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你爺爺和我爺爺的事

版主: Hammer

回覆文章
CA1903
版主
文章: 3195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4, 2007 11:09 am
來自: 美國加州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文章 CA1903 » 週六 1月 12, 2019 6:28 am

一個淺見。淞滬戰役一旦開始,就進入一個轉勒點。因為京滬守不住時,國民政府就只能往四川撤。攤開全中國地圖,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都不能成為空間換時間的長遠根據地,只有四川有三峽之險。東西向的動線就形成了。

民26、27年的撤退,指民眾和工廠,都是往四川方向遷移。看看幾個兵工廠和大學的遷移。

為何在上海開戰?是在模糊概念下消去法的選擇(主場的方便,和引發國際的注意等因素),還是明確的規劃?

我覺得是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的做法。各位專家的看法呢?
M1903A3 我最愛

頭像
Light
文章: 633
註冊時間: 週四 12月 04, 2003 12:19 pm
聯繫: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文章 Light » 週五 1月 18, 2019 1:54 pm

川滇黔做為抗戰腹地,大約在1934、1935年開始具體成型。因為共軍第五次被圍剿後,竄入川滇黔,開始「長征」,老蔣中央勢力隨著追勦共軍也開始進入這些地區──地方軍閥無力應付共軍也無力阻擋中央軍勢力,逐漸開始向老蔣靠攏。

這個腹地其實跟南北線打或東西線打無關。不管日軍是從北方南下還是沿長江西上,湖北、湖南都無法持久,終究要退入川滇黔依靠山地阻擋,相對於湖南、湖北,才有「東西對抗」可言。。但是一些學者卻把這個川滇黔腹地與湘鄂的東西對抗之勢,引申為從長江出海口淞滬而來的東西軸線,但又找不到史證(史料),所以往往牽強附會、斷章取義。

例如,最常被引用的是徐永昌日記裡這段說老蔣提到:「前時所以避戰,是因為與敵成為南北對抗之形勢,實不足與敵持久,自川黔勦共後,與敵可以東西對抗,自能長期難之,只要上下團結,決可求得獨立生存,雖戰敗到極點,亦不屈服。」

其實這完全是斷章取義。此段出自1935年10月15日徐永昌日記,但這段話是熊斌(熊哲民)與徐永昌的談話,不是直接出自老蔣,也不是徐永昌的意見。更完整的如下:

「(十月)十五日,七時許哲民來,稍進食,八時許出城,先擬走農事試驗場,以修路,乃往頤和園,到石舫時,哲民談話如下:中央最近綜合蔣大使、蕭武官報告,廣田及其軍部轉述對華新政策:一、要求中國...........蔣先生看定日本是用不戰屈中國之手段,所以抱定戰而不屈的對策。前時所以避戰,是因為與敵成為南北對抗之形勢,實不足與敵持久,自川黔勦共後,與敵可以東西對抗,自能長期難之,只要上下團結,決可求得獨立生存,雖戰敗到極點,亦不屈服。

參部制度之國防大綱分為冀察區、晉綏區、山東區,以隴海線為最後抵抗線,開戰初,以宋、商等守平津,晉綏軍分守雁門及娘子關,倘平津放棄,宋商退守保定、滄州之線,中央軍進至漳河之線收容之,同時晉軍據太行,以側擊敵人,其後依情形使成西依太行,東沿黃河之陣線,最東之線則漸以徐州為倚軸而達於海,日內林蔚文當至豫省指導作相當之準備工事云云。」

若這川滇黔腹地代表了從淞滬過來的東西軸線,熊斌就不會接著談參謀本部從北到南逐步防禦的國防大綱,很明顯這腹地僅是最後手段的東西對抗,與日軍是從南北軸線還是東西軸線過來並無關係。但是,幾乎所有主張有東西軸線戰略的學者都是引前面那段,卻對「參部制度之....」這段話視如不見。

而若真有這個從淞滬引敵沿長江過來的戰略計畫,參謀本部的規劃裡不會完全找不到這種東西逐步作戰的討論。即使是二十六年(1937年)國防計畫中,也僅提到當日軍對京滬地區有所舉動時才去掃清上海日本陸戰隊,卻無如南北軸線這麼清楚的規劃。

