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層塔》
學名:Ociimum basilicum Linn.
英文名: Basil
別名:羅勒、九重塔、千層塔、零陵香、蘭香、魚香、茹香、鴨香、香草、薰草、香葉草、省頭草、香菜、佩蘭、矮糠

起源分布:
原產分布於中國、西亞、印度非洲和美洲溫暖地帶均有,中國除西藏、甘肅、青海、寧夏等少數省、
區外幾乎各地均有分布。台灣則幾乎都是人工栽培,用來當香料植物及藥用。
植株特性:
唇形科,羅勒屬,一年生或多年生亞灌木,株高 20-80 公分,莖葉具芳香,有圓錐形主根及自其上生出的密集鬚根。
莖直立,鈍四稜形,上部微具槽,基部無毛,上部被倒向微柔毛,綠色,常染有紅色,多分枝
葉對生,紙質,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2.5~5公分,寬1~2.5公分,頂端鈍或短尖,基部漸狄或楔尖,
邊緣有不規則牙齒或近全緣,兩面無毛;葉柄長約0.5公分,上部常有狹翅
花夏季開放,紫色或白色,排成頂生總狀花序....
栽種方法:
可用播種或扦插法,以播種為主,春至夏季為適期;栽培處常見種子落地自生成苗,亦可挖取另植;
種子發芽適溫攝氏 25-28 度,溫度較高有利出苗,播種後覆蓋一層薄土,澆水保持溼度,約經 7-15 天發芽;
成苗後高約 5-7 公分或長出 2 對本葉時即可移植菜圃,株距約 40 公分,居家若無空地,亦可採大型盆栽種植
用途:
羅勒全草具特殊香氣,是義式、法式和希臘料理中不可或缺的食材,東方的印度、泰國、越南烹調中也經常使用,與番茄搭配氣味最佳,無論做菜、熬湯、製醬、榨汁,風味都非常獨特
義大利最著名的青醬(Pesto)亦由新鮮羅勒葉片搭配乳酪、松子、大蒜及橄欖油混合而成,口感絕佳,極受大眾喜愛。羅勒莖、葉及花穗含揮發性芳香油,主要成分為丁香酚、芳樟醇、檸檬烯、異茴香醚等,可萃取精油、調製香料、配製化妝品、皂用及食用香精,或作為牙膏、漱口水的矯味劑;嫩葉除可烹食外,亦可泡茶飲用。
附記:
羅勒台灣民間俗稱九層塔,四百多年前由荷蘭人引進,六十年代以前鄉下居家的屋前院後常見少量自給性栽培,
誰家要是種植九層塔,鄰居總會聞香而至討摘嫩葉,因而有「九層塔,十里香」的俗諺
近年九層塔成為鹹酥雞不可或缺的調味菜,因需求量激增而有大面積專業栽培,全台各地蔬菜生產地均有種植,
產期近乎全年,僅冬季嚴寒期間稍減。
九層塔的名稱由來甚具趣味,相傳古代有位皇帝在巡視瘟疫之地時碰上大洪水,被困於一座年久荒廢的九層塔上,
在缺乏食物下採摘生長於塔簷上的青草充飢,後來發覺風味奇佳,便命隨從取種攜回宮中栽種,並因塔賜名;
另一解釋指九層塔輪繖花序交互對生的小花,排列組成具梗的總狀花序,如高塔層層疊起,於是得名
九字乃言其多,並非實數。九層塔的食用部位主要為嫩稍和嫩葉,其味香氣濃烈,近似茴香,具去腥增香之效,
廣泛用於調味料理,惟莖葉中所含的芳香油極易揮發,不宜久煮,烹調時最好在起鍋前酌量放入,熱湯一燙即可舀起食用;
老化的莖枝、根頭及種子亦可入藥,
種子中藥名為羅勒子、蘭香子、光明子或明列子,主治目翳,遇水後表面會產生一層膠質,
狀似山粉圓。台灣栽培的九層塔主要有綠莖種和紫莖種之分,紫莖種香氣較強,民間藥用上亦認為紫莖種藥效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