近16個小時,將其進攻全部擊退。同時,第1軍組織部隊以攻對攻,對116號高地東南2、3號無名高地和老山主峰前沿的968高地實施了出擊作戰,成功將兩處越軍據點拔除,終於取得了1.15戰鬥的大勝,打得越軍不得不更換了河江前指司令。

為配合柬埔寨、泰國的抗越鬥爭,第1軍奉中央軍委命令制定了“851行動計劃”,組織部隊於2月11日向松毛嶺、八裡河東山方向的越軍18個據點實施出擊作戰,全部攻占預定目標,沉重打擊了當面越軍。經過這一戰,徹底粉碎了越軍准備5個多月的“塹壕延伸式”戰術,再次改善了陣地防御態勢。3月8日,第1軍又組織部隊發起“852行動計劃”,同時對越軍在老山、松毛嶺、那拉方向的7個據點實施出擊作戰,一舉將其全部拔除,打得越軍無還手之力。至此,第1軍以硬對硬,堅決將越軍自7.12大戰後蓄勢已久的反撲氣焰打了下去,奪得了老山戰場的主動權。

1985年5月31日,第1軍奉命將防御作戰任務移交給新上來輪戰的濟南軍區67軍,然後撤離了老山戰區。在半年作戰中,第1軍所屬部隊共抗住了越軍22.4萬多發炮彈襲擊,打退了越軍9次團、營規模和102次連以下規模的反撲和襲擾,並實施了3次主動出擊作戰,拔除了越軍28個據點,總計殲敵5007人,自己傷亡1500余人。

濟南軍區67軍率199師配屬46軍138師及其他技術兵種,於1985年5月31日全部接防了第1軍部隊在老山戰區的防御陣地。在此前後,濟南軍區26軍和46軍、空降15軍、新疆軍區、蘭州軍區19軍和21軍,分別組成了第6、7、8、9、10偵察大隊,也相繼進入老山戰區,接替第1、2、3、4、5偵察大隊參戰。配屬給67軍先後進入老山戰區的各兵種部隊,共計31000余人。

67軍部隊剛剛接防老山陣地,越軍就發動了代號為“M-1”計劃的又一次大規模進攻,主攻方向指向那拉地區,同時向662.6高地和老山主峰方向實施牽制性進攻。67軍守備部隊倉促應戰,在炮兵支援下擊退了越軍團級以上規模的絕大多數方向進攻。然而,還是被越軍奪去了那拉東南側前沿警戒陣地211高地的2個哨位。出於絕不能丟失從第1軍部隊手中接過來陣地的主要考慮,在從總參到軍區的層層壓力下,67軍199師組織部隊先後向211高地實施了營連規模反擊。由於准備不足、配合失當及步炮協同不力等原因,最終反擊失利,傷亡較大,鑄成了中國軍隊發起兩山作戰以來影響較大的一次敗仗。

7月19日,越軍又發起了代號為“M-2”計劃的團規模反撲,主要目標仍是那拉地區前沿陣地。67軍守備部隊連續與越軍激戰2天,打退了越軍12次營連規模進攻和多次小分隊偷襲,殺傷越軍310余人,牢牢守住了陣地。越軍總部和二軍區連續組織的兩次大規模反撲都被67軍挫敗,前線部隊士氣下降,不得不從攻勢轉入了防御。

9月8日,在經過周密准備後,67軍199師組織部隊出敵不意地白天實施偷襲,一舉奪回了211高地上的2個哨位。其後又步炮協同擊退了越軍的多次反撲和偷襲,鞏固了已奪回的陣地。打到這時,老山戰場的主動權再次轉到了中國軍隊手中。

9月23日,46軍138師組織多兵種突擊隊出擊,全部攻占了八裡河東山395高地地區的6個高地,殲滅越軍154人,減輕了東山方向的防御壓力。為進一步改善防御態勢,12月2日,67軍又組織部隊分別對越軍據守的405號陣地和968高地等7個高地實施出擊作戰,一舉將其全部奪取,殲滅越軍約1個連,拔掉了越軍楔入67軍在那拉與662.6高地防線間的據點。67軍宜將剩勇追窮寇,於1986年1月28日再次組織199師、138師部隊,同時出擊那拉地區的167號高地和八裡河東山地區的黃泥壩,將兩處據點的越軍全部殲滅,部隊在搜剿完陣地後撤回。

67軍部隊在初上陣地倉促應戰的不利局勢下,總結經驗,以硬對硬,越戰越勇,終於徹底將越軍發起正面大規模反樸的氣焰和膽量給壓下去了,從根本上扭轉了老山戰場的攻守形勢。從67軍以後,越軍再沒有發起團級以上規模的反撲,而是改為了營連級以下兵力的小規模進攻和偷襲、襲擾,後面新上來輪戰部隊的防御壓力就小多了。

67軍部隊原定在老山地區防御作戰半年,後奉中央軍委命令延長至一年,後面的輪戰各軍防御作戰時間也都改為一年。為保證一線部隊的輪流休整並掌握適當的預備隊,同時利用輪戰機會考驗乙種步兵團擴編投入戰鬥的水准,從67軍開始,後面輪戰的2個軍都加帶了1個步兵團,使得從老山至八裡河東山的防御正面能夠保持6個步兵團兵力,同時軍裡還能掌握1個步兵團作為預備隊。

1986年4月30日,67軍奉命將防御作戰任務移交給新上來輪戰的蘭州軍區47集團軍,然後撤出老山戰區休整。在一年作戰中,67軍所屬部隊共殲滅越軍8400人,並擊毀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同時,自己也傷亡了2100余人。在兩山輪戰各軍中,67軍成為了殲敵最多的部隊。

蘭州軍區47集團軍率139師、141師421團,配屬21集團軍61師及其他技術兵種共37000余人,於1986年4月30日全部接防了67軍部隊在老山戰區的防御陣地。在47集團軍輪戰期間,由北京軍區24集團軍、北京衛戍區警衛3師、天津警備區步兵196師、北京軍區38集團軍分別組成了第11、12偵察大隊,進入老山戰區接替第8、9、10偵察大隊,實施偵察和捕俘作戰。

47集團軍上陣地時,對面的越軍已老實多了,不再發起大規模進攻,主要是向中國軍隊陣地進行炮擊和實施小規模偷襲、襲擾作戰。47集團軍部隊針對性地與越軍進行了長期的偷襲與反偷襲、炮擊與反炮擊及偵察作戰,基本沒有吃虧,並取得了不錯的戰果。為改善陣地防御態勢和配合政治、外交鬥爭形勢,47集團軍各部隊還先後組織了4次主動出擊作戰。1986年10月14日,139師組織部隊攻占了老山主峰前沿的604號陣地和968高地,代號為“蘭劍-B行動”;10月19日,61師組織部隊出擊了八裡河東山地區55號陣地,代號為“34-1工程計劃”;1987年1月5日,141師組織部隊奇襲攻占了松毛嶺前沿的310號陣地,代號為“北虎行動”;1月7日,139師組織部隊出擊了那拉地區167號高地,代號為“黑豹行動”。這4次出擊作戰共殲滅越軍近千人,打亂了越軍的防御部署,改善了防御態勢,繼續保持了老山戰場的主動權。

1987年4月30日,47集團軍奉命將防御作戰任務移交給新上來輪戰的北京軍區27集團軍,然後撤離老山戰區休整。47集團軍所屬部隊在老山戰區作戰一年,共粉碎了越軍800余次偷襲和襲擾,抗擊了越軍18萬發炮彈轟擊,實施了4次加強連規模出擊作戰,13次重點炮擊,8次反炮擊作戰,95次出境偵察作戰,108次破襲、伏擊作戰,共殲敵6597人,自己傷亡1100余人。

北京軍區27集團軍率79師、80師和81師241團,配屬各技術兵種共33700人,於1987年4月30日全部接防了47集團軍部隊在老山戰區的防御陣地。在27集團軍輪戰期間,由沈陽軍區16集團軍、40集團軍、64集團軍組成的第13、14、15偵察大隊也進入老山戰區,接替第11、12偵察大隊實施偵察和捕俘作戰。

27集團軍上陣地時越南已是阮文靈掌權,在謀求和中國改善關系,已經失去了在中越邊境持續作戰的興趣。出於戰爭慣性和政治形勢,老山地區的越軍還是保持了與中國軍隊的接觸態勢,以陣地對峙和炮擊、偷襲、襲擾為主要方式進行糾纏。27集團軍在輪戰期間比較輕松,主要進行了反偷襲戰鬥和炮擊、偵察作戰,打得很靈活,積小勝為大勝,也殲滅了不少越軍,而自己則傷亡很小。

1988年4月30日,27集團軍奉命將防御作戰任務移交給新上來輪戰的成都軍區13集團軍,然後撤離老山戰區休整。27集團軍所屬部隊在一年的輪戰期間,共粉碎了越軍的614次偷襲,抗擊了6萬多發炮彈轟擊,組織了8次炮擊作戰和34次偵察作戰,共殲敵3381人,自己傷亡230余人。因為27集團軍在戰區時的軍紀很好,還被當地居民戲稱為“東北虎,西北狼,北京來的小綿羊。”

按照中央軍委的原定計劃,在27集團軍輪戰之後,由沈陽軍區16集團軍軍部帶本軍46師並配屬39集團軍115師赴老山地區參加輪戰。因為國際形勢和中越關系的發展變化,以及老山戰場的實際態勢,軍委後來又改變了決策,決定縮小作戰規模,命令成都軍區以13集團軍1個師帶1個步兵團及配屬部隊組成加強師,接替全軍範圍內的集團軍(軍)輪戰。

1988年4月30日,成都軍區13集團軍37師配屬38師112團,以及炮兵、高炮、工兵、電子對抗、汽車等部隊共17000人,全部接替了27集團軍在老山戰區的防務。非常有意思的是,當時37師的師長叫陳慶雲,而對面越軍的指揮官叫陳青雲,正是一字之差,分外眼紅。

13集團軍部隊進入老山前線時,越軍已基本上放棄了積極的軍事行動,連偷襲都已大為減少,儼然在陣地上過起了日子,與中國軍隊死拖活耗。13集團軍部隊無大仗可打,奉中央軍委命令“對敵保持適度軍事壓力”,主要運用了對越軍重點軍事目標的小規模突襲、冷槍冷炮殲敵、陣地擠壓和陣前搜剿等戰術手段打擊敵人。另外,還進行了一定規模的系列滲透偵察作戰,消除越軍可能對中國軍隊防御造成的潛在威脅,繼續掌握住了老山戰場的主動權。根據老山戰場的實際情況,中央軍委後來命令13集團軍部隊在老山打到底,其他軍區部隊不再參加輪戰了。因此,13集團軍部隊的輪戰時間達到了一年半。到了輪戰後期,13集團軍部隊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將防線逐漸收縮回了邊境附近,將放棄的陣地全部予以摧毀並埋設了大量爆炸物。

1989年1月18日至20日,第13、14、15偵察大隊奉命先後撤出老山戰區歸建。越南於當年9月宣布從柬埔寨全部撤出軍隊後,10月30日,13集團軍部隊也奉命撤離老山戰區休整,由雲南省軍區守備部隊接替其防務。至此,中央軍委正式決定結束中越邊境輪戰。13集團軍所屬部隊在一年半的輪戰期間,共殲敵1787人,自己傷亡240余人。在整個兩山作戰中,13集團軍參戰時間最長,犧牲人員則最少。

雲南省軍區守備部隊從兩山作戰發起時即執行防御作戰任務,後來又支援配合各野戰軍輪流作戰,先後參戰16000人,截止到1989年10月,共殲敵2962人,自己傷亡940余人。中越邊境輪戰結束後,雲南省軍區守備部隊繼續堅守兩山地區,貫徹中央軍委的“針鋒相對,來者必打,打則必勝”“不吃虧,不示弱”方針,堅決還擊越軍的炮擊和騷擾挑釁,保持了對當面越軍的適度軍事壓力。1990年2月13日,雲南省軍區守備1師2團3連擊退了越軍約1個排對B64號、66號陣地的偷襲,殲敵5人,這是老山戰場中越兩軍間的最後一戰。1990年9月和1992年3月,守備1師2團組織人員平毀了越南邊民在楠木坪爭議地區種植包谷,以火力驅逐了在662.6高地前沿建房的越南邊民,堅決維護了中國的利益。

1993年2月10日,隨著中越關系恢復正常化,中央軍委命令成都軍區正式解除老山地區防御作戰任務。從4月1日零時起,邊防部隊轉入正常守備。至此,兩山作戰全部結束。

據不完全統計,在1984年4月至1989年10月的兩山作戰期間,中國軍隊共殲滅越軍38000人左右,其中擊斃15000人以上,俘敵61人,自己傷亡9500人左右,其中犧牲約2000人左右。

兩山作戰的勝利,正如1980年代一首著名的歌曲中唱得那樣,“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和平,是要付出代價的。

(三). 交戰雙方的戰術運用及作戰特點

1980年代的兩山之戰,是發生在亞熱帶山岳叢林復雜地形中的長期陣地攻防戰。戰區自然環境惡劣,雙方態勢犬牙交錯,鬥志堅韌頑強,互有攻守,你來我往,輪番上陣,長期糾纏,書寫了戰爭史上頗為獨特精彩的一幕。在此梳理一下雙方軍隊的戰術運用及作戰特點,不僅可以體會到兩國軍人在疆場上的鬥智鬥勇,有助於更深刻地認識當年的那場戰爭,而且對於經歷長期和平後如何提高部隊作戰能力的現實問題,也是很有意義的歷史反思。

先說越軍。

對於亞熱帶山岳叢林地作戰來說,越軍可謂是行家裡手,歷經長達40年的作戰經驗積累,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戰術方針和具體應對。

兩山作戰的戰場(越方稱為河江戰場)主要圍繞著邊境騎線點一線,地域狹小,縱深較淺,雙方緊密接觸,稍有後退即動搖全局。因此,越軍的基本戰略是依托既設陣地實施嚴密防守,立足於邊境殲敵,寸土必爭。一旦陣地丟失,則不斷將力量投入戰場,堅持反擊,緊貼糾纏,長期膠著。針對中國軍隊為配合政治形勢采取的對越牽制、保持壓力戰略,越軍則變堅守防御為反牽制戰略,粘住中國軍隊不放,長期對峙,這是兩山作戰綿延達5年多的根本性原因。在戰術上,越軍在防御和進攻中都采用了多種手段,攻防轉換迅速,可謂使盡花樣。

第一.在防御上,越軍依托兩山地區的重要地形地物組織防御陣地和配置兵力、火力,以堅固支撐點為核心,多設陣地,形成點線連結,相互依托,互為應援的綿亙防御正面。必要時,根據地形與作戰形勢,將防線收縮與靠前緊逼靈活轉換,化不利為有利,堅持爭奪戰場主動權。

在兵力配置上,越軍分為主要防御方向和次要防御方向。主要防御方向上的部隊,如以步兵師為單位,通常配置1個步兵團或1個加強步兵團。如以步兵團為單位,通常配置1個步兵營或1個加強步兵營。配置在主要防御方向的前沿阻擊陣地上;次要防御方向上的部隊,如以步兵師為單位,通常配置1個步兵營至1個步兵團。如以步兵團為單位,通常配置1個步兵連至1個步兵營。配置在次要防御方向和翼側的阻擊陣地上。如兩山作戰發起時,越軍以老山為主要防御方向,以八裡河東山和者陰山為次要防御方向。在老山方向,配置了313師122團;在八裡河東山方向,配置了313師266團5營7連和4營1連1個排;在者陰山方向,配置了河宣省地方部隊和公安、特工一部。在主要防御方向和次要防御方向上,防守部隊的主要任務都是在其他部隊協同下,積極消耗、消滅敵方的進攻力量,挫敗其在此方向上的進攻,守住陣地,並隨時准備機動支援其他部隊戰鬥。在各防御方向上,越軍通常以步兵連為單位組織防御,選擇利於扼守的地形上構築陣地,組成3個陣地以上的連、排支撐點,成鼎足之勢,能夠相互支援和策應。

在主要防御方向和次要防御方向上,通常都會設置陣外活動分隊。以步兵師為單位,一般會由1個步兵營或步兵連組成;以步兵團為單位,一般會由1個步兵連或步兵排,以及加強的火力分隊(配置小口徑火炮、無坐力炮和反坦克導彈等)組成。通常預先配置在陣地外,有時也可配置在陣地內,需要時再前出到陣地外活動。二者均可得到特工隊、地方部隊和武裝民軍的配合,執行襲擾敵方的任務,消耗和消滅敵方的進攻力量,破壞其戰鬥隊形,遲滯其進攻速度,必要時可得到上級加強的野戰炮兵火力支援。如兩山拔點作戰時,14軍40師119團2營4、5連向662.6高地側後穿插,11軍31師93團2營向者陰山側後柴山堡穿插,途中都被越軍的陣外警戒分隊發現,遭到其火力攔阻。

在陣地構成上,越軍在兩山地區的主要制高點上根據地形大修工事,苦心經營多年。在土質高地上,越軍通常在山頂或靠近山頂的地方、山腰和山麓的有利地形上,構築有鋼筋混凝土地堡、坑道、短洞、掩蔽部為骨干的堅固工事,並輔以部分A型工事、T型壕、Y型工事、蓋溝、單人掩體等土木質野戰工事。越軍的工事一般不露出地面,有的分地面、地下兩層,當表面工事被摧毀之後,地下工事還可以繼續利用,甚至可以用來埋伏兵力偷襲敵方。在主陣地上通常築有3-4道環形或半環形、連續或斷續塹壕,通過交通壕與各種工事相連接,從山頂到山腳,這樣的陣地要設置2-4層,有的多達6層,從而將整個陣地組合成縱橫交錯的環形防御體系,具備能打、能藏、能生活的多種功能,便於獨立作戰和長期堅守。在岩溶石山上,越軍通常利用和改造眾多的天然洞穴、石縫,構築成掩蔽部和火力點、屯兵洞,並建有連接各火力點的交通線,形成能夠相互支援的支撐點式環形防御。越軍善於利用地形和植被嚴密偽裝工事,並構築有假工事和假火力點。越軍在步兵連的防御地域內,除連、排支撐點外,還會選擇有利地形構築有班和小組的防御陣地。在步兵連防御陣地的前方和翼側,通常設置有警戒陣地。為了迷惑敵人,越軍習慣於在其前沿和陣地內設置假陣地,誘使敵方過早展開和分散兵力。

在障礙設置上,越軍在各陣地前沿和翼側多設有鐵絲網,構築有削壁、弧形防步兵壕,在易於接近的地段上挖有陷阱並埋設了竹簽、鐵釘、鐵蒺藜、鹿砦,陣地內外及間隙地、接合部、死角還敷設有不規則的防步兵雷場。這些障礙區充分利用地形,常常混合設置,縱深小的有幾十米,大的有幾百米,配合主陣地形成完整的防御體系。越軍埋設的防步兵地雷種類多,有壓發雷、絆發雷、松發雷、雙引信雷、跳雷、定向雷等,輔以各種詭計設置,混合搭配,偽裝巧妙。同時,通常由多個雷群梯次配置構成雷場,一般雷群間隔多為4-5米,正面每平方米布有1.5-3枚地雷,密度大時會增加到10枚以上,重要地段有時甚至多達20余枚。有的雷場裡還同時設有陷阱、竹簽、鐵釘等,障礙重重,威脅很大。越軍使用的竹簽常常以多年生的老竹削成,長而尖利,放到人糞尿中煮過後再暴曬,然後布設,人被刺中後傷口往往會感染、潰爛。而當敵方士兵拔除竹簽時,又可能會帶動下面及周圍埋設的地雷,造成多重殺傷。

在火力配系上,越軍依托各連、排支撐點的工事,分別在山腳、山腰、鞍部和山脊上分層設置火力,以衝鋒槍、步槍、輕重機槍、高射機槍、榴彈發射器、火箭筒、手榴彈、手雷等步兵火器,以及無坐力炮、迫擊炮等伴隨火炮為骨干,形成曲直、遠近、輕重、明暗、側射、倒打相結合的上中下三層交叉的密集火力配系,要求不僅能射擊來自各個方向的敵人,還強調要重點控制便於敵方進攻時接近的地形和道路。各支撐點之間,又能從多個方向形成交叉射擊,控制便於敵方接近的地段和路線,組織正面、側面、倒打火力,使其腹背受擊。通常情況下,連、排支撐點能夠得到附近和縱深野戰炮兵的直接火力支援。