在上海開打,其實是老蔣在張治中慫恿下的輕率決策,應該是政略上的投機,在軍事上完全沒道理。這個決策跟他許多軍事決策一樣,「用兵輕率」、「不跟佐僚通聲氣」、「又好找小便宜」(以上都是徐永昌說的)。因為七七事變後,國軍按照國防計畫、參謀本部計畫、德國顧問團規劃等等,都在往華北調兵遣將,準備在華北開打。1937年8月7日,最高級別的國防聯席會議上,向軍政最高層級人士報告:

「....我劃分四個戰區兵力之支配大概:
  一、冀魯等地——六十個師。
  二、晉綏察——十五個師至廿個師。
  三、上海、杭州、乍浦——十個師。
  四、福建、廣東等地——十五個師。」

「關於彈藥之準備,可供半年之需要,以作戰要求,適宜分配,黃河以北為三分之二,江南為三分之一。」

老蔣自己也不認為日本人會在上海作戰,他在8月8日的日記裡寫到:「漢口倭軍之果然撤退,其長江各埠海軍亦撤退,是表示其不在長江之意多,而集中以後再行進攻之意少也。」是一種如釋重負的口氣,根本沒有要把日軍引來淞滬作戰的樣子。

國軍各部隊也是往華北調動,如土木系陳誠18軍大部分在廣東,這時調出3個師經粵漢鐵路轉平漢鐵路往華北,其中2個師都是到了華北後,淞滬戰役發生,才轉而向南到淞滬作戰。

再如空軍,也正依「冀北作戰計畫」把驅逐機和轟炸機部隊往河南調,準備奇襲天津、豐台的的日軍機場。許來克(Curtis A-12 Shrike)大隊(第九大隊)在8月10日進駐南陽,第二大隊、第四大隊進駐周家口。連所謂的八一四空戰大捷,四大隊還是在814當天下午一點二十五分從周家口起飛,傍晚抵達筧橋和廣德,正好碰到來襲的日本鹿屋航空隊的轟炸機群。

更有意思的是,當張治中(京滬分區)在8月11日受令調兵至上海附近時,在他右翼的張發奎(滬杭分區,經管黃浦江以東至杭州灣防務)不但完全不知道要在上海開戰,而且無兵可調。張發奎在8月12日下午給老蔣發了個電報,報稱:

「限即到。南京委員長蔣、軍政部部長何:2376密。萬急。文白兄(按,張治中)所部,聞真(按,11日)晚已推進上海附近,堅邀本區派部推進龍華。職以滬杭線上僅阮師一團集結嘉善附近,推進後則全線即無一兵可資連繫,且未奉明令,不敢擅動。故昨星夜僅將嘉善一團進駐松江。茲情勢漸迫,文白兄方面似已決心主動,本區後續部隊,尚無到達確期。除顧慮雙方協同,先將守護杭州飛機場一團星夜車運松江集結待命外,究應如何處理,懇迅明令指示,俾有遵循。職張發奎。文(按,12日)未(13─15時)。參一。印。【嘉興】」

張發奎麾下56師在8月3日被調到蚌埠,其餘部隊分散在廣大防區,此時根本無兵可用。更重要的是他根本不知情(「未奉明令、不敢擅動」,這明顯就是老蔣的老毛病:「不通聲氣」),而張治中還「堅邀」張發奎參一腳,完全不像是嚴肅作戰,反而像是上海幫老大邀友砍人一般。 :D

上海開打一個星期,老蔣自己就已經後悔了,想要循外交手段解決。老蔣在8月20日日記中說:「本日滬戰頗有進展,南口陣地已固,此心略安。對英提案運用其能實現,使倭得轉圜離滬,以恢復我經濟策源地,以今日戰況,或有退卻可能也。」

所以,在上海開戰並非有明確規劃,而是老蔣輕率決定。當時有不少人有疑慮,如龍雲回憶,在淞滬會戰開始後數日,蔣介石在南京宴請他,陪客有汪精衛、馮玉祥、丁維汾等人,汪問蔣道:「這次中日戰爭發生在北方,怎麼上海也打起來了?如此豈不成了兩個戰場,我們的兵力夠使用嗎?」蔣答道:「在北方打仗,國際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個國際市場,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國際注意。」

