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揭秘蔣介石運黃金赴台︰運6次共700萬兩
發表於 : 週六 12月 12日, 2009年 4:58 pm
吳 嵩慶(1901-1991) 實業家。浙江鎮海人。上海浙江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畢業。曾任北伐軍總司令部秘書、航空委員會經理處長等職。去台後創建“中國鋼鐵貿易公司”、籌組“中國鋼 鐵研究所”。曾任台灣唐榮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有“台灣鋼鐵業元老”之稱。
吳興鏞,系吳嵩慶之子。1939年生于四川。1963年畢業于台灣大學。1972年畢業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自1991年升任美國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正教授至今。從事甲狀腺素代謝研究36年,有專書、專利及論文多項。
一 直以來,蔣介石“竊取”、“偷運”大量黃金到台灣,都是一個未解之謎。事情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蔣介石的“總賬房”吳嵩慶之子吳興鏞,在父親逝世多年後 無意發現了其留下的絕密“軍費密記”。經過十余年的研究,吳興鏞寫成了《黃金秘檔——1949年大陸黃金運台始末》一書,交給江甦人民出版社出版。新書將 于本月17日在寧首發,這也是迄今唯一一本全紀實披露黃金運台的著作。昨日,記者跟隨這位7旬老人的講述,一起走進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
1948年-1949年,在軍事較量中節節敗退的蔣介石,一直秘密在做遷移台灣的準備,而其中重要一項,就是轉移黃金。
吳興鏞介紹,他從父親的軍費密記入手,十余年來在海峽兩岸和國內外的檔案館、報章雜志及網上搜集資料,並尋訪與運金有關的親歷者和目擊證人,得出的最新結論是︰一共有6批,在此期間運抵台灣。
有 意思的是,台灣最新發現了蔣介石的5件親筆信,據最後一封,即在1949年5月23日(上海解放前幾天)寫的,蔣介石最後告訴中央銀行的人,要留2萬兩給 “共匪”。可最後,湯恩伯只留了6千。“說留100萬塊銀元,最後湯留了30萬。”吳興鏞笑著說,或許,湯恩伯要用這件事表示他對老蔣的“忠誠”,又或者 他意圖在里面“中飽私囊”。
吳興鏞介紹,根據他多年的研究,第一批的260萬兩黃金,是作為金圓券儲備金轉移儲藏地點,而不是軍費。 原來就在上海的中央銀行,分三個地方儲存。但第二批和第三批的160多萬兩黃金,來源頗不“光彩”了,而且事關蔣介石下野,最後還部分用作了軍費,耗在了 內戰的最後一年。
來源不“光彩”,是因為這批黃金主要由兌換金圓券所得。吳興鏞介紹,發行金圓券的本意,是為了挽救財政經濟危機。但 事與願違,此方式之下,大量黃金被收歸國有,人民得到的金圓券卻繼續貶值。根據他的測算,有檔記錄的大致為收兌147萬兩黃金(沒記錄的無從考證),“那 麼這批深染人民血淚的黃金最終用在了哪兒呢?吳興鏞昨日告訴記者,經過多番查證,他無比愕然地獲悉,這筆錢早就被蔣介石當作軍費預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 中,而且後來,有80萬兩真的用作了軍費,剩余的最後一並運往台灣”。
“1949年1月,蔣介石在中央的軍事進攻和桂系逼宮的困境中 下野。下野前10天,為了避免‘代總統’李宗仁和立法院、財政部的‘干擾’,繼續指揮軍隊,蔣介石密令吳嵩慶與財政部及中央銀行訂立‘軍費草約’,將原來 繼續作為金圓券準備金的國庫資金,全部轉運到財務署,以‘預支軍費’的名義‘保管’。”吳興鏞說,而保管人,不是黃埔的嫡系,正是自己的父親——一位有抱 負、有操守的法國巴黎大學留學生、時任中將財務署署長的吳嵩慶,“這事在我父親的軍費密記中有詳細記載。”
六批運送經過
第1批,1948年12月1日午夜,在時任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主持下,260萬兩黃金、400萬塊銀圓,自上海運往台灣。
第2批,99萬兩,由吳興鏞的父親吳嵩慶,用軍艦先運到廈門。
第3批,60萬兩,在1949年2月8日-9日,空運到台北。“這批我父親可能也參加了,可惜那幾天的日記卻顯示完全空白。”
第4批,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湯恩伯將近20萬兩黃金運抵台灣。吳嵩慶也參與其中。
第5、6批,1949年8月,又有兩批共計近20萬兩黃金,從美國運到台灣。