在炮兵使用上,越軍通常以師、團炮兵和上級加強的炮兵部隊編成野戰炮兵群,105毫米以上身管火炮設置在前沿陣地後方3-10公裡的縱深地域內,主要以小青山為屏障隱蔽布局,85加農炮和37、57高炮等直射火炮配置在瞰制前沿的主要制高點和一線陣地內外及側後,依托有利地形實施固定陣地作戰和游動作戰,以大小炮並用、曲直結合的火力支援一線部隊戰鬥。靠前配置的直射火炮通常藏在山頂高處偽裝嚴密的山洞裡,敵方的普通炮火覆蓋對其無濟於事。參加戰鬥時,直射火炮只從山洞中推出一個炮口,打完幾炮後又會立即拖回去,以防止敵方火力反擊。如此多炮間歇交替作戰,大大降低了被敵方發現的危險。如越軍在小青山上隱藏的直射火炮,在兩山作戰期間常常居高臨下射擊中國軍隊陣地和步兵隊形,很難發現,威脅極大。67軍部隊初次反擊211高地時,就是因為炮火無法壓制小青山的越軍直瞄炮兵陣地,導致久攻不下,作戰失利。越軍的團、營屬迫擊炮多配置在靠近山頂的反斜面上,根據戰前測定的射擊諸元和觀察哨提供的坐標實施火力支援。其迫擊炮多射陣地,游動迅速,敢於靠前狙擊,以單炮冷射和眾炮齊發相結合,形成交叉火力,打得很准。兩山作戰期間,中國軍隊相當一部分傷亡是由越軍迫擊炮造成的,在其火力威脅下,部隊很難在陣地上自由行動。越軍甚至屢屢使用無坐力炮和40火箭筒打中國軍隊單兵,其造成的人體創傷和精神震撼力可想而知,這是兩山戰場特殊殘酷的一面。越軍在戰前對兩山戰場地域進行了精密測量,將從中國境內到兩山各制高點間的主要目標、道路、接近地段、穿插路線都准備了炮兵射擊諸元。在發起老山拔點作戰時,14軍40師118團1營秘密向老山側後的1072高地穿插,途中就遭到了越軍標定炮火的准確覆蓋,傷亡慘重,嚴重影響了戰鬥任務的完成。越軍的前沿觀察哨非常精干,善於利用地形潛伏,嚴密偽裝,居高臨下,交叉觀察,及時為炮兵和步兵指示目標。在兩山作戰期間,中國軍隊前沿人員在陣地內外運動時常遭到越軍火力狙擊,損失很大。甚至哪裡的竹林樹梢出現異樣晃動,越軍的觀察哨都會打曳光彈指示目標,很快其炮兵和高射機槍火力就會凶猛地砸過來。

就是這樣,在兩山作戰期間,越軍炮兵以縱深梯次和前沿分散相結合配置,大小炮合理使用,陣地靠前隱蔽,形成遠近交叉炮火,靈活運用炮兵戰術,頑強地與中國軍隊周旋。越軍炮兵很善於集中火力於主要方向和重要目標,在相對於中國軍隊的整體火力劣勢下,常常能夠造成局部地區的火力優勢。甚至越軍炮兵還屢屢與中國軍隊打炮火對戰,表現出了非常凶猛強悍的戰鬥精神。不過越軍炮兵也有致命弱點,就是大口徑炮彈自己制造不了,儲備不足,依賴外援。兩山作戰前期還能吃點庫存,和中國軍隊打打炮火對戰。到了後期,炮彈嚴重不足,只好限制大口徑火炮射擊,據說動用3發炮彈以上就需要團級批准。這樣一來,中國炮兵可以敞開打,越軍炮兵則捉襟見肘,結果可想而知。往往越軍打一炮,就要招來中國炮兵的幾十上百炮,最後只好收斂了炮火騷擾,光挨炮不還手,悶頭死抗了。

在兩山作戰初期,越軍依托既設堅固陣地,死守一線邊境要點,使中國軍隊奪取兩山諸陣地時打得非常艱苦,付出了很大代價。當一線陣地失守之後,越軍在收縮防線的同時,調整部署,意圖反攻,將作戰重點集中於老山方向,特別是松毛嶺、那拉地區,先後抽調大量兵力投入老山戰場,反復與中國軍隊糾纏。在雙方陣地對峙期間,越軍在防御上常常以攻為守,以縮為防,戰術運用虛虛實實,陣地隨失隨反,炮火持續糾纏,打得強悍而靈活。到了作戰後期,越軍在戰略上轉為消極,戰術上相應保守,變成以小股兵力偷襲騷擾為主,火力襲擾和還擊頻率則大大下降,變成死拖活耗,直至戰爭結束。總的來說,越軍的防御作戰有以下幾個特點:

(1).縱深較大,利於反攻。越軍在老山一線防御陣地失守後,依托大、小青山建立了二線和縱深防御陣地,居高臨下,俯視老山主峰以南的中國軍隊陣地,易守難攻。而中國軍隊在松毛嶺、那拉方向的防御陣地大部分處於越軍小青山、漢楊等陣地瞰制之下,缺乏縱深,屏障不足,防御態勢惡劣。因此,越軍在老山戰場易於實施反攻,實際上處於相對有利的態勢。

(2).緊逼貼近,以縮為防。越軍在老山戰場要同時防守清水兩翼,而整個戰線雙方態勢則犬牙交錯,互有側翼暴露。為取得有利態勢,越軍在老山方向主要采取守勢,以警戒對峙為主,在八裡河東山方向相應收縮部分陣地,與中國軍隊脫離接觸,從而在兩翼得到緩衝。在中部的松毛嶺、那拉方向,越軍則緊貼不放,與中國軍隊前沿僅隔100-300米,使中國軍隊無法建立警戒陣地,從而造成有利的反攻態勢。

(3).隨失隨反,頑強糾纏。在對峙期間,通常當次要陣地失守時,越軍一般會收縮防線,只組織火力攻擊,而不組織兵力反擊。當主要陣地被中國軍隊奪去後,越軍常常會迅速調集兵力,有時不等火力准備就發起反擊,乘中國軍隊立足未穩之機連續反撲,敢於投入力量,不怕傷亡,舍得時間,持續糾纏,致使戰鬥非常殘酷激烈。而當各陣地失守時,陣地內的殘余越軍會迅速利用地形分散潛伏或是鑽入坑道及永備工事內,繼續與中國軍隊周旋,等待援兵的反擊,往往戰鬥到最後一刻。越軍的這一戰術給雙方都造成了很大傷亡,形成了老山戰場的諸多膠著熱點。

(4).注重炮戰,運用靈活。越軍在整體實力上遜於中國軍隊,為在氣勢和實戰效果上占得先機,疲憊中國軍隊戰鬥力,因而在防御作戰時非常注重炮火的運用,不懼打炮火對戰。在陣地對峙的中前期,越軍對中國軍隊前沿和縱深的炮擊持續不斷,時而重點打擊,時而火力覆蓋,時而前沿壓制,時而縱深亂射,時而冷炮襲擾,時而抵近偷襲,大小炮交替,戰法靈活,花樣百出。有時一連數月每日都有炮擊,少則數百發,多則上萬發,有時以冷炮為主,持續襲擾破壞。打到後期,越軍實力轉衰,炮彈供應不足,不得不大幅度減少了炮擊頻率,無奈地失去了與中國軍隊炮火對戰的氣勢。

(5).喜歡偷襲,頻繁襲擾。在陣地對峙期間,越軍除幾次大規模攻勢外,堅持以小股兵力實施偷襲和襲擾,旨在試探中國軍隊虛實,疲憊中國軍隊戰鬥力。同時,越軍頻繁使用特工作戰,對中國軍隊的前沿陣地和淺縱深區域實施滲透襲擾。其散布面廣,極其頻繁,使得中國軍隊的整個防區都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在警戒上稍不注意就會發生損失。著名的“辛柏林”雷達被襲事件,就是越軍特工戰的傑作。

(6).封鎖後方,阻斷補給。老山戰場自然環境惡劣,山高林密,補給不易。相對而言,中國軍隊扼守的邊境一線制高點地勢更為復雜,後勤補給更加艱難。越軍抓住這一弱點,持續用炮火和步兵火力封鎖中國軍隊的後方補給線,給中國軍隊的前沿部隊堅守造成了很大困難,前送後運極為不易,以致那拉地區出現了多條“生死線”。到了作戰後期,越軍火力轉衰,這一情況才有所好轉。即使如此,因為惡劣的陣地環境,中國一線守備部隊仍然出現了大量非戰鬥減員,後勤部門雖然做出了很大努力,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7).後勤匱乏,士氣較低。越南國力貧弱,長期窮兵黷武,開始是靠著中蘇等國多年支援的家底,後來是依仗蘇聯每年約10億美元的援助支撐。兩山作戰初期,越軍的後勤供應就已現匱乏。7.12大戰時,越軍的一線步兵每個人只配發了90發子彈、4枚手榴彈和一袋熟米,很多人沒有鞋穿。有越軍老兵回憶說,他們在戰前吃的最後一頓飯是在7月11日下午,只有米飯拌鹹鹽,5、6 個人才能分吃一罐200克的魚罐頭。打到當天晚上,前線的糧食、彈藥就都供不上了,甚至發生了某步兵師強行截留河宣省軍事指揮部彈藥車的事情。如此一來,這次大規模反攻只能以虎頭蛇尾收場。到了戰爭後期,越南的家底吃得差不多了,蘇聯的援助也越來越少,越軍的後勤供應更加不濟,一線部隊缺吃少穿,生活非常艱苦,甚至有士兵跑到中國軍隊陣地上找食吃。在這種情況下,越軍士氣低落,開小差的人很多,前線部隊普遍缺額。1985年5.31之戰前,越軍原定攻打211高地的是322師567團5營6連。但因為6連士氣不高,一些士兵開小差,上級不得不將5連拉上去替換了6連。其他部隊的情況由此可見一斑,其持續作戰能力越來越弱,說到底是個綜合國力問題。

在兩山作戰中,越軍在防御上費盡了心機,虛虛實實地不斷出招,反復糾纏,堅持和中國軍隊打了5年多。雖然最終實力不濟,但其表現堪稱頑強,戰術上頗有可圈可點之處,不愧為一支久歷戰火的勁旅。
第二.兩山作戰期間,越軍實施了反牽制和以攻為守戰略,組織了多次大規模反撲和不計其數的偷襲、襲擾,粘住中國軍隊不放,死打硬纏,給中國軍隊的堅守防御造成了很大威脅。從越軍的進攻戰術上看,頗有特色,對於研究亞熱帶山岳叢林地作戰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在兩山作戰期間,越軍先後對中國軍隊發起過1次加強師規模、4次團規模、10余次營規模、3000多次連以下規模的進攻、偷襲和襲擾。其中從師至營規模的進攻和反撲集中在14軍、第1軍、67軍輪戰時期,11軍、47集團軍、27集團軍、13集團軍輪戰期間則主要是營以下規模的進攻、偷襲和襲擾。

在發起進攻和偷襲、襲擾時,越軍通常以步兵營、連為單位進行兵力配置,強調集中優勢兵力,實施有重點的多路進攻。營、連進攻時必須要明確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其中主要方向通常選在敵方防御疏忽並對整個防御體系利害攸關的地方,便於展開兵力和部署多種火器,實施重點突破,與次要方向配合,形成對敵方的多路圍攻。營、連戰鬥隊形通常編為主要方向進攻分隊、次要方向進攻分隊、預備隊、火力分隊、指揮觀察所、後勤分隊,視情況還可編有牽制分隊,擔負牽制和疑兵任務。在兵力配置上,主要方向的步兵連約為1個加強排(4-5個步兵班),步兵營約為1個步兵連或者1個加強連;次要方向的步兵連約為1個步兵排(2-3個步兵班),步兵營為1個步兵排至1個步兵連,有時可得到火器的加強;牽制分隊的步兵連約為1個步兵班,步兵營通常由1-2個步兵排並配屬迫擊炮、無坐力炮組成;預備隊的步兵連約為1個步兵班,步兵營為1個步兵排到1個步兵連;火力分隊通常由建制內和加強的迫擊炮、無坐力炮、高射機槍、輕重機槍組成;後勤分隊主要由運輸班組成。在步兵團的兵力配置上,除營、連戰鬥隊形外,還可視情況編成支援分隊、疑兵分隊和穿插分隊等,配合主攻營、連戰鬥。

在火力配置上,越軍強調集中使用於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標,充分發揮各種火器的效能,出其不意,及時准確,做到曲直、遠近、高平火力相結合。步兵分隊除配備步兵武器外,還重點加強無坐力炮、60迫擊炮,緊隨戰鬥隊形前進,推進至距敵方目標100米左右,及時進行火力支援;高射機槍和直射火炮配置在瞰制戰場的主要制高點上,以直瞄火力支援步兵分隊戰鬥;師屬大口徑火炮和上級加強的炮兵通常編為師炮兵群,一般以連分單位分散配置在主攻方向側後便於隱蔽發揚火力的地域,連與連的間隔為1-2公裡,距離敵方前沿約3-5公裡或更遠一些;團、營屬火炮多以班、排為單位隱蔽靠前配置,每個陣地一般配2-3門炮,炮與炮間隔有時達30米以上,以集中火力進行射擊。其中120迫擊炮通常配置在距敵方前沿1.5-3公裡處,戰鬥開始後可推進至距敵前沿500-800米處。82迫擊炮通常配置在距敵方前沿1-1.5公裡處,戰鬥開始後可推進至距敵前沿200-300米處。各種火炮除基本陣地外,通常還構築有多處預備陣地,並間有假陣地。

越軍在白天發起進攻時,通常要對主要方向的敵方陣地進行火力准備。當步兵分隊開始從多方向、多路接敵並占領進攻出發位置時,以大口徑遠程火炮對敵方陣地實施覆蓋射擊,掩護步兵推進。當步兵准備衝擊時,為增強火力殺傷效果,除繼續使用大口徑火炮和迫擊炮射擊外,還使用無坐力炮等直瞄火炮打擊敵方陣地。當步兵衝擊開始後,大口徑遠程火炮通常將火力向前延伸,對敵方目標附近的陣地及後方射擊,以封鎖敵方後續部隊的增援路線。一般火力准備的持續時間不定,有時2、30分鐘,有時長達數小時。炮彈多使用瞬發或者短延期引信,以達到殺傷敵方人員和破壞敵方工事的目的。對次要方向進攻時,通常不進行火力准備,或只進行短時間火力襲擊後即以步兵發起衝擊。夜間發起進攻時,通常采取偷襲的戰法,不進行炮火准備,隱蔽摸進,突然攻擊。

在老山戰場上,越軍的重炮陣地多設置在小青山後面的公路附近,火力能很好覆蓋中國軍隊在老山、662.6高地、那拉及八裡河東山附近的前沿陣地和縱深地區。其部署的蘇制BM-21火箭炮威力很大,超過了中國軍隊的同類型火炮。而蘇制M46型130加農炮使用了新的火箭增程彈,射擊距離超過了中國軍隊的所有火炮,在遠程炮戰上占據了優勢;直射火炮和高射機槍主要配置在小青山和漢楊高地,居高臨下瞰制了那拉地區的中國軍隊諸陣地;各種迫擊炮則分散潛藏在與中國軍隊前沿緊貼的各主要陣地附近,隱蔽迅速,游動襲擾;作戰期間,越軍有時還使用了蘇制薩格爾反坦克導彈實施精確射擊。一般是配置在距中國軍隊陣地前沿或翼側600-1000米的獨立高地上,按照步兵高射機槍、重機槍打曳光彈指示的目標,摧毀中國軍隊重點防御陣地指揮所和炮兵觀察所。實施重點進攻時,甚至還會用導彈打中國軍隊陣地的普通工事。越軍的如此火力設置充分利用了老山戰場的特殊地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占據了有利態勢。而中國軍隊所處戰場地形不利,使用“辛柏林”雷達偵測到的主要是越軍的迫擊炮陣地,對越軍在小青山、漢楊的直瞄火炮陣地和小青山側後的重炮陣地則難以掌握具體位置,反制辦法不多,長期受其火力威脅。在老山的不利地形上,越軍還動用了裝甲部隊,意圖協同反攻。1984年5月2日,越軍就出動了數輛坦克和裝甲車,秘密從清水口子潛入那拉地區,在開闊地帶實施偽裝,裝備配合步兵反攻。結果被14軍前沿炮兵觀察所發現,遭到猛烈炮火打擊,當場被擊毀了3輛坦克和1輛裝甲車。

在進攻發起後,越軍的步兵分隊通常采用小群多路的方式,實施多波次的連續衝擊。其步兵在接近敵方前沿百米左右時,即疏散展開,多以3-5人成一組,組與組間隔為10余米,兵與兵間隔為3-5米,從多方向同時向敵方目標衝擊。越軍單兵善於利用地形地物隱蔽,交替掩護,逐次躍進,衝擊時能熟練運用火箭筒、榴彈發射器等隨伴火器壓制和摧毀敵方前沿火力點。當靠近敵方陣地前沿時,立即轉為邊衝擊邊射擊、投彈,力求殺傷敵方有生力量,一舉突破其陣地。當遭到敵方火力阻擊而衝擊受挫時,越軍會退到距離敵方前沿約100-200米的死角和凹地裡,重新組織或增強力量,伺機再次發起衝擊。為了阻止敵方調整部署,增強防御,越軍有時會在兩次衝擊之間以少數兵力與敵方繼續保持接觸,進行牽制和襲擾,有時會以部分兵力掘壕據守藏身其中,待下次衝擊時突然從近距離殺出,打敵方一個措手不及。一旦突破了敵方前沿陣地,越軍則強調及時投入預備隊連續進攻,發起迂回包圍,加速擴張戰果。在兵力使用上,采取由小到大、逐次增兵、多路並進的方法。當進攻遭到失敗而撤退時,越軍通常以攻擊行動為掩護,給敵方造成錯覺,借機搶運屍體與傷員,同時以炮火殺傷敵方有生力量。進行後撤時,比較注意控制沿途地形要點,防止敵方尾追。當被迫放棄進攻後,越軍的後續梯隊往往會很快進至前沿搶占有利地形,與敵方對峙,以為下次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越軍運用這種攻擊戰術時,頭幾個波次進攻的火力、兵力很猛,給對方形成了較大威脅。如果對方抗住了頭幾個波次的打擊,並給予其首批衝擊部隊以有力殺傷,則越軍就會暴露出多路進攻和逐次增兵的弱點,力量分散,突擊力不夠集中,難以保持進攻的凶猛勢頭,越打越顯虎頭蛇尾之態。在老山戰場的1984年6.11戰鬥、7.12戰鬥、12.21戰鬥,1985年1.15戰鬥、5.31戰鬥、7.19戰鬥、12.10戰鬥,1986年1.12戰鬥等多場大戰中,越軍分別使用了從加強師到加強營級規模的兵力,向中國軍隊一線陣地發起了多波次連續猛攻,戰場範圍遍及老山全線。這些戰鬥的開打初期,因為越軍火力准備猛烈,攻勢迅猛,中國軍隊多次丟失了一些前沿警戒陣地和主陣地的若干哨位,一時陷入被動。在炮兵的有力支援下,中國軍隊頂住了越軍的頭幾波次猛攻,爾後集中火力打其戰鬥隊形和遮斷其增援路線,越軍即容易發生潰散,攻勢難以持續。這時中國軍隊立即組織兵力實施反衝擊,又相繼奪回了丟失的陣地,恢復了原防御態勢。越軍在連續遭到打擊後,重新集結的力量越來越弱,無法形成初戰的攻擊銳勢,而其協同能力也較差,往往形成各自為戰,最後只好被迫放棄進攻。