連汪精衛這種純政客都知道不該兩面作戰,而有疑慮。老蔣無法在戰略上自圓其說,所以只能說政略有益。

我們知道,1939年8月上旬時,德國國防軍集中陸軍62個師和大部分的空軍在東線準備跟波蘭開戰,僅有22個德國後備師在西線警戒。此時如果希特勒突然命令在西線上的兩個師主動攻擊法國阿爾薩斯,你是會說希特勒瘋了,還是會說這是英明戰略決策?
對歷史研究者而言,最刺激者,無過於在歷史和傳說之間,找到了最完整的故事。
                               ── 歌德

頭像
Light
文章: 633
註冊時間: 週四 12月 04, 2003 12:19 pm
聯繫: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文章 Light » 週五 1月 18, 2019 2:11 pm

民26、27年的撤退,指民眾和工廠,都是往四川方向遷移。看看幾個兵工廠和大學的遷移。
提到撤退,其實也驗證了老蔣在上海主動開戰在經濟上之不智。

國防計畫裡很明確地指出:「長江下游太湖附近之地區,為我國最重要之經濟工業中心......」,突然在上海開戰,滬杭膏腴之地馬上捲入戰火,如何能夠按照戰前策略,將工業生產能力有條不紊地逐步向西南大後方轉移?

上海在1937年統計有大小工廠5400餘家,1937年的《上海市年鑒》記錄規模較大、有正式登記的有1373家,佔全國有登記的三分之一,資本額約40%。但這拆遷並無準備,國民政府行政院於8月10日通過拆遷上海工廠計畫,8月12日上海工廠聯合遷移委員會成立。因為突然開戰,大部分工廠不及轉移,戰火中被毀2300餘家,其它都落入敵手,僅有148家遷移到後方,其中121家抵達武漢,其它27家去向不明。

等到1938年武漢危急工廠再度內遷時,其中77家遷至四川,21家遷至廣西、湖南、雲南,有23家無力再遷而停業。武漢當地工廠拆遷則有168家,但是規模普遍較小,甚至還包括56家手工機織的紡織廠。

所以,雖然國府宣傳稱整個華中華南有約500家工廠往後方遷移,實際抵達大西南的卻是遠遠低於此數。
對歷史研究者而言,最刺激者,無過於在歷史和傳說之間,找到了最完整的故事。
                               ── 歌德

頭像
eegf
文章: 3622
註冊時間: 週日 6月 26, 2005 4:19 pm
來自: 港都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文章 eegf » 週六 1月 19, 2019 2:35 pm

真正想兩面作戰的是日本,陸軍計畫從華北往南推進,海軍想直接殺進長江流域,上海註定會打起來,老蔣不打日本會打,陸軍不打海軍會打,海軍早就準備在上海增兵,虹橋機場事件和八一三當天都是日方先行動,國軍以為自己先發制人實際上是被動反擊,如果不是日本知道自己會打到沒人,就會從廣州北上變成三面作戰

老蔣可能也知道日方的意圖,但國民黨各派系、各路軍閥、共產黨、民兵全部亂成一團,能直接指揮的只有中央軍系,後面援軍裝備和人員素質相對低落又分散各地很難快速調動,華北還需要增援,何況日本急著要打就是不想給你時間部署,更不用說產業搬遷,能跑的盡量跑,跑不掉的不是日本人接收就是自我了斷

日本也不可能見好就收,盧溝橋後石原莞爾就想先收手,東條英機不想,海軍也不想,近衛文磨本來想談判後來也是繼續硬幹,日本主和派早就被打趴,石原莞爾後來還被降職,各國也只是出一張嘴沒影響力,德國還直接翻臉倒向日本,上海全面退讓可能讓南京提早淪陷然後直接打到武漢,連三個月的時間都爭取不到

當然老蔣作夢也想不到四個月後日本人會在南京抓狂

頭像
Light
文章: 633
註冊時間: 週四 12月 04, 2003 12:19 pm
聯繫: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文章 Light » 週日 1月 20, 2019 1:59 am

所謂的「想」是幾個人想?