700萬兩黃金構成
吳興鏞介紹,先後被蔣介石下令運走的,有400萬兩左右的黃金,加上銀圓、外匯等,加起來總價值約700萬兩黃金。
藏金秘聞
近百萬兩黃金曾深藏鼓浪嶼地下金庫
從上世紀90年代一個偶然的開始,到現在,吳興鏞說他不知不覺已經研究這段歷史15多年,而在對真相的探尋過程中,他時常有“貴人”相助,也就屢有“驚人”發現。比如說,偶爾得知這第二批、第三批的軍費黃金,曾深鎖在廈門城外風光秀麗的鼓浪嶼上的一個地下金庫中。
“按 照父親日記的記載,這筆由老蔣單線聯系父親的錢,主要是用來支撐內戰後期國民黨軍隊在東南沿海、西南地區、新疆和蘭州的作戰。”吳興鏞介紹,父親日記里 寫,在廈門,專門負責金銀提調的是一個叫李光烈的總務科長,後來他就打電話給李光烈,得知確有此事,具體地點為位于鼓浪嶼島上的中國銀行的地下倉庫。“這 是十分可信的,李光烈跟了我父親很多年,忠實、可靠。”吳興鏞說,由于吳嵩慶在做中將財務署長之前,曾在湖北廳任廳長,所以升任財務署長時,帶走了一批信 得過的湖北人,李光烈就是其中之一。
前年,吳興鏞特意從美國飛來,到廈門去找中國銀行。並問經理︰你們的地下倉庫在哪里?沒想到的 是,連這位經理都不知道。“我知道這個地下倉庫!”就在他沮喪之際,後面出現了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做葉力,是一位建築師。就這麼湊巧,上世紀70年代, 正是他負責把地下倉庫打掉的。他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吳興鏞,證實了確實有這麼個地下金庫存在。這個倉庫面積並不大,因為鼓浪嶼本身就不大。“在原來倉庫 的位置,現在建了個錢幣展覽館。”
吳興鏞說,從種種安排來看,這個軍費秘密存放點,是蔣介石用了一番苦心的。比如,提調黃金,財務署 這邊,僅僅需要李光烈一個人,他可以找蔣介石直接指揮的衛戍部隊來配合,而不需要驚動地方部隊。而且,李光烈,就住在鼓浪嶼對面的廈門大旅館(現在叫民主 大廈),靠近海軍碼頭非常近,走路就可以過去。然後,讓海軍派一艘小船,神不知鬼不曉的,就把他送到鼓浪嶼後面。
鼓浪嶼這個藏金寶 地,一直不為人知。不過表面上的風平浪靜之下,在這個小小的倉庫之內,卻調撥著國民黨在內戰中的大量軍費開銷。吳興鏞介紹,最高的時候,鼓浪嶼曾儲存近 100萬兩黃金,3000萬銀元。到1949年8月運回台灣,差不多只剩下22萬兩了。“其實,蔣介石一開始,是不想動用這些儲備發餉的。”吳興鏞說,可 是,金圓券的貶值太快,到了1949年4月底,差不多就沒人要了。他引用《蔣介石日記》說,“蔣稱︰我雖然反對用現洋發餉,但月底非發不可了。”
最新披露
運台黃金現還剩百萬兩,建議成立基金反饋兩岸民眾
吳 興鏞坦言,經過十多年的調查研究,他越來越感覺運台的金銀外匯,原是1948年、1949年“金圓券”的準備金,屬于全中國人民,大部分運到台灣後,奠定 了“新台幣”初發行時的幣信,穩定了當時的台灣金融。“當年這筆現金約相當于當時台灣地區800萬軍民每人平均分到一英兩黃金或50美元。因此,必須得給 兩岸人民一個交代。”他強調,寫作此書,就是要將這段事實真相公之于眾。
記者注意到,除了調查運台黃金來源,吳興鏞也調查了黃金運台 後的流向。在書中,他詳細地這樣表述︰運往台灣的400多萬兩的黃金中,140萬兩等于又“回到”大陸各地——80萬兩左右用于內戰軍費開銷;60萬兩左 右用于在大陸的行政開銷。留在台灣的黃金,大約200萬兩左右,都用到了支撐“新台幣”發行的幣信上,另外一部分作為了“新台幣”的準備金。
“可 以說,運台的絕大多數黃金都用作了公費,沒有誰把它放口袋里。”吳興鏞表示,盡管之前有些賬目不清,但網上講,蔣介石把黃金全弄到自己口袋,這種說法也是 不符合史實的。“迄今,運台黃金,大致還有100萬兩左右,留在台灣的‘文園國庫’。”昨天,他向記者指出,這部分黃金,必須發揮回饋作用。
“怎樣把這件民怨很大的事情圓滿解決?這是個重要議題。”吳興鏞提議,這部分黃金的利息,可以用來成立促進海峽兩岸教育的“中華世紀黃金教育基金”。
他 測算,100萬兩黃金,本金價值10億美金,算1分例,每年利息也有7000萬人民幣。可以做兩岸交換學生的教育基金。“用于教育,而且不動用本金,這是 解決最好的辦法。”年過七旬的吳興鏞,談到這一點,充滿了期待︰“現在兩岸的一些大學,都已經互認學歷了,未來將有更多合作發展空間。”至于他自己這本書 的稿酬,吳興鏞直言他就打算全部捐獻給他倡導的“中華世紀黃金教育基金”。
對話吳興鏞
蔣介石上百萬兩黃金的軍費,為啥不交給中央銀行,單單托付給吳嵩慶?學醫的吳興鏞,又如何意外發現父親的傳奇經歷?有關父子倆的趣聞和秘聞,同樣充滿了神秘和戲劇性。
看到李敖的書,才知父親是“總賬房”
記︰這段歷史是一段真空。請問您為什麼會想到寫這本書?