越軍非常喜歡偷襲作戰,時間多選擇在黃昏、午夜或者拂曉,利用不良天候,以部分兵力或較大兵力隱蔽摸進,突然向敵方陣地發起攻擊。打得好則一舉拿下敵方陣地,如果偷襲不成或者企圖暴露,有時會放棄進攻迅速撤退,有時會馬上呼喚炮兵火力向敵陣地實施短促猛烈的急襲,爾後迅即轉入強攻。將偷襲與強攻相結合,是越軍在進攻作戰中最為常用的打法。1984年的6.11戰鬥、7.12戰鬥、12.21戰鬥,都是越軍以較大兵力實施偷襲加強攻的典型戰例。而越軍使用連、排級兵力的偷襲加強攻戰例,則與中國軍隊在兩山輪戰各軍中都發生過,數量不勝枚舉。此外,越軍還常常使用班、組級兵力實施襲擾作戰,隱蔽摸進,打了就走。目的是試探敵方虛實,為主力進攻創造條件,並消耗和疲憊敵方的戰鬥力。

越軍極為擅長使用特工作戰,執行破障開路、協同攻擊、潛入襲擾、佯動牽制等任務。在老山戰場上,越軍發動營以上規模的進攻作戰時,常常使用一定兵力的特工分隊在步兵分隊前面開路,排雷破障,引導步兵前進。當步兵發起攻擊後,特工分隊則轉為伺機捕俘。如1984年的6.11戰鬥、7.12戰鬥、12.21戰鬥中,越軍分別使用了營、連級特工分隊,排雷破障,引導步兵發起攻擊,或是將部分特工與步兵混合編組,配合步兵的攻擊行動。越軍特工最擅長的就是潛入敵方陣地內實施偵察和襲擾行動,在兩山戰場上,與越軍特工鬥智鬥勇已成為輪戰各部隊習以為常的事情,稍一不慎,就會吃大虧。越軍特工有時還會在次要進攻方向上佯動,吸引牽制敵方,掩護主力從主要方向突然發起攻擊。在7.12戰鬥中,越軍就以特工1個排攻擊老山左翼的101號高地,掩護其主力向662.6高地方向進攻。戰鬥中,還有一股越軍特工秘密滲入了中國軍隊防線,企圖偷襲40師119團炮兵陣地,後被發現遭到挫敗。

在兩山戰場上,越軍正是運用了上述的進攻戰術,與中國軍隊反復糾纏。老山戰場前中期的諸多大戰、惡戰,多數是圍繞著抗擊越軍的較大規模進攻而展開的。從全局上看,越軍的進攻作戰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以攻為攻,以攻為守。在兩山作戰期間,越軍堅持進攻戰略,以攻擊求穩定,頑強與中國軍隊爭奪戰場主動權。在中國軍隊奪取兩山諸要點後,越軍轉變了堅守防御的戰略方針,以攻為守,在部分地區收縮防線,擺脫不利態勢,部分地區則陣地緊貼靠前,盯住中國軍隊防線弱點。經過精心准備後,越軍以全線的偷襲、襲擾為前奏,相繼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攻行動,並不斷提高戰鬥強度與中國軍隊反復爭奪主要制高點和前沿一線警戒陣地。到了兩山作戰後期,越軍不再發起較大規模的進攻,但小規模的偷襲、襲擾和特工破壞不斷,仍持續與中國軍隊糾纏。綜觀兩山作戰全程,越軍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主動進攻方。以進攻封住中國軍隊的進一步拔點行動,以進攻穩定己方的整體防線,以進攻動搖中國軍隊的前沿和後方,以進攻為政治形勢服務。

(2).精心謀劃,准備時間長。越軍知道與中國軍隊相比在實力上處於下風,為了不致落入持久作戰的劣勢,往往精心謀劃較大規模的進攻,企圖畢其功於一役。如1984年的“MB-84” 戰役反攻計劃籌劃准備了2個多月,“第三戰役”計劃籌劃准備了5個多月,1985年的“M-1”計劃籌劃准備了3個多月,“M-2”計劃籌劃准備了1個多月。盡管這幾個戰役反攻計劃最後都陷於失敗,但越軍為此的構思設計和下的苦功都有可稱道之處。

(3).戰場嗅覺靈敏,主攻方向正確。在兩山諸要點失守之後,越軍放棄了在者陰山方向的反擊,集中力量准備奪回老山。根據老山戰場的地形和雙方態勢,越軍沒有平均撒網,而是將攻擊重點指向了662.6高地和那拉地區,企圖首先將兩處奪取,然後逐點攻占老山諸高地,回頭再控制八裡河東山。在662.6高地和那拉地區,中國軍隊的防御陣地縱深很淺,屏障不足,直接與越軍前沿陣地緊貼,多面受敵,易攻難守。越軍選擇的這一主攻方向是正確的,抓住了中國軍隊的軟肋。可惜越軍整體軍力不濟,多兵種作戰協同能力差,發起進攻後往往虎頭蛇尾,功虧一簣。

(4).戰法多端,花樣百出。在確定了主攻方向後,越軍精心謀劃了各攻擊流程。實戰中,越軍首先以特工和偵察分隊為主力,在戰前就預先秘密貼近中國軍隊陣地,實施偵察,占領要點,構築工事。當進攻發起後,特工由此出發向中國軍隊陣地抵近偷襲,希圖得手。如偷襲未成,則呼喚後方炮火急襲中國軍隊陣地,爾後步兵發起強攻。在全線打響後,越軍采取以主要突擊與多方向進攻相結合、正面牽制與側後穿插迂回攻擊相結合,以及逐點攻擊、逐段鞏固、逐次“添油”與多波次連續攻擊相結合的戰法,力求在局部一擊得手,速戰速決;在全局則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當“MB-84” 戰役反攻計劃失敗後,越軍又轉而采取“塹壕延伸式”戰術,大搞土工掘進,對中國軍隊前沿陣地分割圍逼,企圖逐點占領。而“塹壕延伸式”戰術也未奏效時,越軍即轉入“M-1”計劃重點反攻,打算先奪取那拉方向中國軍隊的前沿陣地,改善局部防御態勢。“M-1”計劃失敗後,越軍很快又實施了“M-2”計劃,再試一把局部重點反攻。與此同時,越軍在全線對中國軍隊防線持續實施了小股兵力的偷襲和襲擾,以及特工的滲透破壞,並堅持封鎖中國軍隊的後方運輸線,企圖動搖中國軍隊的防御基礎。雖然這些進攻戰術最後都被中國軍隊挫敗,但不得不說越軍已經盡了全力,在戰場上是好樣的。

(5).炮兵支援有力,運用靈活。越軍炮兵在火力支援步兵進攻上,注重集中射擊與妨礙射擊相結合、壓制前沿與打擊縱深相結合、隨伴火炮支援步兵衝擊與攔阻敵方後續梯隊相結合,既壓制殺傷敵方有生力量,攔截打擊敵方後續梯隊,又疲憊敵方精神,消耗敵方體力,給中國軍隊造成了很大威脅。中國軍隊在兩山戰場上比較大的幾次失利,如1984年的12.24戰鬥、1985年的6.11戰鬥,都是因為沒有能夠壓制越軍炮兵火力才無奈飲恨的。可以說,沒有炮兵的有力支援,越軍根本無法與中國軍隊連續打上5年。

(6).指揮水平差,協同不力。越軍在老山戰場先後發起過多次大規模攻勢,不可謂用力不猛,氣勢不盛。然而,因為歷史的原因,越軍的高級指揮員缺少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和經驗,也不擅長各兵種間的協同作戰;基層指揮員較為擅長小規模的獨立作戰,也不擅長各部隊之間的協同作戰。結果就是在多次攻勢中出現了協同不力的問題,各部隊你打我不打,形不成拳頭,往往錯失戰機,致使攻勢越來越弱,最後無法持續。典型的就是1984年的老山7.12大戰,越軍唯一一次使用了加強師規模兵力發起反攻。但因指揮失誤,協同不力,四個方向上的8路營級規模進攻未能同時發起,各方向戰鬥打響時間相差1個半小時以上,最後變成了各方向的分散獨立戰鬥,結果被中國軍隊各個擊破,蓄謀已久的攻勢一敗塗地。

綜觀越軍在兩山作戰中的戰術運用,已竭盡了其40年的作戰經驗積累,確是拼了全力。與1979年中越之戰中越軍主要參戰的是地方部隊、公安、民軍不同,兩山之戰中越軍參戰的多是精銳主力部隊,且輪番上陣,反復與中國軍隊過招。在雙方作戰模式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結果中國軍隊攻就攻得下,守就守得住,而越軍的反攻一再失敗,前沿多處陣地屢屢被中國軍隊拔除後又放棄,只是限於國際形勢等政治因素,才勉強守住了清水兩翼地域,最後輸得沒有話說。1979年之戰後越軍還頗不服氣,所以才有那麼大勁頭在中越邊境繼續騷擾挑釁。而兩山之戰後越軍被打得沒有了脾氣,再也不提當年之勇。中越陸地邊境能迎來日後的和平局面,是打出來的和平。無數軍人的流血犧牲,成為了和平的奠基禮。

再說中國軍隊。

兩山作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繼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和1981年法卡山、扣林山拔點作戰之後,在亞熱帶山岳叢林地條件下組織的又一次大規模進攻拔點和堅守防御作戰。為配合國家的政治和外交鬥爭,各軍區部隊輪番上陣,作戰時間長達5年多,成為了建國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邊境戰爭。通過這次作戰,參戰部隊再次經受了嚴峻考驗,得到了鍛煉,加深了對軍隊建設要圍繞實戰要求來進行的認識,使部隊的作戰能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此後的20多年間,中國軍隊再未經受過實戰檢驗,盡管部隊的裝備、編制、訓練、保障等方面都已突飛猛進,但戰鬥力到底如何仍然成為了疑問。由此重新回顧當年的兩山作戰,再次認識那場亞熱帶山岳叢林地條件下的攻防作戰,細思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無論是對於不忘歷史,還是警思今日,都是不無裨益的。

兩山作戰基本是一場只有陸軍參與的亞熱帶山岳叢林地區的陣地攻防作戰,而中國陸軍的作戰模式自解放戰爭之後的40多年間並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對於兩山作戰的經驗、教訓的總結,仍然要立足於傳統的解放軍陸軍作戰樣式來進行。

從戰役計劃上看,發起兩山作戰的初衷,是為了懲罰越軍在中越邊境的持續挑釁,拔除其在兩山地區的侵略據點,支援柬埔寨和泰國的抗越形勢,為國家的政治、外交鬥爭服務。據此,在受領了中央軍委和總部賦予的作戰任務後,昆明軍區沿用人民解放軍傳統的“牛刀殺雞”作戰原則相應制定了作戰方案。決心集中主要兵力兵器於老山方向,重拳出擊,全殲老山、662.6高地地區的防守越軍,同時擴大攻占老山前哨重地1072高地和那拉地區的越軍陣地,解除越軍對老山、662.6高地主陣地的威脅,爾後轉入防御。在此期間,相機擴大攻占八裡河東山地區的越軍陣地,徹底改善船頭地區的防御態勢。在主攻老山的同時,以一部兵力拔除者陰山地區的越軍據點,收復被越軍侵占的中國領土。為此,針對越軍部署在老山地區的1個步兵團加強炮兵一部和八裡河東山地區的1個加強連兵力,昆明軍區使用了14軍40師配屬41師1個步兵團、1個邊防團,以及大量技術兵種,對當面越軍形成了5倍以上的兵力優勢和4倍以上的炮火優勢。對於據守者陰山地區的約1個團越南地方軍,昆明軍區使用了11軍31師2個步兵團,並配屬炮兵、裝甲兵一部,也對當面越軍形成了2倍以上的兵力優勢和5倍以上的炮火優勢。正是因為在兩山地區集中了優勢兵力火力,並發揮了解放軍傳統的穿插分割、先圍後殲、向心攻擊戰術,從而比較順利地攻占了老山、者陰山諸要點,完成了拔點作戰任務。美中不足的是,在制訂圍殲老山地區越軍的計劃時,14軍主要領導將40師原定118團1營的穿插路線從山腳提高到了山坡上,致使該營穿插距離延長,要從原始森林裡開路通行,遇到了很大困難,實戰中沒有按時插到指定位置,且遭到了越軍事先標定的遠程重炮火力襲擊,傷亡較大,未能完成預定的當天攻占所有目標的任務。

奪占兩山之後,因為越軍持續發起反撲,中央軍委改變了原定恢復正常邊防鬥爭的決策,決心在兩山地區長期對越軍保持強大的軍事壓力,配合政治和外交鬥爭,直到其放棄地區霸權主義,從柬埔寨全部撤軍為止。從而先後抽調了國內各軍區部隊輪番開赴兩山地區作戰,在牽制打擊越軍的同時鍛煉部隊戰鬥力。對於越軍集中兵力在老山地區展開反攻的態勢,中國軍隊也集中主要兵力兵器於老山方向,針鋒相對地予以反制。在輪戰期間,各軍區參戰部隊根據中央軍委、總部的作戰方針,穩持堅守防御戰略,即“英勇頑強,獨立作戰,長期堅持,寸土不丟,大量殲敵”,在保證既得陣地不失的同時,對當面越軍保持適度軍事壓力,配合國家的政治和外交鬥爭。根據當面敵情的不同,各軍區部隊除堅守陣地外,還多次組織了從加強營到排規模的陣前出擊,排除越軍前沿要點,改善防御態勢,打擊越軍的反撲氣焰。在堅守防御作戰前期,越軍曾一度反復與中國軍隊爭奪主要制高點和前沿一線警戒陣地,造成了中國軍隊的全線緊張和很大困難。如果這一態勢持續下去,為減少“添油”作戰的傷亡,中國軍隊就有可能采取進一步的較大規模拔點行動,以徹底改善清水河南北地區的防御態勢。好在越軍於多次受挫後主動降低了戰鬥強度,減少了較大規模的反撲行動,變成以小規模偷襲和襲擾為主與中國軍隊陣地對峙,老山戰局才沒有演變成令雙方都感到緊張的決戰之勢。

從作戰指揮上看,在兩山作戰之初,從昆明軍區到14軍的軍、師兩級就建立了前後方指揮所,以前指為中心,主要領導均在前指實施組織指揮。其中昆明軍區前指設在麻栗坡縣磨山鎮,14軍前指設在落水洞,40師師指設在曼棍,距陣地前沿為3-5公裡,而各步兵團指揮所距陣地前沿平均約1公裡。後面的輪戰部隊也基本沿襲設置了軍、師、團各級指揮所。這就保障了在輪戰期間,各級主官指揮靠前,對於直接掌握戰場全局,及時定下決心,果斷處置情況,以及進行傳幫帶和鼓舞士氣,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兩山作戰能取得最後勝利,各級指揮層的堅強領導與穩定連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兩山作戰進程中,按預定戰役計劃,14軍、11軍部隊攻殲了老山、者陰山騎線點的越軍,完成了拔點作戰任務。隨後根據中央軍委和昆明軍區前指指示,各部隊迅速調整部署,轉入堅守防御。當越軍的大規模反撲意圖逐漸暴露之後,昆明軍區前指果斷改變了原定恢復正常邊防鬥爭的部署調整方案,積極轉入抗擊越軍反撲的准備。由此,取得了1984年6.11抗敵團規模反撲戰鬥的勝利。在中央軍委改變了兩山作戰的決策之後,昆明軍區前指又指示各部隊積極進行作戰准備,隨時准備抗擊越軍的大規模反撲,因而取得了7.12大戰的輝煌勝利。當部隊開始換防輪戰之際,昆明軍區前指指示接替14軍的11軍,采取先次要方向後主要方向、先炮兵後步兵、先分隊後機關、先縱深後前沿的順序,利用黃昏、夜暗、濃霧等不良天候實施換防,爾後主要執行抗擊越軍反撲、炮火反擊和組織小型出擊的任務。後來每一批新的輪戰部隊上來換防時,昆明軍區前指(及其後的成都軍區雲南前指)都要根據前頭部隊的換防經驗,及時予以指導。第1軍上來輪戰時,正趕上越軍發動“第三戰役”計劃,與越軍進行了激烈的陣地抗反作戰。昆明軍區前指根據戰場態勢,指示第1軍准確把握戰機,靈活運用戰術,針鋒相對地以攻對攻,從而取得了1985年1.15戰鬥的勝利,受到了總參的高度評價。對於越軍采取的“塹壕延伸式”圍逼戰術,昆明軍區前指指示第1軍采用靈活多變的手段,對越軍的塹壕和交通壕進行了針對性打擊和破壞,逐漸將越軍從滲入的陣地內擠了出去,並控制了雙方陣地前沿的間隙地帶,從而徹底粉碎了越軍“塹壕延伸式”戰法,奪取了戰場主動權。為了完成中央軍委賦予的1985年牽越作戰第一步任務,昆明軍區前指指示第1軍發動較大規模的出擊作戰,一次出動6個加強連兵力,一舉拔除了老山前沿的越軍18個據點,取得了2.11戰鬥的勝利。此後昆明軍區前指又指示第1軍執行1985年牽越作戰第二步任務,組織部隊同時對越軍在老山、松毛嶺、那拉方向的7個據點實施出擊作戰,一舉將其全部拔除,又取得了3.8戰鬥的大勝,奠定了第1軍輪戰期間的戰場大勢。

67軍上來輪戰後,被越軍奪去了那拉前沿的211高地的2個哨位。因為總部連續催問此事,昆明軍區前指承受的壓力很大,命令67軍不惜一切代價強行奪占211高地。由於准備不足和炮火支援不力等因素,造成了反擊戰鬥失利。急於求成,忽視了實際作戰中的困難,這一點上昆明軍區前指也是有責任的。後來昆明軍區前指指示67軍積極准備,擇機再戰,從而取得了再次反擊211高地戰鬥的勝利。為貫徹中央軍委關於1985年旱季作戰的指示,改善主要方向的防御態勢,成都軍區雲南前指(昆明軍區前指已撤銷)先後指示67軍組織部隊實施出擊,相繼拔除了老山、那拉、八裡河東山方向的越軍多處據點。戰至1986年初,已徹底打掉了老山地區越軍的正面作戰氣焰。後來的47、27、13集團軍上來輪戰時,越軍再未發動大規模反撲,而轉為營以下規模的偷襲、襲擾和炮擊為主要作戰方式,大大降低了作戰強度。成都軍區雲南前指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命令前沿部隊對越軍保持適度壓力,配合國家的政治和外交鬥爭,穩扎穩打,從而圓滿完成了兩山地區的堅守防御作戰任務。

從戰術運用上看,中國軍隊在拔點作戰和堅守防御作戰中,根據戰場態勢相應采用了多種作戰樣式,不拘一格使用戰法。在發起老山、者陰山拔點作戰時,中國軍隊集中優勢兵力,采取了秘密穿插,邊打邊插,先圍後殲,翼側突破,向心攻擊,邊打邊剿的戰術手段,從兩處防守越軍的翼側插入,先切斷其後路,然後從四面發起圍攻,邊推進邊清剿,一舉將守敵殲滅。中國軍隊運用這種傳統戰法非常得心應手,越軍雖然在兩山地區據有已苦心經營多年的堅固陣地,但和1979年一樣,面對中國軍隊的大兵團作戰仍然無應對之策,只能坐視前沿要點被各個擊破。

在轉入陣地對峙後,越軍集結兵力准備反撲,在戰機選擇上掌握了主動。因雙方態勢犬牙交錯,中國軍隊為保證既得陣地不失,只能選擇正面死守。在老山、那拉方向,中越兩軍陣地多處緊貼,前沿相距只有100-300米,均無法建立前沿警戒陣地,一旦打起來後就直接進入了交手戰。相對而言,中國軍隊的防御正面較寬,縱深較淺,不少陣地多面受敵,且那拉地區陣地多為地勢較低的石山,官兵們只能利用狹小的天然岩洞、石縫進行戰鬥和藏身,還不得不人工搭建貓耳洞,防炮能力較差,因而態勢更為不利。這種情況下,如果一線兵力展開過多,密度過大,在越軍炮火下就容易增大傷亡。如果兵力配置靠後,由於老山地區山高坡陡,道路稀少,機動困難,不僅增援一線不及時,運動途中也易被越軍火力殺傷。因而,中國軍隊在兵力部署上采取了少擺多屯、及時補充的方法。第一梯隊營、連只展開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兵力,其余屯於陣地內作為預備隊,以保證有足夠的力量連續抗敵輪番攻擊。戰鬥時,在兵力使用上惜兵如金,添油增援,隨損隨補,以保證陣地不失。在縱深配置上,采取前輕後重布防,由前到後逐步加大兵力部署,只在前沿安危相關的要點屯積1個班左右的兵力。同時,根據敵情判斷,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以保證擊退越軍的重點進攻。當一線陣地失守時,對於威脅較大的突入之敵,會不惜代價及時實施反衝擊,以盡快穩定防御態勢。正是采取了此種兵力配置和反擊戰法,14軍得以在1984年7.12大戰中頂住了越軍的大規模凶猛攻勢,以較小的代價換取了較大的勝利。