以日本在七七事變後未進行動員的狀況,其僅想應付解決與中國的局部衝突之意圖相當明顯。日本人又不是全部都那麼狂妄,就算有侵略野心的人,真的會相信「三月亡華」?以日本國力而言,蠶食比大戰要好,逐步消化比一口吞下要行得通。而對中國而言,爭取時間強化自身,把戰爭儘量延後更是重要。

虹橋機場事件和八一三衝突,正是張治中一再慫恿老蔣的結果。

原來日本上海特別陸戰隊僅2000餘人,僅有能力防守自一二八事變前與歐美劃定的租界警備區(公共租界東區及北區東半),根本沒有足夠兵力離開這個地區去佔領虹橋機場、龍華機場等地。

一二八事變的起因雖是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的操弄,但從過程中很明顯可見日本人對於租界(虹口地區)無縱深的緊張。十九路軍在事變前進駐閘北並構築工事,是引起雙方交火的直接原因。當時南京政府擔心發生衝突,緊急派憲兵第六團要到閘北換防十九路軍的部隊,但已經來不及了。

一二八事變後的談判,日本人堅持要有緩衝區,所以上海附近國府不駐軍,僅能有警察及保安團維持治安。八一三淞滬戰役前張治中再三要求派正規軍進駐此區要點,其實許多軍政高層並不同意,如何應欽就對張治中說過會出事。雖然在7月13日同意加派第二師補充旅(鍾松,實僅二團)到江南給張治中,以其中一團至各要點,但7月21日又令暫緩,僅駐松江。是張治中一再要求,才有一團化妝成保安團進駐機場各地。而張治中更在7月30日發電要「先發制人」,還發表一大堆「告將士書」、「告市民書」,鼓動開戰。

正規軍假扮保安團進駐並且還全力備戰,引起日本陸戰隊注意,升高了緊張程度,8月初就派人偵察這些地區。8月9日虹橋機場事件即察看機場時日軍二人被國軍擊斃,但為了推卸責任,國軍還把一名死刑犯提出打死在現場,聲稱是日軍先開火打死保安團人員。但是日本人和租界人士聯合去查驗,發現此人頭髮過長、身體污穢、而且是被步槍打死,但二名日軍僅配手槍。

張治中接著一再跟老蔣稱要先發制人,老蔣遂於8月11日晚命令他的部隊進駐上海郊區。但是張治中卻把他的部隊直接派至上海市區(如87師一部至虬江碼頭,88師原該在10多公里外真茹集結,卻直接進入閘北),更構築工事。這跟一二八事變之前十九路軍78師156旅進駐閘北構築工事以致摩擦引起事變,如出一轍。

沒有張治中攪局,上海地區僅僅是緊張,而且日本人很可能會撤退,就如長江流域、福州廈門、廣州等地一樣。就是因為直接威脅到沒有縱深的虹口地區,日軍反應緊張,造成摩擦,最後引起戰事。不要說假扮保安團,如果8月11日張治中的87、88師不進駐上海,仍然留在蘇州、松江警戒,就算日本增兵上海,過幾天看情勢不那麼緊張,可能就撤退了。

褚紅色是上海公共租界日本特別陸戰隊警備區,其他顏色是歐美駐軍。虹橋機場在左側地圖外,兩道紅線的道路交叉口,虬江碼頭在右側黃浦江上。閘北就不用說了,直接抵上日本陸戰隊防區。
圖檔
對歷史研究者而言,最刺激者,無過於在歷史和傳說之間,找到了最完整的故事。
                               ── 歌德

頭像
eegf
文章: 3622
註冊時間: 週日 6月 26, 2005 4:19 pm
來自: 港都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文章 eegf » 週一 1月 21, 2019 4:49 pm

小弟覺得淞滬會戰是多方互相猜忌,把無形戰爭變成有形戰爭之後中日雙方都失控的結果,雙方都想速戰速決,都在賭對方會不會先收手,國軍想打宣傳戰,日軍想打閃擊戰,結果雙方都愈陷愈深,騎虎難下變成消耗戰

中日戰爭是日本主動,小弟覺得比起老蔣的想法,應該先研究日方的心理
日本內部勾心鬥角,陸軍、海軍、主戰派、主和派、強硬派、緩和派錯綜複雜,石原莞爾想培養滿蒙對抗蘇聯,土肥元賢二想扶植偽政府慢慢往南推進,杉山元、東條英機、武藤章、海軍的米內光正、永野修身都想直接打到底,廣田宏毅想跟中國合作被拉下台,近衛文磨本來也主和,七七事變後聽石原莞爾的建議派宮崎龍介準備到上海談判,人還在神戶就被憲兵抓回來,後來大轉彎直接攤牌嗆聲

日本不想打的人可能很多,但想打的都是上面的大頭,一直以來日本都是先引發事件然後一邊談判一邊出兵,不管中方想不想打,日方必定行動,七七事變後石原莞爾不想動,武藤章已經準備好增兵計畫,出兵上海是米內光政的要求,海軍早就派一堆軍艦待命,大量日僑撤走,照胡適說的全面退讓會不會讓日本就此打住?如果陸軍大臣是石原莞爾可能會,偏偏陸軍大臣是跟天皇保證兩個月解決支那事變的杉山元,後來也同意增援上海

這點小弟懷疑是不是陸軍跟海軍在無形中對抗,陸軍海軍本來就不合,華北是陸軍的地盤,海軍侷限在海岸線很難深入,雙方都能深入的只有長江流域,剛好也是中國的重心,打下來幾乎打下全中國,陸軍從華北推進很花時間,海軍沒有足夠的地面部隊(或是保留實力不想投入),所以陸軍同意在上海增援,打贏了功勞就是陸軍的,海軍知道京滬地區有重兵駐守,故意讓陸軍消耗兵力,最好是打輸讓陸軍抬不起頭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最大的可能還是主戰派自以為是,覺得可以輕易打退國軍,主和派已經無力回天,只能指望中方自己提出和談,顯然兩個都錯了

然後看中方
中國長期分裂打來打去結構鬆散,國民黨自己就一堆派系,擁蔣、反蔣、主戰、主和,共產黨合作、對抗,地方勢力擁護中央、自立為王、倒向日本,民間因為日本長年入侵普遍反日,老蔣也怕再不打會有第二次西安事變,會有更多人反蔣,或投靠共產黨,或向日本投降
日本就是想看你內亂,後來近衛聲明也說不承認老蔣代表中國要跟新政府談判,主和派想武力逼和,主戰派想各個擊破,哪一個都對中方不利,或者說對老蔣的政權不利

國際關係也是混亂,日本打中國,蘇聯想赤化中國,中國跟德國合作反共抗日,中國跟蘇聯合作抗日,德國跟日本合作對抗蘇聯,日本也有人想跟中國合作反共,英法美義都在看戲,奇妙的是永野修身主張和英美合作,可能知道海軍實力很難跟兩個海上強權抗衡
老蔣希望各國介入調停甚至出兵,如果早個40年像三國干涉歸還遼東半島那就是正確的,但日本早就因為滿州的問題退出國聯,英法姑息老美孤立,還是會介入但效果變成一個賭注,不過他也想不到後來捷克更慘,蘇台德區整個被送給納粹德國,如果德國併吞蘇台德先發生,老蔣應該也不會指望國際調停

我們想到的可能當初中日雙方都有想到,但當時的環境要考慮的東西太多,資訊量不足傳遞又慢,做什麼都是賭注,我們現在看結果討論就已經有意見分歧,當下火燒屁股一定更糟糕,一個不能確定的點是當時中日雙方到底掌握對方多少情報,老蔣的情報戰很糟糕(可能內鬥內行),有戴笠在還是玩輸日本玩輸老共,陳誠還發現一堆第五縱隊幫日軍指引方向發動攻擊
如果老蔣知道日本早就準備幾個師團隨時可以增援會不會硬著頭皮打?
如果日本知道老蔣會把兵力全部投入上海打消耗戰會不會就此打住?

這個絕對會影響雙方的計畫,日本的主要目標是蘇聯,本來就準備好兵力動員,差別在於兵力往哪裡投放,大清洗讓主戰派失去戒心(德國也一樣)就把重心放在中國,看日本後來登陸廣州的速度,整個中國沿海都可以在幾天內增援
淞滬會戰的關鍵在日本海軍,這是國軍輸最慘的地方,光是吃人家火力壓制就飽了,小弟也同意張治中急功好利,沒有做好詳細的情報蒐集就想發動攻擊,不然單論人數國軍絕對是輾過去,奇怪的是老蔣對上海的艦隊視而不見,就算上海陸戰隊不多,幾十艘軍艦就擺在那裏,飛機隨便都看得一清二楚,是覺得快速突擊讓對方怕誤擊友軍和租界不敢貿然開火,還是覺得中國海軍空軍多少可以牽制,還是想都不想直接拚氣魄?老蔣也不至於傻到硬拚,可能也是賭一把,至於法肯豪森是同意、無力反對還是根本不知道有這計畫,則不得而知