第1軍輪戰時,軍長傅全有還結合越軍的作戰特點,提出了“多點設防,重點守備,積極打擊,近戰殲敵”的16字戰法,進一步豐富了陣地防御戰術。第1軍部隊在輪戰期間,實踐了以“守點卡線,設夾堵鼠,拉網布袋,夜伏晝剿”的設網戰術對付越軍特工滲透;以構設點、星、網、障一體化陣地對付越軍的多路、多方向、多波次輪番攻擊,均取得了較好效果。針對越軍的“塹壕延伸式”戰法,第1軍部隊采用了多種戰術手段予以反制。如以炮破壕、障礙破壞、以壕制壕、適時從翼側反擊、步炮協同分段殲敵等戰法,將越軍的塹壕摧毀、截斷、堵住、分割、占領,從而徹底粉碎了其“塹壕延伸式”戰法,奪回了戰場主動權。第1軍還廣泛開展了“三防三反”活動,即防炮擊,反炮擊,以炮對炮;防偷襲,反偷襲,以偷襲對偷襲;防滲透,反滲透,以滲透對滲透,靈活打擊越軍。同時還廣泛運用了冷槍、冷炮的戰術手段,以“零敲牛皮糖”的方式不斷消耗越軍有生力量。在老山戰場上,第1軍輪戰時期是雙方戰術迭出,角力最烈的精彩時期,兩軍的攻防戰術都很典型。其後輪戰的67軍與越軍的正面較量也很激烈,但相對第1軍就打得有些不夠靈巧了。

在14軍輪戰之後,從11軍開始的輪戰部隊主要持堅守防御戰略,其間為改善防御態勢和配合政治外交鬥爭需要而實施了多次出擊拔點戰鬥,力求多殺傷越軍有生力量及鍛煉部隊。這些拔點戰鬥規模較小,准備更充分,和14軍、11軍打老山、者陰山時使用的大兵團進攻戰術頗有不同,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對局部敵防御陣地的拔點戰鬥,力求精兵奇襲,戰鬥人員編成精干,兵種較多,戰鬥效能較高。在戰鬥編組上,通常選擇人數較少且精干的多兵種人員,如步兵、炮兵、工兵、偵察兵、防化兵、通信兵等,編為突擊隊、預備隊、破障隊、火力隊、保障隊,分別擔負陣地突擊、添兵增援、破障開路、火力掩護、通信保障、前送後運等任務。突擊隊是主要戰鬥力量,一般還分為火力掩護、穿插、噴火、打炸等戰鬥小組。在攻擊敵陣地時,火力掩護組負責搶占制高點,對守敵實施火力壓制,掩護其他小組行動;穿插組在火力組掩護下,迅速向守敵側後猛插,完成斷敵退路的任務;噴火組和打炸組主要利用手中的步兵武器和爆破筒、炸藥包等器材,在火力掩護組和穿插組配合下,先封後剿,以打、炸、燒、搜的手段摧毀陣地上的敵掩蔽部、坑道、屯兵洞等工事,全部殲滅守敵。如1985年3月8日,第1軍1師2團1營奇襲攻占156高地、166號、168號高地,並出擊167號高地的“852行動計劃”;1987年1月5日,47集團軍141師421團3營7連突擊隊奇襲攻占310號陣地的“北虎行動”;1987年1月7日,47集團軍139師417團2營4連出擊167號高地的“黑豹行動”,都是精兵奇襲成功的典型戰例。

(2).戰前的准備工作比較充分,周密組織保障。在發起拔點戰鬥前,出擊分隊會多次組織干部、骨干抵近敵陣地前沿實施觀察,並組織偵察人員潛入敵陣地偵察,力求摸清敵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和接近路線等情況。回來後,集思廣益討論戰鬥方案,反復在沙盤上進行推演和組織協同,並選擇相似地形實施模擬演練,明確戰鬥時各分隊的任務、打法與協同。同時,組織工兵和步兵分隊利用夜暗和不良天候秘密前出,秘密在敵人陣地前沿破障開路,並構築工事和修築塹壕、交通壕、屯兵洞,從而使出擊分隊能夠靠前待機和屯集兵力、物資,保障了秘密預先屯兵和後勤前送需要,並大大縮短了接敵距離,為發起拔點戰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信聯絡上則多種器材並用,預先敷設多條有線線路,戰鬥發起後實施有線跟進架設,出擊分隊則以無線電逐級加強,從而保障指揮順暢。在戰前往往還進行通信欺騙、火力佯動和施工作業,以造成敵人的錯覺。

(3).針對地形,精細用兵,戰術靈活,密切協同。因為老山地區的特殊地理形勢,山頭陣地通常地幅狹小,接近路線既少且窄。如攻擊時用兵過多,則極易遭到敵人火力殺傷。因此,出擊分隊往往精細計算兵力,根據地形用兵,量敵用兵,量洞用兵,既保障在接敵時隊形的疏散,又保障在搜剿打洞時兵力的充足,力求代價小戰果大。在戰術上,通常利用不良天候出擊,以破障隊提前秘密開辟通路,突擊隊隱蔽摸進至進攻出發陣地待機。攻擊發起時進行火力准備,然後炮火向前延伸壓制周圍敵陣地火力及封鎖其增援路線,同時突擊隊發起衝擊。在火力隊掩護下,突擊隊邊破障邊前進,以小群多路向敵攻擊,迅速割裂敵陣地,切斷其後路,再進行打洞搜剿,全殲守敵。然後或鞏固陣地抗敵反撲,或搜剿破壞完敵陣地後在炮火掩護下撤回。因為越軍已了解到中國軍隊的炮火准備規律,有時出擊分隊會反常用兵,利用不良天候秘密摸進,小群多路,預先進至敵前沿潛伏。進攻時不用炮火准備,而是乘敵人換哨或吃飯等不備之機,突然發起攻擊,迅速將守敵圍在洞穴和工事中殲滅。在預備隊的使用上,根據不同戰場態勢,或采用大密度、小間隔、連續攻擊的方法,或用采少兵、小群、量敵增兵的方法,或是把握戰鬥全局,堅持不動用預備隊。出擊分隊的指揮員一般在指揮所目視進行指揮,有時會隨突擊隊跟進實施指揮。在步炮協同上,提前擬制步炮協同計劃,簡化協同關系,使出擊分隊能夠隨時直接呼喚炮火支援,提高了炮兵火力的快速反應能力,有效支援了步兵的拔點戰鬥。

(4).多種武器結合,多手並用。老山戰場的拔點戰鬥,針對的多是以掩蔽部、坑道、洞穴為主要工事的防御陣地。因此,出擊分隊往往攜帶多種武器和器材,力求不使敵人漏網。除了普通的步兵武器外,還要攜帶炸藥包、爆破筒、火箭筒、火焰噴射器、煙霧彈等武器和破障、攀援等器材。當攻上敵陣地後,對敵人藏身的掩蔽部、洞穴、工事先封後剿,充分發揮各種武器威力,打炸結合,輔以火攻煙熏,多手並用,全殲守敵。

Hammer
版主
文章: 11687
註冊時間: 週二 12月 02, 2003 5:47 pm
來自: 槍客村

Re: 1980年代兩山作戰的若干問題分析

文章 Hammer » 週三 6月 04, 2014 12:03 am

在戰鬥手段上,中國軍隊也與越軍展開了鬥智鬥勇。從1979年的中越之戰到兩山作戰中,越軍都非常善於使用各種高射機槍和高射炮平射作戰,其構築陣地迅速,轉移方便,以遠距離直射火力猛烈壓制中國軍隊,威脅極大。1979年時中國軍隊步兵團裡的12.7毫米高射機槍已經撤裝,新裝備的14.5毫米雙管高射機槍需要輪式車輛牽引,離不開公路,不能及時以火力支援步兵作戰。到了兩山作戰時,因為陣地已相對固定,中國軍隊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也大量使用了12.7毫米、14.5毫米高射機槍加強火力,直瞄壓制敵陣地,並集中組成了機槍隊支援步兵拔點作戰,狠狠打擊了越軍;在進行火力狙擊時,越軍竟然常常使用無坐力炮和40火箭筒打中國軍隊單兵。因為人體是軟組織,被火箭彈擊中後其觸發引信不會爆炸,但能夠穿身而過,造成的人體創傷慘不忍睹。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戰,目的是擊垮對方士兵的作戰意志。中國軍隊沒有使用這種喪失人道的戰法反制,但在攻擊時大量使用了火焰噴射器和大威力的反坦克地雷打敵山洞、坑道、掩蔽部等工事,其造成的毀滅性殺傷效果同樣令越軍魂飛膽喪;越軍步兵班編制的武器中有美制M79型40毫米榴彈發射器,可以有效彌補手榴彈與60炮之間的火力空隙。而中國軍隊沒有編制擲彈筒式武器,在陣地前沿50-80米間沒有破片式火力控制。於是中國軍隊發明創造了簡易的手榴彈拋射器和集束手榴彈發射器(據說主要發明者是張又俠),可以一次將單枚至30枚手榴彈拋射至50-300米距離內,有效彌補了陣前的火力空白;中國軍隊還創造了用82無坐力炮發射迫擊炮彈的射擊方法,解決了無坐力炮(穿甲彈)用不上而迫擊炮不夠的問題;越軍非常擅長布雷設障,其花樣百出,殺傷力極大。中國軍隊在加強排雷技術的同時,也大量使用了地雷反制越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安裝了中國獨創的延期引信裝置,在陣地防御中發揮了極大威力,深受部隊官兵歡迎。在1984年7.12大戰中,戰鬥英雄李海欣率全班堅守那拉前沿142號高地,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就連續引爆了2枚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將試圖衝上陣地的數十名越軍炸死,自己也壯烈犧牲;在1979年戰時,越軍使用了一種蘇制SVD7.62毫米半自動狙擊步槍,給中國軍隊造成了不小的傷亡。而中國軍隊當時並沒有專用的狙擊武器,只能用56式半自動步槍與敵對抗。著名的孤膽英雄岩龍曾用56式半自動步槍狙殺越軍達56人(上報為22人),但其畢竟是在特殊戰場環境下取得的戰果,並非是專業狙擊成績。戰後,中國的軍工部門就根據繳獲的SVD狙擊步槍仿制出了79式狙擊步槍,並裝備給了部隊。兩山作戰時,輪戰各軍借鑒朝鮮戰場的經驗,廣泛開展了冷槍冷炮殺敵活動,湧現出了不少狙擊能手。如27集團軍79師236團8連戰士向小平,曾用79式狙擊步槍先後發射31發子彈,擊斃越軍30名,擊傷1名,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並被譽為是“老山第一殺手”。47集團軍141師421團8連副班長鄭鈺,在半年時間內一人交替使用衝鋒槍、狙擊步槍、40火箭筒、60炮、班用機槍、重機槍六種武器,共殲敵29人,於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神槍手”榮譽稱號。第1軍上陣地後更是大搞“冷槍能手”、“冷炮能手”競賽,全軍利用冷槍冷炮共殲敵1100余人,大大擴展了戰果;打到後期,雙方大大降低了作戰強度,在陣地上掘洞對峙,往往相隔只有幾十米到十幾米,主要進行偷襲與反偷襲的戰鬥。中國一線士兵長期住在狹小的貓耳洞裡,吃喝主要靠罐頭食品,拉撒則使用空罐頭盒。罐頭盒用完後就往洞外扔,時間久了,貓耳洞外面的溝壑裡到處都是空罐頭盒。如此一來對於防御則極有好處,越軍在夜間摸上來偷襲,幾乎都要碰到空罐頭盒發出聲響,而中國士兵這時就會向洞外猛甩手榴彈,通常能比較輕松地打退越軍的偷襲。

老山戰場是中越兩軍針鋒相對、你來我往的競鬥場,對於步兵戰鬥技能的養成具有很深刻的借鑒意義。回顧這段歷史,不能不對中國軍人的勇氣和智慧表示敬意。

從兵種協同上看,在兩山戰場,並主要是老山戰場的特定地域內,中國軍隊集中使用了炮兵、裝甲兵、工兵、防化、通信、偵察、工程、汽車、導彈及空軍等諸多軍兵種,配合步兵堅守防御,密切協同,長期作戰,對於完成中央軍委賦予的任務、取得最後的戰爭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兩山戰場山高林密、谷深坡陡,在堅守防御作戰中不便於部隊機動和實施大規模反衝擊,因而主要依靠炮兵火力大量殺傷消滅敵有生力量。中國軍隊在兩山戰場上投入了大量炮兵部隊,先後參戰的有輪戰各軍、師的炮兵團、高炮團、高炮營,各集團軍的炮兵旅、高炮旅,以及參戰各軍區的預備炮兵和雲南省軍區部隊所屬炮兵。因為炮兵的機動性要求,進入戰區後只能主要沿公路配置。而兩山戰區道路稀少,炮兵陣地無法避免交叉重疊,且無縱深預備陣地,雖然暴露也難以轉移。好在兩山作戰主要是陸軍間的交戰,基本無空中威脅,這一弱點並未給中國軍隊帶來太大的困難。

各輪戰部隊進入戰區換防後,分別以本部的軍、師炮兵和各加強炮兵單位編組成軍、師、團炮兵群,以及炮兵預備隊和反坦克預備隊,並配屬炮兵自動化指揮系統和“辛柏林”迫擊炮偵測雷達,由軍、師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形成戰區的一體防御。團以下炮兵由團、營統一掌握,無坐力炮以排為單位配屬到步兵連,在重要戰鬥時由團統一編為火力隊或輕便炮兵群,集中使用於主要方向。在任務區分上,軍、師的大口徑火炮及預備炮兵主要打敵遠距離和縱深內的重要目標;團、營屬炮兵主要打近距離目標和步兵當面的點目標,迫擊炮還打反斜面的目標;直瞄火炮主要是破壞敵火力點、工事設施和反坦克使用。在火力運用上,采取集中火力打擊重要目標、積極發揮隨伴火炮作用,以及多種打法結合的原則,靈活運用火力。在步炮協同上,步兵凡是召開作戰會議和組織現地觀察時,都要吸收炮兵指揮員和機關人員參加,明確總的作戰意圖、任務和要求,聽取炮兵建議,共同研究打法和協同方案,規定協同信號,使步炮雙方都能做到情況明、任務清、協同事項熟悉。炮兵在陣地前沿多點開設前進觀察所,直接參加步兵前指指揮網,晝夜觀察敵方動向。在進攻作戰時,炮兵根據前觀、雷達和步兵的引導,及時以炮火支援步兵戰鬥。在防御作戰階段,炮兵對敵有可能進攻的地段和進攻出發陣地,提前計算好射擊諸元,榴彈炮裝上炮彈,指令下達即馬上發射。從炮兵前觀發現目標到炮彈出膛一般只用2-3分鐘,有時不到1分鐘,而步兵請求炮火支援則通常只需5分鐘左右。

在兩山作戰中,中國軍隊炮兵主要執行支援步兵進攻拔點、抗敵反擊和實施炮火反擊的作戰任務。在老山拔點作戰時,14軍就集中了3個地炮團和1個高炮團,有82毫米以上各種火炮409門、高炮93門,分區劃片,對老山之敵予以了毀滅性打擊,有力支援了步兵的進攻拔點行動。在防御作戰期間,14軍所轄炮兵增加到了8個地炮團和1個高炮團。著名的7.12大戰中,14軍師屬以上炮兵對越軍的292個目標進行了317次射擊,消耗炮彈12406發,據不完全統計共斃敵923人,毀傷敵火炮20余門、高射機槍9挺,摧毀敵觀察所9個、火力點33個。而團營屬炮兵則近距離覆蓋前沿衝擊之敵,消耗炮彈13876發,殺傷越軍達千人以上。在這場14個小時的防御戰中,炮兵以及時、准確、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取得了最後的戰鬥勝利,印證了“炮兵是戰爭之神”的至理名言。僅14軍部隊在老山進攻拔點和堅守防御作戰中,就消耗了各種炮彈159252發,支援步兵攻克了68個高地,斃傷越軍副團長以下7200余人,取得了重大戰果。在後來的輪戰中,各軍區部隊結合戰場情況,靈活運用炮兵壓制當面越軍,也打得有聲有色。一般來說,在炮火壓制作戰中,對能觀察到的敵炮兵,要集中優勢火力予以壓制;對不能觀察而又對己方步兵有較大威脅的敵炮兵,則根據特征和其他因素綜合分析判斷,加大目標幅員和彈藥消耗量,予以壓制或殲滅。在具體打法上,一般對有4門火炮以上的敵炮陣地,使用1個炮兵營集中壓制;對有1-2門火炮的敵炮陣地,使用1個炮兵連壓制;對敵坑道內的炮兵和觀察所,進行炮兵連、排直瞄或放列觀察射擊;對敵游動火炮以值班火炮進行監視,一旦發現,立即予以壓制或殲滅。對於進攻和運動之敵,建立炮兵多點、多線的攔阻射擊。許多單位還指定值班火炮和游動火炮,對敵實施監視射擊,以襲擾和疲憊敵人,掩護己方部隊休息和調整。在無空情顧慮的情況下,高炮部隊也以平射火力擔任對敵地面目標的射擊任務,亦有力支援了步兵作戰。

第1軍輪戰期間,部隊在積極防御的同時,還組織炮兵對越軍進行了針鋒相對地打擊,其戰法變化多端。如以小制小,團、營屬火炮采取固定與游動、間瞄與直瞄、單彈與集火射擊相結合的方法,對越軍配置分散、射擊位置變化快、火力准的小型火炮予以沉重打擊,使其發揮不了作用;以大壓中,充分發揮中國軍隊大口徑火炮數量多、炮彈充足的優勢,集中壓制尋殲越軍中程火炮;前沿陣地“拔釘”,針對越軍配置在陣地前沿、對中國軍隊一線步兵威脅最大的直瞄火炮“釘子”,將部分85加農炮直接推到前沿陣地,以直對直,展開對攻。同時,用間瞄火炮實施校正射擊,邊打邊修正,直至徹底將敵炮擊毀為止;縱深“抓雞”,即對越軍縱深重要目標,在進行反復觀察校對、綜合分析比較後,采取“老鷹抓小雞”辦法,集中炮火予以殲滅性打擊。整個輪戰期間,第1軍所屬炮兵共擊毀擊傷敵火炮128門、軍車65輛,戰果豐碩。配屬第1軍作戰的南京軍區炮兵第9師16團司令部偵察股股長徐小丹,帶領前沿觀察所人員執行偵察任務100多次,克服山地叢林環境的艱難困苦,機智果敢,充分運用炮兵知識辨別敵炮兵陣地,先後捕捉了70多個重要目標,為後方炮兵提供了比較准確的情報。戰後,徐小丹被中央軍委授予了“炮兵偵察英雄”榮譽稱號。27集團軍在輪戰期間集中組織了8次炮擊作戰,共發射各種炮彈41343發,殲敵1050人,摧毀敵火炮70余門、軍車11輛、屯兵洞22個、指揮(觀察)所36個、各種工事447個,引爆彈藥庫(所)45個,沉重打擊了當面之敵。

在兩山作戰中,越軍裝備的蘇制BM-21火箭炮和蘇制M46型130加農炮威力大、射程遠,常常對中國境內縱深地區的目標實施炮擊,並封鎖中國軍隊的後方運輸線。1984年5月14日上午,14軍40師炮兵團4連在麻栗坡干田向八裡河東山之敵進行火力准備時,遭到越軍遠程炮火壓制,被打得很被動,卻一直抓不到越軍的炮陣地目標。為了報復越軍,當日傍晚,師炮兵指揮所指令炮兵第4師第5團的130加農炮營,以越南河宣省省會河江市區的一面旗幟為目標,打了6發炮彈,並發射宣傳彈以示警告。當時正值下班時間,炮彈落到了下班的人群中。不久,越南的電台就廣播了中國軍隊炮擊打死打傷其婦女兒童的新聞,據說這事後來還鬧到了聯合國。5月22日,炮兵第4師第5團的130加農炮營再次炮擊了河江市的越南軍政機關,二軍區前指遭到炮擊,不得不後撤躲避。這兩次炮擊距離在20公裡左右,是兩山作戰期間中國炮兵打得最遠的戰例。

兩山戰場地域狹窄,道路較少,地形復雜,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因此,兩山作戰期間中國軍隊只使用了少量裝甲兵支援步兵作戰。當時動用的是14軍坦克團(1985年編為14集團軍坦克旅),其前身為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之一部,參加過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有實戰經驗。14軍坦克團(旅)以連為單位先後配屬給輪戰的6個合成軍,全團(旅)9個連全部參加了兩山作戰,共參戰1152人次,成為抗美援朝戰爭後參戰最多的解放軍裝甲兵部隊。因為戰場環境所限,在使用坦克時著重發揮其機動性好、直瞄射擊、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的特點,作為移動火力直接支援步兵壓制敵火力點和炮兵。1984年7月28日,14軍坦克團1連奉命支援40師118團2連出擊那拉地區的156高地。該高地緊鄰盤龍江,其北側就是漢楊地區的423、395高地,有越軍的機炮陣地,被其火力所俯瞰。這次戰鬥前,坦克1連提前隱蔽前出,秘密占領了預先構築的陣地待機。當戰鬥打響後,突然以火力壓制漢楊方向已暴露的越軍機炮陣地,全連8輛坦克兩兩一組輪番出擊,打得機智靈活,先後摧毀越軍火力點8個、無坐力炮1門,並打掉了八裡河東山上的1個越軍觀察所,支援步兵順利完成了出擊作戰。在老山戰場的2年多輪戰中,14軍坦克團(旅)共摧毀越軍炮兵陣地2個、觀察所3個、高射機槍陣地和火力點23個,壓制敵炮兵陣地、高射機槍陣地23個,堪稱功不可沒。

在兩山作戰中,越軍非常善於設障布雷,而中國軍隊工兵也與其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智鬥勇。工兵主要擔負的任務是:在戰前協助步兵構築陣地,秘密排障開辟通路;戰鬥中隨步兵前進破障開路,打敵工事。因為兩山戰場的陣地戰特殊環境,工兵擔負了大量的施工築壘任務。除利用地形和洞穴構築工事外,還要根據戰場特點自制工事。如著名的貓耳洞,就大量使用了波紋鋼和矩形鋼組合搭建,上面厚施被復層,能防炮、抗震和防雨水,小的洞可住1、2人,大的洞可住幾人至十幾人。貓耳洞內狹小、潮濕、悶熱、不通風,人在裡面站不起,躺不開,不好坐,不好睡,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當時在老山前線官兵中流傳有一句著名的話:“在貓耳洞中一年,把一輩子的苦吃完了。”在1980年代,老山戰場的貓耳洞曾聞名全國,成為了新時期英雄主義的像征。在戰前和戰中實施破障開路是最危險的任務,工兵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隨時死亡的危險。在兩山戰場上曾出現了兩位著名的排雷英雄,一位是11軍31師92團特務連工兵排8班副班長楊再林,在師主力攻擊者陰山之敵前,與戰友秘密前出作業,先後在1047高地北南兩側排除地雷162枚,開辟了一條150多米長的通路,使得步兵在攻擊發起後僅用了30分鐘即攻占了39號高地,切斷了者陰山守敵的西側退路,為達成戰鬥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另一位是27集團軍79師237團工兵連排長尤建華,上陣地218天,單獨執行任務198次,排雷1101枚,創造了老山前線個人排雷的最高紀錄。同時協助戰友排除了越軍設置的84單火箭爆破器10具、爆破筒302節、炸藥400余公斤、各種手榴彈246枚,並破障開路524條,總長2800米。在執行敵火力控制下的設障任務時,埋雷1250余枚,自制自設土地雷420余枚、爆破筒250多節。戰後,楊再林和尤建華都被中央軍委授予了“排雷英雄”榮譽稱號。在戰鬥緊張而來不及排雷開路時,工兵中還出現了舍身滾雷的英雄事績。如14軍40師工兵連8班戰士方忠誠,在配合主力攻擊662.6高地時,毅然滾雷開路。當右腳炸飛、腸子流出後,推開救護他的戰友,拼盡最後的力氣繼續向滿是地雷的山坡下滾去,直至壯烈犧牲,戰後被昆明軍區授予了“戰鬥英雄”榮譽稱號。至於在排雷破障時犧牲、負傷的工兵,在輪戰各軍中都曾大量湧現,堪稱可歌可泣。工兵出色執行任務的一個典型戰例是:在第1軍部隊1985年3.8戰鬥發起前,工兵與步兵分隊協同,根據各自的實際,采取集中和連續的不同作業方法,秘密構築了短洞17個(長187米,可容600余人)、波紋鋼貓耳洞55個、掩蔽部24個、掩蓋觀察工事18個、掩蓋射擊工事26個,挖掘交通壕4500米,開辟通路15000余米,排雷2789枚,使擔任奇襲作戰任務的部隊400余人、56具輕重火器、106噸彈藥及5-7日份的食品,全部提前儲備進洞,保障了出擊戰鬥的順利進行。

在兩山作戰中,防化兵實施戰場保障,配合步兵作戰,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最有名的就是火焰噴射器的使用。在拔點戰鬥時,步兵師防化連多將所屬噴火班配屬給步兵分隊,執行打敵工事、山洞、掩蔽部的任務。火焰噴射器在攻擊山洞之敵時可以拐彎殺傷,並燃燒耗盡洞空的氧氣,使躲藏頑抗之敵窒息,威力極大,在實戰中表現出色,受到了前線官兵的熱烈歡迎。另外防化兵的防化偵察功能也很重要。在兩山戰場上,越軍擁有數量較大的沙林、VX、芥子氣和氫氰酸等化學武器,而且40火箭筒以上口徑的各種火炮均配有化學武器彈。雖然越軍不敢隨便使用化學武器,但偶爾打幾發騷擾,也造成過前沿部分官兵中毒的事情。因而防化兵以班、組為單位相應配置到前沿陣地,密切觀察當面越軍使用化學武器的動向,及時做出反應,指導部隊防毒,並報告上級以供決策。同時防化兵在攻擊拔點時也會對地下工事中的敵人使用毒煙彈,將其熏出來或悶進去,配合步兵全殲守敵。

及時有效的通信聯絡是實施組織指揮的重要保障。在兩山戰場上,中國軍隊通常使用有線和無線相結合的方法,多種器材並用,建立起了穩定的通信網絡。一般會在戰前優選通信樣式,調整通信骨干,預先敷設多條有線,增加迂回線路,戰鬥開始後則緊跟突擊部隊進行有線架設。無線電逐級向步兵加強,861指揮機配發到班,884步談機配發到排,10瓦單邊帶電台、2瓦電台、705C保密電台配發到連,團與營之間使用2瓦電台和10瓦單邊帶電台聯絡,師對團使用15瓦八一電台聯絡。炮兵指揮所之間則使用有線和無線線路構成專向聯絡。戰鬥中,根據情況將有線和無線及時切換,多種器材並用,既保障了通信聯絡和指揮順暢,又提高了快速反應能力。因為老山戰場地形復雜,地面雜波嚴重,通信設備常受到干擾,有時甚至不能使用。中國軍隊裝備的通信器材質量不太好,特別是一線步兵最常用的861指揮機,噪音非常大,而且頭套式耳機和喉震式送話方式也很容易使人產生疲勞,影響指揮。當時中美之間已有了一定的軍事交流,因而中國軍隊也部分裝備了美軍的0.5瓦單兵對講機,其質量優良,音質清楚,非常受部隊的歡迎。作戰期間,一線部隊在使用884步談機、861指揮機等器材進行聯絡時,常常遭到越軍電台的竊聽,多次發生了機密泄漏。第1軍輪戰時,其1師1團所屬部隊就創造性地使用了溫州籍戰士擔任步談機員,配到一線各連隊,在戰鬥中用家鄉土語通話,防止了敵台干憂竊聽,取得了良好效果。作戰期間,為了有效實施對敵方通信聯絡的干擾,中央軍委直屬干擾17團率大功率干擾機及各軍區的通信干擾營也先後進入老山戰場參戰,均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沈陽軍區參戰的無線電通信干擾營,在1985年的9.23戰鬥中支援46軍138師414團部隊出擊395高地,對越軍457炮兵團的指揮網實施了壓制性干擾,致使該團始終無法有效地對395高地及其周邊高地進行精確炮擊,只能根據大概位置進行炮火覆蓋。戰鬥中457炮兵團共向中國軍隊發射炮彈3231發,命中中國軍隊陣地的僅有781發,占耗彈總數的24%,且絕大多數沒有命中中國步兵攻擊的395高地。直接指揮這次作戰的138師政委對通信干擾營給予了高度評價:“由於通信干擾營參加作戰,9.23作戰我軍的傷亡人數比戰前預料的減少四分之三!”

在兩山戰場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就是雙方的特種部隊作戰了。越軍的特工部隊精干善戰,神出鬼沒,曾創造過奇襲破壞中國軍隊“辛柏林”雷達的精彩戰例。據說這件事當時驚動了鄧小平,召來總參謀長楊得志詢問:“越南的特工這麼厲害嗎?他們的特工可以進來,我們的偵察兵為什麼不能出去?”由此,拉開了中越間一場綿延近5年之久的偵察作戰序幕。在此之前,中國軍隊還沒有專門的偵察作戰這一提法,更不要說特種作戰了。1984年發起兩山作戰時,戰場的偵察保障主要由14軍、11軍自己組織實施。從當年7月起,一直到1989年1月,國內各軍區部隊以野戰軍為單位,先後組織了15支偵察大隊,輪番進入老山戰區,集中對越軍實施偵察作戰,執行了抵近觀察、滲透偵察、襲擊捕俘、拔點作戰等任務。在4年半的作戰時間裡,共執行各種任務數萬人次,殲敵近2400人,摧毀了越軍一批軍事目標並獲取了大量情報。另外,總參直屬的技術偵察分隊和前沿工作隊也秘密進入兩山戰區執行任務。在作戰期間,湧現出了一批偵察英雄。如“戰鬥英雄”13軍39師偵察連排長傅孔良烈士、“捕俘英雄”54軍偵察連班長張柱兵、“舍身救戰友的模範指導員” 21集團軍62師184團8連指導員張新奎烈士、“偵察英雄”北京衛戍區警衛3師偵察連連長冷傑松等。偵察兵創造的光輝戰例有很多,如兩山作戰前期的1984年9月12日,第3偵察大隊54軍160師偵察連奉命組織偵察分隊在844高地執行偵察捕俘任務。偵察分隊在連長孫建國指揮下,乘天降大雨之機突然出擊,不到一分鐘即摧毀越軍一個哨棚,俘虜負傷越軍1名,然後帶上繳獲的文件和武器彈藥迅速撤離。越軍出動約2個排兵力隨後追來,遭到偵察分隊先後設置的地雷攔阻,只好停止了追擊。偵察分隊重新選擇方向,開辟通路,安全返回了出發陣地。整個襲擊戰共擊斃越軍13名(被俘虜的越軍在押返途中死亡),偵察分隊無一傷亡。戰後,越軍在廣播裡驚呼“遭到中國高級別動隊的無聲襲擊”。昆明軍區和情報部門的首長也盛贊了這次襲擊戰鬥,稱其為“是我軍從抗美援朝以來偵察兵一次最成功的奇襲戰。”

因為兩山戰場地形復雜,道路稀少,大軍機動和物資轉運都非常困難。在作戰期間,工程兵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緊急搶險,長年奮戰,為保障作戰任務的順利完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開戰前部隊向兩山地區集結階段,工程兵部隊克服困難,晝夜苦干,在險峻的山地間臨時修築了多條進出道路,使主力部隊能夠按時進入戰區完成作戰准備工作。當1984年4月2日昆明軍區開始實施對越炮擊的“一.四工程”時,越軍二軍區司令員武立得知中國人突然把這麼多重炮布置到了老山和者陰山地區,當場氣得把電話都摔了。1990年曾經出版過一本對越作戰的紀實文學《中越戰爭秘錄》,在其後多年廣為流傳。該書的封面是一張戰地照片,顯示了一長串軍車在蜿蜒盤旋的山路間前進,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像。這張照片表現得正是老山戰區非常著名的三轉彎地域,是當時前線官兵皆知的“交通生死線”。三轉彎是麻栗坡縣城通往天保口岸的必經之路,當時老山戰區的一切給養補充、彈藥運輸、傷員轉移都必須從此處經過。三轉彎地如其名,一條只能並行兩輛車的軍路在高聳的山地間曲折延伸,沿途大的轉彎就有三個,還有不少小的轉彎,在山間畫出了一個個“之”字形狀,像是一條扭曲長蛇。三轉彎的正面直對著越軍占據的小青山,其間隔著盤龍江河谷,地勢開闊,易於觀察和瞭望。因而,這條路成了越軍炮火封鎖的重點,從這裡經過的人員和車輛經常遭到越軍的炮火襲擊。一位當年參戰老兵有過如此回憶:“車過第一彎,侯干事命令我和小周抓緊車廂。他指揮駕駛員跑一、二十米停一下,然後接著再跑。如此反復。結果,前行不到100米,敵軍的兩發炮彈都落到第一次停車的地方。炮彈爆炸的碎片和濺起的石塊揚得老高,砸在路邊的樹林裡嘩嘩作響。我笑問侯干事:‘敵軍咋這麼笨,咱的車停那兒他們都打不著。。。。。。’侯干事瞥了我一眼,‘這不是敵人笨,而是因為我們機智靈活。你想,咱停下的時候,給了敵人瞄准的機會,它發射炮彈的時候,我們又快速前行。。。。。。’”這樣的險遇,在三轉彎算是家常便飯。為了修築和維護這條咽喉要道,工程兵部隊不怕犧牲,吃盡辛苦,隨炸隨修,與後勤運輸部隊團結奮戰,硬是將三轉彎建設成了自抗美援朝戰爭後中國軍隊在新時期的又一條“鋼鐵運輸線”,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

在兩山作戰期間,中國軍隊的導彈部隊也神秘亮相。14軍40師進入老山戰區時,即部署了1個“紅纓—5號”防空導彈連、1個紅箭-73反坦克導彈連。“紅纓—5號”防空導彈是中國軍工部門根據蘇聯的薩姆-7防空導彈仿制而成的,是一種便攜式超低空防空導彈,可以肩扛發射,能攻擊目視條件下的高速飛機與直升機。因為兩山作戰基本是地面戰,“紅纓—5號”防空導彈主要擔任警衛防空任務,部署在指揮所和重要目標附近。當時越軍在老山戰場部署有8架蘇制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每架加掛有24枚無制導對地攻擊火箭彈,火力十分凶猛。中國軍隊前沿步兵團裝備對空作戰的14.5毫米、12.7毫米高射機槍都打不透其腹部裝甲,如果越軍出動這種直升機攻擊中國軍隊陣地,後果將會非常嚴重。盡管有防空導彈和高炮與其對抗,但攝於米-24的機動性,反制效果有多大恐怕難以把握。好在這種直升機對於越軍來說也是寶貝,不敢輕易使用,加上害怕中國軍隊炮火報復,最後終於沒有出動,“紅纓—5號”防空導彈也就遺憾地未能顯顯身手。真正參加實戰的是紅箭-73反坦克導彈,這種導彈是中國軍工部門根據蘇聯的AT-3薩格爾反坦克導彈,於1978年仿制和改進而成的,在當時具有性能比較先進、體積小、成本低的特點。在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時,紅箭-73反坦克導彈還沒有批量裝備部隊。為了適應戰爭需要,在東線諒山方向部署了1個導彈連,主要擔任反坦克預備隊,但沒能得到與越軍坦克過招的機會。到了1980年代,這種反坦克導彈已批量裝備給了部隊。40師上老山時即部署了1個紅箭-73反坦克導彈連,裝備有導彈發射架18具,以班為單位分散配置實施防御。後來的輪戰各軍上陣地後,也均以師為單位部署了反坦克導彈連,作為反坦克預備隊使用。真正將這種導彈投入實戰應用的,則是67軍199師和46軍138師所屬的導彈連。199師導彈連上陣地後,在那拉方向先後向越軍陣地發射了9枚紅箭-73反坦克導彈,但因其首次用於山岳叢林地帶,在射擊效果上不太理想。1985年7月2日上午,138師導彈連1個班秘密進入八裡河東山前沿的35號高地構築了發射陣地。經過對2100米外的目標仔細觀察後,下午15時05分,導彈班突然發射,2個小組連發4枚導彈,全部准確命中目標,摧毀了越軍在1031高地的營、連指揮所,擊斃其官兵17人,其中大部分為營、連干部。12月24日,138師導彈連在八裡河東山同一地域的31號陣地再次發動突襲,一舉“斬首”成功,摧毀了對面越軍前沿陣地的營指揮所。在兩山戰場上,從導彈作戰的發射成本角度考慮,中國軍隊對越軍的導彈打擊數量有限,主要屬於試驗性射擊。實戰證明,紅箭-73反坦克導彈具有射擊精度高和穿透力強的特點,除了裝甲目標外,對於山地中有鋼筋水泥護牆的隱蔽堅固工事也有很強的摧毀力,為反坦克導彈的後續研制和改進提供了重要檢驗數據。

在兩山作戰期間,空軍也奉中央軍委命令,先後出動了多個航空兵師、偵察團、運輸機團和地空導彈部隊,輪流作戰,配合地面部隊執行國土防空和作戰偵察任務。當時空軍動用了所有專業偵察航空兵部隊,使用了已有的全部偵察手段,在廣西、雲南長達1000余公裡的地段上多次實施了航空偵察,偵察總面積達2萬多平方公裡,發現各種目標3000余個,有力配合了地面部隊的作戰行動。1987年10月5日下午,廣州軍區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在廣西龍州縣境內實施防空作戰,使用紅旗-2號導彈一舉擊落了入侵中國領空的越南米格-21P型偵察機1架,並活捉飛行員陳尊大尉。這是在十年中越戰爭中,越南空軍唯一升空越境偵察即被中國軍隊擊落的飛機。戰後,擊落越機的地空導彈第3團97營受到中央軍委通令嘉獎,並被廣州軍區空軍授予了“神威導彈營”榮譽稱號。

兩山作戰,是中國軍隊繼抗美援朝戰爭後實施的最大的一次多軍兵種協同作戰。其作戰時間跨度大,作戰環境復雜惡劣,作戰准備工作千頭萬緒,作戰協同要求高、難度大,為1980年代的人民解放軍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經過了這次難得的實戰檢驗,日後的集團軍、合成軍建設以及新的軍事變革,都於此獲益甚多,影響深遠,為進入新世紀的人民解放軍建設的突飛猛進打下了重要基礎。

從後勤保障上看,兩山戰區,特別是老山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十分復雜,對作戰行動影響極大,後勤保障非常困難。老山主峰海拔為1422.2米,與其山腳下的盤龍江谷地比高相差近1300米,整片地區山陡谷深,平均坡度為40度左右,不少地段坡度達60-70度。在這個地形下,步兵只能沿邊境一線的山地制高點配置,遠離後方補給基地。而一線陣地山高林密,道路稀少,不能通車,後勤補給只能通過騾馬運輸。當時軍隊飼養的騾馬多是高大畜種,不適應山地勤務,部隊只得大量雇佣戰區當地的騾馬擔負運輸任務。許多地段甚至連騾馬也不能通行,前送後運全靠人力,對軍工、民工的需求和依賴非常大。
為了確保一線部隊的每天兩餐熱食,炊事人員早早就要做好飯,上下山十多裡往來運送,付出了巨大努力。即使如此,到了戰事緊張和天氣惡劣的時候,還是保障不了一線部隊的吃飯需要。後來上級不得不向一線陣地配發了煤油爐、桶、鍋、面條、大米、軟袋食品、蔬菜等器材和食品,讓官兵們在有條件的時候自己開伙。陣地上的吃水也很困難,每天都要由官兵下山背取,常常要到十幾裡外去背水,再背回到山上。如八裡河東山主峰海拔為1175.4米,駐守官兵單程背水一趟要走上9公裡,還要再爬1045級台階到山頂,吃水極為艱難。後來,這個高地就被譽為是“八十年代上甘嶺”。當時據一線連隊統計,分隊供水最好時為每人每天1斤,有時要3個人才能分到1斤水。這點寶貴的水要用到關鍵的地方,像什麼洗臉、漱口之類的就都免了,除了保證最低限度地飲用外,有時幾個人會將水合到一起下頓面條改善伙食。這還是在戰事不緊張的時候,一旦打起來了,連這點水都供不上。實在不行了,就只能靠接雨水維持。有時一連多日不下雨,好容易下雨接到點雨水,官兵們舍不得用,最後都臭了。因為長時間缺乏飲水,很多官兵小便稀少,大便通常要一周才解一次。這種環境下,不少人得了尿道結石,痛得鑽心刺骨。