小弟的觀點是日本必定在上海增兵,中方固守就累積實力對峙,中方進攻就固守上海,中方往川滇撤就順著長江推進,中方往南撤就固守長江下游防止南北夾擊,等華北的軍隊推進到長江後再合流往南推進,關東軍本來就保留很多實力,蘇聯有什麼動作先撐一下再抽調華北和長江的兵力都來的及

換作Light老大會用什麼策略?先拉一段距離組成包圍網觀察,還是調動少量兵力支援華北,還是完全按兵不動休生養息?

頭像
Light
文章: 633
註冊時間: 週四 12月 04, 2003 12:19 pm
聯繫:

Re: 蔣介石日記中的抗日戰略

文章 Light » 週日 1月 27, 2019 2:08 pm

其實我在這裡嘗試釐清的不是該怎麼打,那是虛擬歷史,而且許多時候都是被個人所能掌握的資料所制約,更很容易變成事後諸葛。

但是,釐清為什麼當時其他所有人都是準備在華北開戰,所有文件檔案都指向要在華北開戰,而老蔣卻突然在上海開戰,這不是虛擬歷史,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工作。

基本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史料史證來支持老蔣這個決策是經過充分討論,或是經過充分傳達的。是一個相當輕率的決策,而且很快就後悔了。另一方面,卻有足夠的史料史證支持了當初的的確確是在對華北調兵準備作戰。軍事委員會高層含參謀本部,德國軍事顧問團,空軍高層,甚至各級會議紀錄,在在都說明了要準備在華北作戰。難道這些人都傻了?不擔心日本人會在上海動手?不擔心日本從長江進攻?只有老蔣英明神武?

法肯豪森(又譯鷹屋)要怎麼打,別人是有紀錄的。

1937/07/20 徐永昌日記:「早到會,聞蔣先生今日歸。十一時開會,鷹屋總顧問條陳頗多,最要為綏兵入察,除開保定線之各師外,更開四師到滄洲,由濟南至徐州留置四師,以備津浦線與膠濟線,再置四師於保定以南云云,其餘主張亦多有類此者。」(徐永昌此時是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在南京)

1937/08/05 徐永昌日記:「午後睡約三小時,六時許劉經扶偕鷹屋總顧問由石來,即在此晚飯。經扶、鷹屋主即由平漢線進攻,長電陳請於蔣先生要余署名允之。(緣該電既已發出。)」(徐此時是華北石家莊行營主任,協調前線作戰)

徐永昌在軍事作戰的指揮核心,不但紀錄了別人的主張,也時時表達自己的構想。1937年10月15日,他從華北返回南京,擔任軍事委員會第一部部長,主管作戰。1938年1月,第一部與參謀本部合併成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徐永昌擔任部長,主管作戰與參謀。但是他在1937年12月15日的日記卻非常有意思:

「蔣先生昨晚到此寓武昌,約十時會晤,至時健生、敬之先到。馮先生繼來。關於敵情判斷余料:一、南北會攻津浦線,此為敵最穩妥之進展。二、海陸先攻略我九江南昌之線,此為敵最毒之攻戰。蓋既達南潯線若國際無變動即可攻我粵漢,粵漢一下西南即成死地,華北不戰自屈,此為我最應注意者。午後一時歸。」

第一條判斷,直接就預測了徐州會戰,不可謂之不確。而且,就是因為引日軍東來至上海,造成南京淪陷,更讓日本華北方面軍與華中派遣軍可以兩面夾攻徐州,在徐州會戰時差點把五十萬國軍包了餃子。國軍慌亂潰退,以致於老蔣決定在花園口決堤。

第二條判斷,不但預測了日軍對武漢攻略的進程,更是對蔣二爺的軸線轉換說直接打臉。難道老蔣到這個時候還沒跟軍委會第一部部長(作戰)溝通過引敵東來的這個絕妙戰略嗎?不是說引敵東來最棒棒嗎?怎麼在徐永昌的口中變成最毒了?
對歷史研究者而言,最刺激者,無過於在歷史和傳說之間,找到了最完整的故事。
                               ── 歌德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