戰區白天氣溫常常高達35-40度,貓耳洞裡更是熱得像蒸籠。時間長了,陣地上的官兵們就把衣服都脫了,很多人一絲不掛,只有連、排長穿條短褲像征指揮位置。因為陣地上過於悶熱、潮濕,很多官兵得了爛襠病,癢得不行,坐不下,睡不著,痛苦異常。對面陣地的越軍也同樣如此。後來就出現了陣地奇觀,一旦天氣晴好時,雙方士兵就像有約定一樣解除了敵對狀態,紛紛光著身子鑽出掩體躺在陣地上“曬蛋”,直到曬好後回到工事內,才再次准備開打。到了輪戰後期,中國軍隊配發了“1號霜”和微型浴包,才基本治愈了爛襠病。有一次40師師長劉昌友上松毛嶺一線陣地檢查,看到戰士們因缺水而嘴唇干裂,赤裸的身體上沒有一絲汗的樣子,實在不忍心再去消耗他們僅有的一點水,硬是渴著視察完了陣地。回到師部後,他一口氣喝了三大茶缸子的水,可還是覺得渴。

據調查,在輪戰初期,一線部隊因為戰事緊張、潮濕悶熱、食欲不振而導致體力消耗極大。約有30%的人員患有疲勞綜合症,50%的人員患有腳氣和皮膚濕疹。到了輪戰中後期,因為長年在環境惡劣的陣地上對峙,腰疼、腹瀉、爛襠、皮膚病、視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各種患病情況更加嚴重,出現了大量非戰鬥減員。為此後勤做出了很大努力,積極進行防治和輸送營養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但仍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為了保障一線部隊的基本供給,戰區內的軍工們立下了最大的功勛。除了要向陣地運送食品和彈藥外,因為越軍的炮擊轟炸和下雨塌方,陣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壞,還需要大量的施工構件。軍工戰士們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達120多斤的作戰物資,默默而艱難地向陣地運送。下陣地時,他們還要身背、手抬、肩扛著100多斤重的傷員,一點一點向山下蹭,常常是7、8個人才能抬下1個傷員來。無論是上陣地還是下陣地,都要通過越軍炮火封鎖最嚴密的地段,通常被稱為是“百米生死線”,而且往往是連著幾道生死線。因為山高坡陡,在上下山通過危險地段時,軍工們還要四肢著地爬行,一步一步艱難前進,情景非常悲壯。有的人因此累得吐血,有的人暈倒在行進的途中,很多人的雙肩、雙膝皮膚都被磨爛了,一些人因此留下了終身殘疾,還有的人永遠倒在了“百米生死線”上。這些軍工英雄們很少為人所知,但卻用自己的英勇無畏和流血犧牲贏得了全軍指戰員的高度贊譽。因此,他們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老山駱駝”。

為了保障前線部隊的給養需要,中國軍隊的後勤部門使盡渾身解數,制定統籌計劃,嚴密組織運輸保障,采取多種保障形式,各級後勤保障人員發揚“吃大苦,耐大勞,團結戰鬥,克服困難”的優良傳統,形成了全戰區的整體有序的保障體系。僅在14軍老山地區堅守防御作戰階段,後勤部門就向前線運送彈藥6138噸、油料1230噸、主副食7367噸、燃料5028噸、馬草料716噸、營房物資701噸、被裝55噸、藥材40噸、日用百貨847噸,有力保障了前線部隊的需要。從典型的7.12大戰中看,中國軍隊彈藥、食物及其他物資儲備充足,越戰越勇,敞開了打;而越軍雖精心准備了2個月,但打了一天就已糧彈兩缺,前線部隊主食不足,甚至發生了截奪彈藥車的事情,攻勢無法持續下去。由此可見,中越兩軍的差距,說到底還是一個綜合國力的差距。

在兩山作戰中,中國軍隊的後勤部門在“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思想指導下,周密制定物資技術的保障方案,動用各種手段及時有力地予以實施,使各陣地的彈藥、物資都超規定標准儲存,加上所有後勤保障人員的艱苦努力,基本做到了部隊打到哪裡,後勤工作就保障到哪裡,前線部隊槍炮不缺彈,人馬不缺糧,車輛不缺油,傷員及時救,從而為持久作戰、應付各種突發情況,直至贏得戰爭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歷史的高度看,人民解放軍從誕生起,能在歷次國內外戰爭中越戰越強,不斷壯大,與其卓有成效的政治思想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的一個特殊優勢。在兩山作戰中,各輪戰部隊將政治思想工作緊緊圍繞煥發部隊高昂的戰鬥情緒,保障打勝仗這個根本目的來展開,發揮了強大威力。

首先,是充分發揮黨委、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為了保證作戰勝利,輪戰部隊的各級黨委和連隊黨支部在整個戰爭期間,反復學習上級的作戰方針、命令、指示,統一思想,做到凡涉及作戰中的重大問題,都能通過黨委集體領導來解決。在戰鬥中,各級領導不但指揮所靠前指揮,還逐級下到主攻的營、連、排加強指揮,以身作則,果斷處置情況,起到了團結作戰的核心作用。共產黨員則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做到衝鋒在前,退卻在後,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讓給別人,哪裡戰鬥最激烈,哪裡就有共產黨員,哪裡最艱苦困難,哪裡就有共產黨員,極大地教育和鼓舞了部隊英勇善戰的士氣。在兩山作戰中,指揮員靠前指揮、共產黨員帶頭衝鋒的事例不勝枚舉。典型的如1985年的6.11戰鬥中,67軍199師595團組成突擊梯隊反擊211高地,各梯隊就按照班長、黨員、共青團員的順序分別編成戰鬥小組,逐次投入戰鬥,反復衝擊,不怕犧牲,死戰不退。1連代理副連長賈柯在衝鋒時右腿被彈片打了兩個窟窿,他忍痛大喊一聲“黨員、骨干跟我上!”帶領幾名戰士率先衝上211高地,在隨後的戰鬥中英勇犧牲。

其次,在激烈艱苦的戰鬥期間,各部隊注意及時調整健全黨的組織,及時健全行政組織,及時配齊干部,做到隨缺隨補。如14軍40師在老山防御作戰階段,就先後調整了團黨委書記2人、常委2人、委員3人,營黨委書記5人、副書記1人、委員12人,連隊黨支部書記11人,委員19人,指定了黨小組長21人。因此,在戰鬥中做到了組織嚴密不散,政治鼓動堅強有力。40師在進攻老山時傷亡了各級干部146人,在轉入防御時迅速配齊了干部,其中將戰士代理排長、個別代理連級干部職務的133人,及時下命令提升為干部,並將33名干部提升了職務,從而做到了指揮不中斷。

第三,以黨員為骨干,做好戰時的思想鼓動工作。在輪戰期間,各部隊的軍、師、團政治機關和各級政工干部深入基層和各個陣地,與黨團員及干部一起,及時向指戰員們傳達上級的指示、勉勵、嘉獎、記功情況,及時傳播勝利消息,及時傳播祖國各個戰線的大好形勢和兄弟部隊的勝利捷報,及時傳播祖國人民的關懷和希望。部隊利用戰鬥間隙,閱讀書報、慰問信、家信,互相談心,講戰鬥英雄事績,談電影中的英雄部隊和英雄事績,讓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岩龍等英雄形像在廣大指戰員的頭腦中扎根。在掩蔽部、坑道內開展寫詩、寫快報、畫畫、記日記、舉辦詩歌朗誦會等活動。從而讓廣大官兵時刻感受到自己英勇戰鬥,甚至流血犧牲的價值,使“無私奉獻”、“祖國在我心中”從口號變成了自覺的戰鬥行動。

第四,將平時教育與戰時教育結合起來,激發廣大指戰員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戰前,各輪戰部隊都要開展廣泛的動員教育活動,注意把學習貫徹中央軍委的命令同與黨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結合起來,同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尤其是“五種革命精神”(發揚革命和拚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教育結合起來,同大講人民軍隊光榮傳統和學習本單位英模事跡結合起來,同學習對越作戰經驗特別是同學習“四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戰鬥中湧現出來的英雄人物結合起來,同揭露控訴越軍侵柬反華、搞地區霸權主義的罪行結合起來。通過動員教育活動,廣大指戰員明確了這次作戰是收復領土保衛邊疆保衛四化的正義之戰,激發了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增強了英勇殺敵、敢打必勝的戰鬥熱忱。14軍40師進攻老山前,通過動員教育,全師就收到了求戰書8500多份、血書240份,有105名在外人員提前按時歸隊,209名臨時來隊家屬離隊返鄉。第1軍上陣地前,全軍共有2.7萬人寫了求戰書和決心書,有6406人寫了血書。其1師3團143名專業戶子弟,人人要求上前線,誓死保衛黨的強國富民好政策。40師118團8連在戰前發出了“血染老山頂,領土一日還,血染戰旗紅,衛國當英雄”的誓言。戰鬥中該連勇猛攻占了老山主峰東北側核心陣地54號、56號、53號高地,戰後被中央軍委授予了“老山英雄連”榮譽稱號。烈士王大才在戰前的入黨申請書中寫道:“黨叫我堵槍眼,我就學黃繼光;黨叫我炸碉堡,我就學董存瑞;像英雄那樣,生命不息,衝鋒不止!”在 7.12大戰中,40師119團8連3排代理排長李海欣,在身負重傷、生命垂危之際仍堅持戰鬥,鼓勵大家“堅決守住陣地,不能給祖國丟臉”,最後英勇犧牲。

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山作戰期間,中央領導人也紛紛題詞,極大地關懷和鼓勵了全軍指戰員。如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的題詞是“為保衛祖國邊疆英勇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題詞是“國威軍威看西南”,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的題詞是“英勇善戰,威震老山”,總政治部主任余秋裡的題詞是“保衛邊疆,建設邊疆”。一句話,充滿了正能量,在那個理想主義猶存的時代,如何叫人不振奮!

總的來說,在兩山作戰中,中越兩軍都正常發揮了水平,硬碰硬地較量了5年多。中國軍隊在相對強大的國力保障下,攻強守固,在戰場上占了上風,達到了收復領土、牽制越軍、鍛煉部隊的戰略目的,圓滿收場。反觀越軍,雖然在兩山地區集結了比當面中國軍隊更多的兵力,也是主要的攻勢發起方,其蓄謀已久,精心准備,使出了各種戰法,不可謂不竭盡全力。但在相對衰弱的國力限制下,後勤供給匱乏,部隊生活艱苦,士氣低落,最後只能淪為死拖活耗,黯然收場。兩山之戰,形式上是邊境衝突,實質上是兩國兩軍之戰,拼的是綜合國力,最後的結果,實際上在開戰前就已注定了。

(四). 中國軍隊的進步

相對於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參加兩山作戰的人民解放軍在諸多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和提高,體現了1980年代中國軍隊的建設水平。

在武器裝備方面,相對於1979年的戰爭中還大量使用了半自動武器,兩山作戰時的中國軍隊已全部換用了自動武器。除了原有的56式、56-1式衝鋒槍外,還部分使用了少量的56-2式衝鋒槍,並逐步換裝了81式槍族。由此,消除了1979之戰時班組自動火力不足的明顯短板,單兵和班組火力已與越軍旗鼓相當。在進行陣地防御時,步兵連還配備了12.7毫米高射機槍,步兵排配備了7.62毫米重機槍,連排級火力也得到了較大加強;1979之戰時偵察兵主要使用的是64式微聲衝鋒槍,兩山作戰時則已大量換用了85式微聲/輕型衝鋒槍和部分79式輕型衝鋒槍,豐富了偵察用武器體系,加強了自動火力。因為85式微聲衝鋒槍的性能比64式要好,有些老兵就把64式微聲衝鋒槍的消音碗去掉,作為普通自動武器,與85式微聲衝鋒槍搭配使用,效果良好。79式輕型衝鋒槍出槍快、射速高,近距離交戰時威力很大,在實戰中也有過較好表現;1979之戰時越軍使用了一種蘇制SVD7.62毫米半自動狙擊步槍,對中國軍隊造成了不小殺傷,而當時中國軍隊卻沒有同類型武器與之對抗。兩山作戰時中國軍隊已裝備了根據繳獲的蘇制SVD狙擊步槍仿制而成的79式狙擊步槍,在實戰中狙殺效果良好,有力壓制了越軍的狙擊作戰。後來又研制出了85式狙擊步槍,至今部隊還在使用;1979之戰時步兵大量使用了67式木柄手榴彈攻堅阻敵,這種手榴彈全彈較重,體積較大,產生的破片數量較少,破片一致性也較差,殺傷威力不足。兩山作戰時步兵換用了82式手榴彈,重量和體積較67式手榴彈大為減小,而裝藥量和破片數則成倍增加,殺傷威力增強了很多;1979之戰時步兵使用的隨伴火炮主要是65式82無坐力炮,兩山作戰時又加入了78式82無坐力炮,其破甲彈和榴彈的殺傷威力都有所增強。兩種無坐力炮配合使用,在實戰中打敵火力點和掩蔽部的效果良好。因而老兵中流傳了一種說法:“200米以內用82無是指哪打哪,沒跑!”;1979之戰時,工兵和步兵排雷破障主要使用320爆破法、直列裝藥、爆破筒、手榴彈和炸藥包。到了兩山作戰時,參戰部隊已普遍使用了73式/74(改)式火箭爆破器排雷,在爆破器材上前進了一步。不過,兩山地區樹木茂密、高草叢生,火箭爆破器使用時常常被樹草掛住爆炸帶,影響了爆破效果。工兵和步兵不得不使用直列裝藥、空包彈拋射導爆索、竹竿挑炸藥包等方法輔助排雷,並且發明了用60炮、40火箭筒發射導爆索排雷,危急時刻甚至用人體滾雷。為了對付越軍的鐵絲網,中國軍隊還研究出將一種卡口安裝在步槍和衝鋒槍上,只要用槍卡住鐵絲網,一摟火啪就打開了,省去了攜帶破壞鉗的不便和麻煩;1979之戰時,因為主要打的是運動戰,陣地防御的手段不足,步兵在警衛陣地和斷後阻敵時臨時使用了將手榴彈拉弦後掛在草叢、樹梢上防敵接近的方法,只是聊勝無米之炊。到了兩山作戰時,基本上是陣地防御,步兵就大量使用了地雷阻敵,特別是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容易控制,殺傷效果十分驚人。偵察兵也很喜歡這種地雷,在深入敵後時作斷後使用,在叢林中非常易於隱蔽殲敵;另外,兩山作戰時中國軍隊首次小規模使用了雙面迷彩服,主要配發給偵察兵,雖然偽裝效果不是很好,但仍屬填補空白,積累了實戰經驗,為後來的軍隊建設提供了借鑒。

在臨戰訓練方面,1979之戰時的中國軍隊是臨時擴編,簡易訓練,倉促上陣,屬於臨陣磨槍。當時最早接到命令行動的部隊到開戰的准備時間有70多天,大部分參戰部隊從行動到開戰的准備時間有近2個月,最晚接到命令的部隊到開戰的准備時間只有16天。這種情況下,部隊緊急進入集結駐地後,只能采取先到先訓、急用先訓、突出重點的原則進行針對性的臨戰訓練。以步兵為例,訓練的重點是射擊、投彈、爆破、土工作業、埋雷、排雷、防空、防化、戰場自救、互救、穿林行軍和從單兵到營的山林地區攻防戰術,普遍完成了1-2次實彈射擊,投擲了3-5枚手榴彈。但是,因為從上到下都對越軍的作戰特點不了解,也缺乏山岳叢林地的實戰經驗,在訓練方向和訓練內容上不可避免地帶有偏差和無法准確把握。也就是說,一名剛入伍的新兵,只打了幾次槍、投了幾次彈,接受了幾次攻防戰術訓練,單兵戰鬥技能遠稱不上嫻熟,對亞熱帶山岳叢林環境也還沒有充分適應,而且不了解對手的作戰特點,就直接上了血火無情的戰場,其戰鬥力可想而知。1979之戰初期中國軍隊遭受了很大傷亡,與部隊訓練不足緊密相關。到了兩山作戰時,一般新一批輪戰部隊從接到命令到上陣地換防,短的有3個多月,長的在半年以上,因而有了比較充分的駐訓時間。同樣以步兵為例,輪戰部隊通常要突出進行“三防三反”(即防炮擊、反炮擊,防偷襲、反偷襲,防特工、反特工)、“五小”(小課目、小分隊、小行動、小火炮、小動作)和“六項基本功”(體能、射擊投彈、自救互救、埋雷排雷、利用地形地物、土工作業)的強化訓練。除了進行能走、打、吃、住、藏,會打槍投彈、埋雷排雷、土工作業、自救互救、利用地形地物、識圖用圖等基本科目的訓練,還要選擇相似作戰地形,設置近似戰場環境,在人煙稀少、環境復雜、氣候惡劣、缺糧少水的艱苦條件下,連續若干晝夜進行關於上述科目的適應性演練,同時重點加強夜間作戰能力的訓練。在此基礎上,根據越軍的作戰特點,開展針對性的適應作戰對像、作戰環境的強化訓練,從單兵到分隊,邊訓練邊研究,集思廣益,總結推廣,及時充實訓練內容,活躍訓練方法,培養骨干、尖子,並推動傳幫帶活動,使部隊官兵能夠對山地叢林作戰和越軍的作戰特點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數。如此,部隊有了充分時間訓練單兵戰鬥技能和分隊戰術,並在實兵演練中逐漸適應了亞熱帶山岳叢林環境,同時對越軍的作戰特點有了較多的了解,針對性地進行了反制訓練,其作戰效能和1979年時已不可同日而語。

在戰術運用和組織協同方面,1979年時部隊的戰術比較生疏,很多干部軍事素質不高,開戰之初打得很莽撞,衝鋒時隊形密集,不敢走大路兩側,不善於利用地形地物,不會嚴密組織排雷,不會邊打邊搜索,不會多面攻擊,組織協同松散,因而造成了很多不該有的傷亡。炮兵往往整營整連進行射擊,申請火力支援要逐級上報,與步兵的協同動作差,對步兵的支援不夠及時有力。打到後來,部隊及時總結經驗,改變打法,靈活運用戰術,才越打越好。兩山作戰時,因為部隊已經過了較充分的臨戰訓練和加強了戰前偵察,戰鬥准備和組織都比較到位。同時新一代指揮員已經崛起,很多干部都是從軍事院校畢業,對於如何實施組織指揮和步炮協同都有較為清楚的概念,軍事素質已大大提高。部隊一般在攻擊發起前通常嚴密實施各種偵察,基本摸清了攻擊地域的地形、路線和越軍的兵力部署,並派工兵提前秘密開辟通路,攻擊發起時步兵采用疏開隊形,小群多路,交替掩護,對越軍陣地實施多路、多方向的連續攻擊,邊打邊剿,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戰術效果。炮兵則與步兵密切協同,炮火准備時逐段護送步兵衝擊,並簡化了火力申請程序,前觀緊隨主攻營連前進,通常接到呼喚後只需幾分鐘就能以炮火支援步兵戰鬥。進入陣地防御作戰階段後,每次組織戰鬥時,步兵、炮兵和技術分隊的指揮員都要開聯席會議,研究具體協同方案,在圖上完成協同,並在現地明確任務和分工,反復組織協同演練。當時有一種被作為先進經驗的訓練方法叫“八級同台”,即在拔點戰鬥前,軍區首長、集團軍首長、師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戰鬥小組長齊聚一堂,集思廣益,磋商打法,組織協同,完善戰鬥方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當戰鬥打響後,步炮雙方指揮員在同一指揮所實施組織指揮,進行當面協同,減少了指揮中轉環節,提高了炮火支援的時效性。攻擊分隊則按照預先協同方案,將協同動作明確到每個戰鬥小組,落實到每一個戰士,強調緊密配合,密切協作,一路受阻多路接應,一波受挫多方支援。在通信保障方面變單級保障為多級保障,有線、無線並用,多網路組合,從而保障了通信指揮的不間斷。總的來看,中國軍隊在兩山作戰時的戰術運用和組織協同能力已較1979年時提高了一大步,從而能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戰果,勝利完成了作戰任務,改觀了1979之戰後被廣為詬病的部隊形像。

在技術保障方面,1979之戰時中國軍隊的技術保障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沒有太大的差別,還是很落後的狀態,因而這場戰爭雙方在技術保障方面都沒有什麼較突出的特點。到了兩山作戰時,隨著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程度的提高,參戰部隊已能夠運用相對較先進的技術手段來增強指揮、控制、偵察、通信等作戰能力。如從西方進口了著名的“辛柏林”炮位偵測雷達投入作戰,有效克制了越軍的迫擊炮游動作戰;使用大功率電子干擾機對越軍的無線電指揮網實施電子壓制,干擾了其正常通信,打亂了其戰場指揮,使其炮火難以准確命中,取得了很大效果;使用航模飛機對越軍前沿陣地進行航空拍照偵察,獲取了越軍陣地的部分情報;1986年10月14日,47集團軍139師實施“蘭劍-B行動”時,運用了先進的微波傳輸技術將戰鬥過程傳輸到了師指揮所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79之戰期間中國軍隊在戰場上被俘了200余人,其中還有干部帶連隊集體投降的事例,成為了全軍難以言說的奇恥大辱。戰後,在總結中就提出了革命氣節教育不夠的問題。到了兩山作戰初期,14軍40師進攻老山時又有一名連級干部被俘,後來在越方的威逼折磨下吐露了部隊機密,影響非常惡劣。此後,輪戰部隊的干部戰士在上陣地前寫決心書和宣誓時,都要加上一句“誓死不當俘虜!” 由於老山戰場的特殊態勢,戰場情況瞬息萬變,越軍特工又到處出沒,隨時都可能與敵人遭遇。因此,參戰官兵為了以防萬一不至於落到敵人手裡,采取了很多辦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光榮彈”。顧名思義,一旦帶上“光榮彈”,那就要隨時准備著光榮犧牲。當時很多官兵選擇了體積較小、彈體光滑、易於攜帶的82-1式進攻型手榴彈作為“光榮彈”,隨時不離身,一旦遇到無法挽救的危險就要將其拉響。在兩山作戰期間,出現了很多這樣的烈士。如周忠烈烈士,14軍40師119團3營機槍手,1984年7月12日在142號高地抗敵反撲的戰鬥中被敵包圍,拉響身上的手榴彈與幾名越軍同歸於盡;劉家富烈士,14軍40師119團8連戰士,1984年7月12日在142號高地抗敵反撲的戰鬥中被敵包圍,拉響2枚手榴彈與4名越軍同歸於盡;康玉明烈士,11軍31師93團6連戰士,1984年4月30日在攻擊者陰山戰鬥中於1185高地附近遭到越軍圍攻,身負重傷,拉著手榴彈撲上去與敵人同歸於盡;林祖武烈士,第1軍1師1團6連排長,1985年3月8日在攻打小尖山的戰鬥中身負重傷,被敵包圍,拉響身上的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錢燦賢烈士,第1軍1師2團3連戰士,1985年3月10日在166號高地打敵反撲的戰鬥中被敵包圍,拉響纏在腰間的炸藥與2名企圖活捉他的越軍同歸於盡;張長艷烈士,第1軍1師2團6連戰士,1985年1月15日在向142號高地反衝擊時身負重傷,最後拉響手榴彈與撲上來的越軍同歸於盡;董德明烈士,第1軍1師2團6連戰士,1985年1月15日在向142號高地反衝擊時遭敵阻擊,身負重傷,最後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方外元烈士,第1軍直屬偵察連副班長,1985年1月15日在堅守145號高地的戰鬥中身負重傷,掙扎著拔出匕首與衝上來的越軍搏鬥,最後拉響手榴彈與2名越軍同歸於盡;陸欣烈士,67軍199師595團5連副班長,1985年5月31日在211高地抗敵反撲戰鬥中被敵包圍,拉著身上的幾枚手榴彈,躍出掩體與撲到到近前的越軍同歸於盡;賈柯烈士,67軍199師595團1連代理副連長,1985年6月10日在反擊211高地戰鬥中身負重傷,被敵包圍,拉響3枚手榴彈與圍上來的越軍同歸於盡。。。。。。兩山作戰中與敵同歸於盡的英雄事績超過了1979年之戰,雖然還遠不及抗美援朝戰爭,但作為一種參戰官兵普遍加以准備的痛烈殺手,還是在人民解放軍戰史上寫下了血色的一筆。

回頭來看,軍人在彈盡援絕之時,被迫放下武器向對方投降,這在國際上是通行的原則,不應該受到譴責。然而,對歷史的評價必須建立在客觀的歷史環境中。對於人民解放軍來說,不怕犧牲,戰鬥到底,不當俘虜,絕不投降,這已成為一種傳統,是軍魂像征。在提倡以人為本的今天,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苛求。

最後要說一句的是,在1984年兩山作戰中犧牲的普通戰士,得到的撫恤金是2400元。相比於1979年戰爭中犧牲的普通戰士撫恤金500元標准,已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相當於當時普通工人3、4年的工資。可是,再多的錢也換不回大好男兒的生命,無法撫平烈士父母的心靈創傷。珍愛和平,警惕戰爭,這是所有人類都必須銘記的警示。

(五). 越南軍隊的表現

1979年戰爭後,越南當局意圖報復,將其軍力部署的重心北移,從越南南方和柬埔寨抽回大量兵力部署到了中越邊境上。僅在雲南中越邊境,就新組建了第6軍,歸二軍區指揮,在邊境一線部署了7個步兵師。

在1979年的戰爭中,越軍在邊境一線主要以地方部隊、公安、民軍實施節節防御,成為了與中國軍隊作戰的主力,打得很是頑強。而其一線部署的步兵師較少,主要執行機動作戰任務,且在戰鬥中表現不佳。如1979年時越軍在西線河口正面戰場只部署了步兵345師,在昆明軍區13軍、14軍的重拳打擊之下無甚抵抗能力,很快崩潰敗逃,棄城失地,其潰兵還沿路搶劫,鬧出了不少笑話。而駐萊州省平盧地區的步兵316A師奉命東援老街,卻被13軍39師給截在代乃,沒能在主戰場使上什麼勁。後來又遭到50軍149師的長途攻擊,不敢頑抗,很快向西退過了黃連山埡口。結果就是在1979年的戰爭中,給中國軍隊造成較大傷亡和麻煩的主要是越南的地方軍、公安和民軍,而不是正規的越南人民軍。這就造成了兩個正反相對的效應:中國軍隊遭到了越南地方軍和民軍的百般糾纏,卻沒能與精銳的越軍主力步兵師好好交手幾次,打得既吃力,又不過癮;而越軍則認為僅用地方部隊和民軍就“擊退”了中國軍隊,要是調主力回來,那還在話下嗎!在這種情緒的感染下,越軍百般不服,先後調回精銳主力到中越邊境繼續挑釁,雙方終於再一次激烈碰撞,一較高下。

到了兩山作戰前,越軍在西線雲南中越邊境一線部署了316、345、356、313、314、326、355師共7個步兵師。其中316師就是1979年時的316A師,在越軍六大主力步兵師中排名第五,戰鬥力較強;345師在1979年戰後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和整訓,戰鬥力有所提高;356師前身為316B師,是由316師抽調骨干編組而成的,底子不錯;313師所屬部隊多年在老山、扣林山、八裡河邊境當面駐扎,頻頻向中國挑釁,氣焰很囂張;314師參加過1979年的戰爭,未受過中國軍隊有力打擊;326師為重裝步兵師,裝備較好;355師的3個步兵團原來都是地方軍,在1979年的戰爭中遭到過中國軍隊狠狠打擊,後組建為一線重裝步兵師。這些一線步兵師中,316、356、313、314師都參加了河江戰場作戰。另外,在兩山作戰期間,越軍總部先後從河宣省、山羅省、一軍區、二軍區、三軍區、首都軍區、廣寧特區等省和軍區抽調了主力師、團到河江邊境參加輪戰。其中包括越軍主力步兵師中排名第二的步兵312師、排名第五的步兵325師、參加過幾次侵柬作戰的步兵第10師,還有步兵981、982(號稱“王牌團”)、983、754、855(號稱“山地攻堅模範團”)、567、2團等主力團,二軍區直屬炮兵168旅(原為炮兵168團,在1979年戰爭中曾榮立集體二等功)、炮兵368旅,以及在抗美戰爭中功勛卓著的總參謀部直屬198特工團、821特工團等部隊。可以說,在兩山戰場當面先後雲集了一大批越軍精銳部隊,輪番與中國軍隊過招,再不是1979年以地方軍、公安、民軍為一線主力的陣容了。

對於中越雙方主力碰撞的勝負結果,我們僅從兩山作戰期間兩軍團以上規模的攻防作戰中便能略窺一二:

1984年4月28日至30日,昆明軍區14軍40師先後攻占老山、662.6高地、那拉地區的50多個高地,全殲了越軍313師122團1、2營和3營一部,共殲滅越軍630余人,自己傷亡900人左右。

1984年4月30日至5月6日,昆明軍區11軍31師全部攻占了者陰山諸要點,殲滅越軍河宣省地方部隊568人,自己傷亡300余人。

1984年6月11日,越軍313師14團在821特工團一部配合下向那拉地區進攻,313師266團一部向八裡河東山前沿進攻,均被40師119團、41師122團守備部隊擊退。越軍傷亡180余人,中方傷亡108人。

1984年7月12日,越軍出動了步兵4個團另1個營和2個特工團兵力,向老山、662.6高地、那拉、八裡河東山方向發動了多路進攻。經過14個小時激戰,越軍僅奪取了662.6高地前沿一個警戒陣地,其余方向的進攻都被14軍守備部隊挫敗。越軍傷亡3300多人,中方傷亡380余人。

1984年12月20日至21日,越軍356師153團在313師122團一部和部分特工配合下,向662.6高地、那拉方向發動了營、團規模進攻,被第1軍1師1團守備部隊擊退。越軍傷亡433人,中方傷亡60余人。

1985年1月15日,越軍集中313師122團、356師149團和821特工團1營等兵力,向那拉方向發動團規模進攻。經過近16個小時激戰,被第1軍1師1團守備部隊擊退。越軍傷亡670人,中方傷亡120余人。

1985年2月11日,第1軍出動1師、36師、邊防15團的6個加強連兵力,向漢楊、1442高地、140號高地、913高地和41號高地等地區的越軍18個據點實施出擊作戰。經過激戰於當天全部攻占各預定目標,共殲滅越軍419人,自己傷亡106人。

1985年3月8日,第1軍1師一次出動了5個步兵連兵力,同時對越軍的156高地、166號、167號、168號、138號高地、小尖山、南嘎等7個據點實施出擊作戰。經過4晝夜激戰,成功奪取了小尖山、156高地、138號、166號、168號高地及南嘎地區的控制權,並出擊了167號高地,接連抗擊了越軍從班至團規模的反撲30余次,牢牢守住了既得陣地,共殲滅越軍1200余人,自己傷亡200余人。

1985年5月31日,越軍出動982團、981團共4個營兵力,向 67軍在662.6高地、那拉前沿的多個陣地發起進攻。激戰到6月2日拂曉,除丟失了211高地的2個哨位外,67軍守備部隊將其余方向的越軍全部擊退,共殲敵738人。

綜觀這9次雙方團級規模以上的攻防對抗,中國軍隊攻擊4次全部奪取了預定目標,越軍攻擊5次僅奪取了一個警戒陣地和一個小高地上的2個哨位,傷亡上也是越軍遠大於中國軍隊,雙方高下立判。

總的來看,兩山作戰中,越軍仍保持了1979年戰爭中的單兵技戰術好、戰鬥時機警果斷、作戰手段詭詐多端的特點,擅長獨立作戰、偷襲作戰、襲擾作戰、游動作戰,守衛陣地時非常頑強,衝擊快,撤退也快,不容易抓住。其弱點也同樣存在,害怕密集炮火打擊,害怕側後遭到攻擊,士氣不高,有時突然崩潰等。

1987年時曾經拍過一部關於對越自衛還擊的電視劇《軍魂》,取材於老山7.12大戰,劇中對越軍的描寫比較傳神。如對越軍潛伏部隊的警戒炮擊,其中炮後死傷慘重卻紀律嚴明靜默不動,漫山遍野的越軍唱著歌、打著軍旗、抬著棺材、挑著豬肉向中國軍隊陣地走來的奇異景像,越軍發起攻擊後整營整連的凶猛強攻,遭到炮擊後很快放羊,卻又從側翼偷襲上來等,都從一定側面反映了越軍的特點。當然,越軍的生活沒那麼好,挑著豬肉上陣地是比較誇張了。重要的是,這支軍隊在戰鬥時非常凶猛,手段很多,殺傷力很強,敢於正面對抗,也很會玩陰謀詭計,這是沒有疑義的。

與1979年不同的是,兩山作戰中的越軍轉守為攻,打攻勢的時候很多,敢於連續衝擊,敢於和中國軍隊反復爭奪陣地,短兵相接的戰鬥打得也有聲有色。其防御部隊在陣地失守時,也不像1979年那樣迅速化整為零,邊打邊藏,鑽山逃跑了,而是頑強退守到掩蔽部、坑道、洞穴中,反復與中國軍隊周旋,直戰至最後一人,為主力部隊實施反撲創造戰機。也就是說,越軍敢於打正規戰的能力增強了。這就可以看出,兩山作戰中越軍主要使用正規主力部隊和1979年時主要以地方部隊和公安、民軍作戰的顯著區別了。然而越軍雖然常常發起攻勢,也敢於攻擊,但其大兵團作戰能力差、協同不力的弱點難以克服,多數衝擊遭到中國軍隊密集火力打擊後即迅速潰散,盡管反復組織衝擊,但卻形不成強有力的矛頭,偶有得手也不能迅速擴展戰果,最後只能是虎頭蛇尾。正規戰打不下去,就又使出了偷襲、襲擾、冷槍、冷炮的老招數,周而復始,貫穿於兩山作戰的始終。

經過了兩山作戰前期的正面對撞後,越軍終於了解到了中國軍隊的真正實力,自知不敵,加上政治形勢的變化,後面就越打越消極,直到變成死拖活耗,在陣地上過起了日子。兩山之後,越南陸軍再也不敢吹什麼“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只好讓位給海空軍,讓沒有挨過打的這些位繼續玩起了搶奪南海諸島的游戲。中越陸地邊境的和平,是無數血戰之後的獻禮,歷史已經無聲地證明了一切。

(六). 兩山作戰的雙方得失

貫穿於1980年代中後期的兩山作戰,從表面上看,是一場規模有限、烈度較低、主要由陸軍參加的邊境戰爭,與同時期的泰國和越南之間的邊境衝突一起,被視為是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組成部分。而從深層次看,這場邊境戰爭的政治影響極大,實際上成為了兩國兩軍之間的較量,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冷戰的局勢走向,具有相當深遠的歷史意義。

從戰爭結果的判斷標准上看,雙方打到最後是握手言和,未能超出一般意義上的邊境衝突,更沒有出現哪一方征服另一方的零和結局。那麼,對於這場戰爭中的雙方得失該如何評估呢?

首先,從政治角度看,中國之所以發動兩山作戰,主要目的是在局部牽制越南對柬埔寨和泰國的軍事行動,並懲罰其在中越邊境的挑釁行為,間接的也是在試探美國和蘇聯的態度,相應采取進一步的戰略互動措施。而越南後來死死在老山地區粘住中國,則主要是一種政治表態,企圖繼續獲取蘇聯的支持,將柬埔寨這顆到手的果子徹底吞進肚裡。察覺到越南的戰略目的後,中國從全局出發因勢而變,采取了邊境輪戰的應對之策,長期牽制越南,配合柬埔寨和泰國的抗越鬥爭,同時達到鍛煉部隊的目的。

1985年3月10日,蘇共中央總書記契爾年科去世,54歲的戈爾巴喬夫繼任總書記之職,蘇聯終於結束了老人執政,出現了新的國家發展契機。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決心推動國內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加速”發展戰略,由此迫切需要創造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因而他著力轉變了蘇聯的對內對外政策,在外交上實施了一系列緩和緊張局勢的行動,其中就包括在與中國的關系上采取了新立場。1986年7月28日,戈爾巴喬夫到鄰近中國的遠東重鎮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發表講話,表示願意在任何時間,任何級別上同中國認真討論建立睦鄰關系問題,並宣布當年底從阿富汗和蒙古撤出部分軍隊,同時首次表明蘇聯同意按主航道中心線劃分中蘇兩國在黑龍江和烏蘇裡江上的邊界。戈氏的這個講話非同小可,要知道,從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後,中蘇關系加速度走向惡化,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蘇聯在黨際關系上不承認有任何錯誤,在國家關系上不承認中蘇間有邊界問題。這就等於堵死了中蘇間進行平等對話的可能性,中國總不能影響一塊冰冷的頑石。鄧小平多次提出的影響中蘇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其實質在於蘇聯以中國為敵,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國家安全,至於中蘇邊界問題這種小事都只能擱在一邊不提。戈爾巴喬夫在海參崴的這個講話一出,不僅表明了願意討論中國提出的消除中蘇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問題,而且改變了蘇聯堅持了22年的不接受按國際慣例沿主航道中心線劃分國界的原則,實際上是接受了中國的立場,願意改善與中國的國家關系。

鄧小平知道戈氏的這個講話後非常興奮,這表明他在一年多前作出的“世界大戰十幾年內打不起來”的論斷是可能的,百萬大裁軍這步是走對了。而且當時中國的國內改革已經從農村轉入了城市,進入了攻堅階段,出現了很多新矛盾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爭取一段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來進行發展,對於中國是至關重要的。威脅最大的敵人蘇聯出現了如此重要的新的外交立場,關系到了中國的未來走向,事關重大的國家利益。如能將其抓住,不僅可以一舉改善中蘇關系,進一步消除對於中國國家安全的嚴重威脅,而且為解決中越關系問題和柬埔寨問題也提供了重要契機,最終有利於中國改革開放的戰略全局。鄧小平很快指示外交部要抓緊推進中蘇邊界談判,並利用接見外賓的機會向蘇聯傳達了重要信息:為了消除三大障礙,他願意破例到蘇聯的任何地方去會見戈爾巴喬夫。雙方一拍即合,很快開始了中蘇第三輪邊界談判。1988年12月1日至3日,中國外交部長錢其琛應邀正式訪問蘇聯,這是1957年之後的中國外長首次訪蘇。此後雙方經過多次磋商,確定了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將於1989年5月訪問中國。在這個大的背景下,蘇聯采取了一系列改善中蘇關系的措施:大幅度減少了對越南的援助,實際已不再支持其對柬埔寨的軍事占領;在連續小幅度從蒙古撤出部分軍隊後,又宣布將部署在中蘇、中蒙邊界地區的軍隊減少20萬人;加快了從阿富汗撤軍的步伐,並於1989年2月從阿富汗撤軍完畢。至此,已基本消除了影響中蘇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1989年5月15日,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正式訪問中國,並與鄧小平進行了會晤,宣告長達30年緊張的中蘇關系實現了正常化。

越南的後台老板是蘇聯,沒有蘇聯的支持和援助,越南在外交上不好應對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孤立;在軍事上難以實現長期占領柬埔寨的目的,並且無法繼續與中國對抗;其國內經濟凋敝,民生艱難,巨額的軍費開支已使國家經濟不堪重負,支撐不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需要。1986年7月,越共中央總書記黎筍病逝,其後越南即面臨了一連串的內外交困。當年12月,越共召開了六大,在會上承認了越南國家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在實質上否定了過去的黎筍路線,並確立了新的“革新”路線,准備實行經濟改革。然而,國內一些舊的保守勢力還很強大,新的政策在推行時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同時戰爭環境的存在也使經濟改革舉步維艱。當中蘇加速改善關系、蘇聯不再支持越南之後,越南繼續武裝占領柬埔寨已不可能,與中國對抗下去更無意義,國內的保守勢力也失去了市場。以阮文靈為首的越南新領導人抓住機會,因勢而變,宣布從1988年開始從柬埔寨部分撤軍,至當年年底撤出了5萬駐軍部隊。1989年9月,越南又宣布從柬埔寨全面撤軍,同時在中越邊境基本停止了軍事行動。至此,中越關系恢復正常化的主要障礙也得以消除。相應地,中國也於當年10月正式結束了中越邊境輪戰。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1991年10月,包括越南、柬埔寨國內各派與中國、蘇聯、美國、法國、日本、泰國、老撾等19個國家,在法國首都巴黎市克雷貝爾國際會議中心達成了《柬埔寨——巴黎和平協定》,規定自即日起,越南軍隊全部撤出柬埔寨,柬埔寨國內各派勢力舉行和平談判並在聯合國的監督下進行民主選舉,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東盟成員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等34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進入柬埔寨,越南侵柬戰爭至此宣告徹底結束。

在卸下了戰爭包袱後,越南確立了新的國家戰略,即拋棄過去的地區霸權主義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效仿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增強國力,改善人民生活。在如此背景下,1990年9月,中越兩國領導人實現了著名的成都會晤。次年,兩國關系恢復了正常化。1991年6月,越共召開七大,全面調整了越南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政策,再次開始以華為師。革新開放,代替地區小霸成為了越南頂在頭上的新的標簽。這個名詞在越語中寫為“Đổi mới”,有革新、刷新之意。據說剛開始中國翻譯過來時也稱其為改革開放,後來李鵬總理覺得別跟我們自己的國策混了,於是才給起了個名叫革新開放。從此,越南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僅僅幾年時間就從糧食不能自給變成了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

了解了上述中蘇、中越關系的演變,那麼就不難得出結論。越南武裝占領柬埔寨、與中國對抗、武力入侵泰國,歸根到底就是一場賭博,賭其在蘇聯支持下終於能夠建立起地區霸權。然而,越南實在是一個小國,沒有實力成為國際政治的仲裁者,在大國博弈之間只能成為可棄可取的一枚棋子,注定無法實現其印支聯邦的迷夢。兩山作戰,不過是進一步削弱了它的國家實力,疲憊了軍隊和國民的意志,卻沒有得到任何產出。最後還是被蘇聯拋棄,不得不從柬埔寨撤出來,不得不改弦更張,折騰了十多年雞飛蛋打。而中國則在進行兩山作戰鍛煉軍隊的同時,改善了與蘇聯的關系,加強了與西方的合作,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國家實力進一步增強,實現了其作戰的全部目的,毫無疑問地在政治上成為了贏家。

其次,從軍事角度看,中國最開始原計劃是在兩山地區打一仗後就將主力撤回,調整恢復到正常邊防狀態,也沒想要輪戰上5年。然而,越南在兩山失守後調動了大批軍隊到河江前線,意圖大打出手,並將重點集中於老山方向,不斷向中國軍隊一線警戒陣地發動營、團規模的反撲。當時老山戰場的態勢對於中國軍隊比較不利,地勢上北陡南緩,後勤運輸比較困難。而防御主要沿國境騎線要點部署兵力,陣地最大縱深不足2公裡,淺處不足百米,一線陣地處於越軍在小青山、漢楊方向的居高臨下瞰制和火力覆蓋之下,難以築成很堅固的防御工事,且無第二、第三陣地,很容易被敵突破。因此,為了防止辛苦得來的老山再被越軍奪回去,中央軍委不得不命令昆明軍區停止調整,將預備隊調上去,積極准備抗擊越軍反撲。同時根據越軍欲長期糾纏的態勢,也改變了決策,先後調動各軍區部隊輪番前往老山地區參加防御作戰。正是因為中國軍隊的一線陣地防御態勢惡劣,各軍區的輪戰部隊只能立足於寸土不丟,並且為了改善防御態勢,不得不在那拉地區與越軍反復爭奪,先後發生了多場大戰。中國軍隊的一線陣地每天都要遭到越軍炮轟和狙擊,彈藥消耗大,戰鬥減員時有發生。因為被周圍越軍陣地所瞰制,各項防御准備工作只能利用夜暗、濃霧條件下實施,構工設障、交通運輸、物資儲備、兵力機動都較為困難。老山之戰一打就是5年多,除了雙方的政治策略外,與中國軍隊的防御態勢不利而被越軍所乘也有重大關系。在硬碰硬的較量中,越軍雖然拼上了大量人力物力到老山戰場,但終歸實力稍遜一籌,盡管常持攻勢,還是逐漸落入了下風,使盡各種手段均難以挽回頹勢。後來隨著國際形勢的演變,越軍後勁不足,不得不主動降低了戰鬥強度,減少了戰鬥行動,轉為死拖活耗,直至戰爭結束。由此可見,在雙方真刀真槍的軍事較量上,中國贏得堂堂正正,越南則輸得沒有脾氣。在戰爭期間,中國將老山作為練兵場,各軍區部隊輪番上陣,經受了實戰檢驗,產生了大批干部,暴露了很多部隊中存在的問題,為和平時期軍隊如何轉向臨戰積累了經驗,達到了鍛煉部隊的目的。

第三,從經濟角度看,在兩山開打的1984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7171億元人民幣,當時相當於3183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10美元,軍費開支為181億元人民幣,占GDP的 2.52%,占財政收入的11% ;越南的國內生產總值約90多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60美元左右,而軍費開支卻達10多億美元,超過了GDP的 10%,占到了財政收入的64%。到了兩山作戰結束的199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8547.9億元人民幣,當時相當於3878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40多美元,軍費開支為290億元人民幣,占GDP的1.56%,占財政收入的9.87% ;越南的國內生產總值約130多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00美元左右,軍費開支仍在10億美元以上。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在戰爭期間,中國的國家實力是在不斷增強,GDP已經翻了一番,年均經濟增長率為9.76%,屬於高速發展。而軍費開支雖然在絕對總量上增長了60%,但占GDP比例卻呈逐年下降之勢,占財政收入也平均下降了1個多百分點。也就是說,這場戰爭並沒有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相反卻打得游刃有余,借機消耗了很多庫存軍火。再觀越南,長年在多個戰場作戰,國家經濟實際是戰時運行,軍費開支長期居高不下,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致使財政不堪重負,國家無法正常增加對工農業生產的投資,經濟畸形發展,面臨了很大困難,人民生活困苦,國家內外交困,經濟社會陷入了空前危機。兩相對照,即可明白雙方在經濟上的得失如何。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戰爭期間實施了百萬大裁軍,國防建設開始讓位於經濟建設,此後軍隊進入了長達十多年的忍耐期,軍費增長速度年均遞減,軍費開支長期在低水平維持,軍備建設趨於遲緩,一直到1997年軍費開支才轉為補償性增長。當然,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為了經濟建設而過度縮減軍費也產生了很多負面問題,不過在這裡想說明的是,兩山作戰造成的經濟壓力和擠占的社會資源,對於中國來說是影響甚微,而對於越南則是雪上加霜。

兩山戰場基本局限在老山、者陰山邊境兩縱縱深十多公裡的範圍內,沒有大中城鎮和商業中心,主要分布的都是貧瘠的鄉村。中國攻入越南境內縱深不到2公裡,其間只有幾個無人的村莊。越南則只能向中國邊境一側漫無目的地打炮,也打不到什麼有價值的經濟目標。因而,這場戰爭對雙方直接造成的物質損失是比較輕微的,主要是影響了邊民的土地耕種和經濟作物經營。相對而言,在10年邊境作戰期間,中國的廣西、雲南兩個省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援戰爭,受到戰爭的影響較大,其經濟發展速度長期落後於兄弟省區。再看越南,由於歷史的原因,國家經濟的重心主要位於南方,因為其受過資本主義統治20年,商業基礎較好,經濟相對發達。而北方多年作為大後方,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主要分布著國營廠礦和較多的物資儲備中心,經濟比較落後。經過1979年的戰爭後,北方的高平省、諒山省、黃連山省、萊州省邊境一線地區都遭到了嚴重破壞,短期內難以恢復元氣。緊接著因為越南的挑釁政策,邊境上又頻頻發生了衝突,直至發展成綿延5年多的邊境輪戰。而中國在兩山地區集中牽制越南作戰的同時,在中越邊境全線都對越南保持著適度壓力,多次在不同地區實施了炮擊和偵察作戰。這樣一來,越南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在北方進行恢復性的經濟建設,只能被中國牽著走,長期維持戰時經濟運行,靠蘇聯的輸血生活。當蘇聯的援助一斷,一切也就煙消雲散,越南只好重新選擇站隊。像越北黃連山省省會老街市,在1979年的戰爭中被打成了一片廢墟。因為其與中國只有一水之隔,戰後就廢棄了很多年,直到1993年中越戰火停息後才重新開始了建設。現在已成為了老街省省會,城市建設得還頗為不錯,很像中國內地城市,正是以華為師的一個小翻版。有人評論說越北地區經濟被中國拖住了10年不得發展,可見並不是虛言。

越南革新開放後,其經濟發展速度很快。進入21世紀後,越南經濟以平均每年接近7%的速度增長,位居東盟各國之首,外國媒體曾評論其經濟增長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然而以2012年的經濟發展水平為例,越南的GDP總量相當於8796億元人民幣,低於廣西和雲南,僅比成都一個市的GDP高一些,其人均GDP只相當於中國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見,越南和中國的經濟差距要接近20年,早就不是一個數量級上的了。戰後,很多越南人談到抗美戰爭時都非常自豪,而談到中越戰爭時就不願多言了。為何?知道這場戰爭打得沒有意義,純屬浪費。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

第四,從人員損失上看,因為越南方面的數據缺乏,按照中國方面披露的統計數據,在戰爭期間共擊斃、擊傷、俘虜越南軍人接近4萬人,中國方面軍人和民兵、民工等人員的總傷亡在1萬人左右。其中,越方死亡在1.5萬人以上,中方死亡2000余人。另外,因為戰場範圍不大,人口也不多,還經過了戰前疏散,因而直接造成的雙方平民傷亡比較輕微。相比於越南戰爭中北越軍人和越共死亡在100萬人以上,負傷在60萬人左右,平民也有大量傷亡,國家被炸成了一片廢墟,兩山之戰對越南造成的人員傷亡實在算不上是太大。比較麻煩的是,因為雙方進行防御時在邊境附近埋設和拋射了上百萬枚地雷,還有不少遺棄的炮彈和爆炸物,造成了中越邊境上的560多片大小雷區,總面積達400多平方公裡。中越關系恢復正常化後,這些雷區給兩國邊民的和平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成為了兩國發展邊貿的嚴重障礙。因為越南方面的資金和技術不足,中國政府就宣布主動排除中越邊境地區的所有地雷。從1992年開始,中國分兩次進行了歷時8年的世紀末大掃雷,共在中越邊境全線排除各種地雷、爆炸物135萬余枚,回收爆炸物2400箱,銷毀廢舊彈藥及各種爆炸物品187.5噸。即使經過了如此規模的掃雷行動,在中越邊境上隨著雨水衝刷和泥石流下滑,仍能帶出不少地雷和爆炸物,還是會時有造成邊民的傷亡。戰爭的殘酷性,在和平了許久的邊境上偶有體現便會令人永生難忘。

第五,從領土得失上看,1978年時中越邊境上存在領土歸屬爭議問題的地方共有78處,總面積72平方公裡。而到了1999年,中越兩國簽署了《中越陸地邊界條約》時,爭議土地面積變成了227平方公裡,其中114平方公裡歸中國,113平方公裡歸越南。為什麼會比1978年時的爭議領土多了155平方公裡呢?可以說,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軍隊經過了十年流血犧牲,實際控制了中越邊境上的主要騎線制高點,並占據了部分越南領土。當兩國舉行邊界談判時,中方就提出,要考慮中國對某些地區長期軍事占領所造成的既成事實。因此,在最後進行邊界劃分時,對中國撤出部分原越南領土予以了適當補償,使得中國邊界在不同地段向前推進了幾十米至幾百米,一些清末中法戰爭後勘立的舊界碑從此被劃入了中國境內。而在標志性的老山、者陰山、法卡山等騎線點的邊界劃分上,原來的邊界線是從主峰頂部中間通過的,因為中國軍隊曾經占領了這幾座山頭,並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所以在中越陸地邊界條約簽署後,邊界線全部劃在了幾座主峰頂部的南沿,下邊就是山坡,中國實際控制了主峰,讓越方無險可守。特別是在老山主峰地區,比戰前多劃了7700平方米給中國。至2009年初,中越陸地邊界勘界立碑全部結束,2000多公裡長的邊界再無爭議。中越陸地邊界恢復了和平,使兩國都獲得了很大的利益,歷史證明,這是一個雙贏的結局。

寫到這裡,中國和越南在兩山作戰中誰得誰失應該已不再是問題了。歸根到底,不論是1979年的中越之戰,還是1984年開始的兩山作戰,不過都是冷戰大幕下的前哨戰,是冷戰下的熱戰。這兩個國家和分屬冷戰兩大陣營的其他國家不同,中國奉行的是毛澤東制定的“聯美整蘇”、“國際反霸”戰略,具有不可小視的實力和獨立自主的地位,與西方是暫時性的聯合,並不會成為西方的打手;越南雖然倒向了蘇聯,但與那些東歐衛星國不同,只是在戰略上配合蘇聯,卻不受蘇聯所控制和支配,雙方是因互有所求而結盟。中越都有自己的戰略企圖和利益訴求,借著兩大陣營的互相利用而各自弄潮,進行了激烈碰撞,一較高下。最終,也因冷戰局勢的演變而分出了勝負。中國達到了自己的主要目的,而越南在飽受折磨後,也浴火重生。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過:“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中越之戰,非常鮮明地詮釋了這句論斷。

最後要說幾句的是,中越間的陸地戰爭打完了,矛盾繼續轉向了海洋。1988年初,中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在南沙群島的永暑礁建立海洋觀測站。為保護建立海洋觀測站及建站人員的安全,南海艦隊奉命派出艦艇編隊,先後進駐南沙群島海域實施警戒和保衛。在建站過程中,遭到了越南海軍艦只和人員的一再阻撓,雙方形成對峙,氣氛非常緊張。3月14日,雙方在赤瓜礁海域突然爆發海戰,中國海軍艦艇編隊一舉擊沉了越軍820噸級武裝運輸船2艘,重創4100噸級大型登陸艦1艘,殲敵近200人,俘敵9人,自己只負傷2人,大獲全勝。據越方後來公布,越方人員在這次海戰中死亡了64人。這次海戰打得很險,當時中國海軍艦艇編隊並沒有空軍掩護,而越方則很快出動了蘇-22飛機到海戰區域。中方531號護衛艦用雷達鎖定了越軍飛機,並將對空導彈上架,蘇-22發現被中方軍艦雷達鎖定後,即在距離10公裡以外繞了兩圈後返回。實際上當時531艦由於經費和人力缺乏,並沒有裝備紅旗-61對空導彈,上架的都是教練彈,打出去也不會爆炸,能嚇退越軍飛機實屬僥幸。為了防止越軍報復,戰後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即奉命返航。

3.14海戰是一次突發事件,出乎了當時中越兩國高層的預料。對於中國來說,主要目的是保護在南沙建站,並未想與越南海軍發生衝突。如果越南武裝人員明目張膽地搶占中國島礁,要將其驅離,但不能打第一槍。戰前給海軍制定的行動方針是“不示弱,不吃虧,不丟面子,不打第一槍;如發現敵占我島嶼,強行將其趕走;南沙鬥爭既是軍事鬥爭,也是政治鬥爭和外交鬥爭,要嚴格掌握政策。”因而,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當時受限制較多,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戰鬥准備。危機發生時臨陣應變、果斷下令開火的艦隊指揮員戰後還接受了上級嚴格的調查。而越南其時已是阮文靈上台,已宣布從柬埔寨開始撤軍,並准備與中國修復關系,也沒想在南海大動干戈,因此采取了克制態度,沒有發起報復行動。中國在判明了越南的意圖後,因勢而變,派遣海軍又重返南沙,乘勝收復並占領了永暑礁、華陽礁、東門礁、南薰礁、渚碧礁、赤瓜礁等6個島礁,終於填補了中國對南沙群島實際控制的空白,為實現自己的領土主張邁出了重要一步。當時的這一腳插得很及時,要是等到中越停戰後再想去南海做點什麼,而其時與美國的“蜜月期”又已結束,以中國一貫的外交政策來看,光這個決心就很難很難了。如果任由越南占領了永暑礁、赤瓜礁、南薰礁、渚碧礁、東門礁等南沙群島北部的幾個門戶礁盤,那麼越南就會將其搶占的南沙西南、中部、北部諸島礁連成一片,堵住南海重要通道,後果不堪設想。

新中國雖然繼承了中華民國政府留下的南海九段線(原為十一段線)版圖,但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卻未能有效控制南沙群島,既不能享有自己主張的南海歷史權利,又無法實踐現代國際海洋法規定的以陸定海原則,只能眼看著他國在南海打井采油,其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幾十年間海空軍都力有不逮,只能望海焦慮,這也就是劉華清上將感慨長嘆“中國不建航母, 我死不瞑目”的真實含義。如今越南已搶占了南海29個島礁,成為瓜分中國南海領土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中國將來要收復南海領土,奪回屬於自己的海洋領土權益,免不了還要和越南這個老對手進行較量。然而這一次已不同於1979年和1984年的兩次戰爭,中國和越南既有利益,又有矛盾,既保持著友好關系,又有難解的領土紛爭,加上東盟各國環伺,美國強權在側,是戰是和,多大程度地打,多大程度地和,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殊難決斷,考驗的是國家的大智慧。

jcooper
文章: 5520
註冊時間: 週一 12月 01, 2003 2:02 am

Re: 1980年代兩山作戰的若干問題分析

文章 jcooper » 週三 6月 04, 2014 8:44 am

快快看了一下,越南人用炮還有工事好厲害啊...

國軍弟兄們,有沒有信心?把越南人比下去! :wink:
為了保障一線部隊的基本供給,戰區內的軍工們立下了最大的功勛。除了要向陣地運送食品和彈藥外,因為越軍的炮擊轟炸和下雨塌方,陣地上的工事常遭破壞,還需要大量的施工構件。軍工戰士們每天都要背上重7、80斤,最重可達120多斤的作戰物資,默默而艱難地向陣地運送。下陣地時,他們還要身背、手抬、肩扛著100多斤重的傷員,一點一點向山下蹭,常常是7、8個人才能抬下1個傷員來。
軍工可是附近的民眾?

山區要負重到五十七十公斤(中國講斤是多重?),當是平常就在揹了。

日本人打太魯閣戰爭,一個戰鬥員配三個農民挑夫。
嚇到腳軟,或凌虐人犯,看似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

頭像
慎.中野
文章: 1623
註冊時間: 週四 1月 22, 2004 10:54 am

Re: 1980年代兩山作戰的若干問題分析

文章 慎.中野 » 週三 6月 04, 2014 9:35 am

其實這就像韓戰後期的壕溝陣地戰,激烈戰鬥頂多是大家爭奪一些地形要點,雙方都不會有大的突破,最後大家累了就停火。

這文章作為中越戰史頗有參考價值,只是不免有民族主義歌功頌德跨大成分在──這沒什麼,我猜越南官方戰史大概也會寫成越南軍有利──畢竟熟悉一戰以來這類壕溝陣地戰的人應該不會覺得這種戰鬥太稀奇或有什麼奇特之處。

這種陣地戰除了支援火力強弱很重要外,士兵也要能敢打接近戰還要忍受前線的惡劣生活環境,打起來大家都很痛苦。各方政治家談不攏不肯早早簽合約,往往是在製造多餘的死人。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