吳︰上世紀80年代,我回台灣,在馬路邊上,看到李敖編的一本書《蔣介石研究》,他把我父親的照片也放進去了,說這是“蔣介石的總賬房”,讓大家“別忽略這個人”,說他是除了俞鴻鈞之外,最重要的搬運黃金、“盜竊”黃金的人。
記︰等于這本書促成了您後來的研究?
吳︰是的。我也沒跟父親談過。1991年過世之前,他對這段經歷一直守口如瓶。我回來奔喪整理遺物,發現他的一批日記。我空運到美國,但也沒時間看。5年以後,台灣有個傳記文學社,讓我寫對父親的紀念文章,我就去看日記。看完後,我又通過種種史料查證。
父親被蔣介石看中,因為人品
記︰您父親是如何跟蔣介石結緣的?
吳 ︰經人介紹,1933年我父親與蔣認識。蔣介石後來放心把上百萬兩的黃金軍費交給父親掌管,就是看中他的人品。我早上才收到的,台灣“國史館”的授權書, 授權我可以引用“廈門中央銀行,轉撥吳署長黃金78萬兩黃金”的原始記錄。你看看,這麼大筆錢由中央銀行轉撥給個人。很難想象。但是確實有原件。
在南京二檔館查到重要資料
記︰您去年也回南京查過史料?
吳 ︰是的。幫助很大。我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查到,中央銀行的重要檔案1948年6月以前裝箱上船;6月以後的直接運送廣州。那麼我就可以首次下這個結論︰ 那艘于1949年1月沉沒在舟山群島的太平輪上,以前都說有重要檔案和賬目明細,我認為應該沒有。不過,這艘船上還有些白銀,就沉在白節山。還可以去打 撈。
記︰那您父親是什麼時候到的台灣?
吳︰5月15日、16日在上海。當時蔣經國也到了,與湯恩伯同時安排最後一批黃金的運出。這第四批黃金,對我個人來說,也有著戲劇性的意義。如果第四批不運,我們全家,都會留在上海。
南京1949年4月解放,我們1948年底搬到上海。當時運送黃金的空軍總司令問我父親︰你的家眷還在不?父親說在。對方說,那趕快走。于是,在江灣搭乘軍機,我們一家人就離開了上海。所搭載的是C447型。飛機上,除了我們這一家人,就是一批炮彈……
吳興鏞,系吳嵩慶之子。1939年生于四川。1963年畢業于台灣大學。1972年畢業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自1991年升任美國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正教授至今。從事甲狀腺素代謝研究36年,有專書、專利及論文多項。
一 直以來,蔣介石“竊取”、“偷運”大量黃金到台灣,都是一個未解之謎。事情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蔣介石的“總賬房”吳嵩慶之子吳興鏞,在父親逝世多年後 無意發現了其留下的絕密“軍費密記”。經過十余年的研究,吳興鏞寫成了《黃金秘檔——1949年大陸黃金運台始末》一書,交給江甦人民出版社出版。新書將 于本月17日在寧首發,這也是迄今唯一一本全紀實披露黃金運台的著作。昨日,記者跟隨這位7旬老人的講述,一起走進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
1948年-1949年,在軍事較量中節節敗退的蔣介石,一直秘密在做遷移台灣的準備,而其中重要一項,就是轉移黃金。
吳興鏞介紹,他從父親的軍費密記入手,十余年來在海峽兩岸和國內外的檔案館、報章雜志及網上搜集資料,並尋訪與運金有關的親歷者和目擊證人,得出的最新結論是︰一共有6批,在此期間運抵台灣。
有 意思的是,台灣最新發現了蔣介石的5件親筆信,據最後一封,即在1949年5月23日(上海解放前幾天)寫的,蔣介石最後告訴中央銀行的人,要留2萬兩給 “共匪”。可最後,湯恩伯只留了6千。“說留100萬塊銀元,最後湯留了30萬。”吳興鏞笑著說,或許,湯恩伯要用這件事表示他對老蔣的“忠誠”,又或者 他意圖在里面“中飽私囊”。
吳興鏞介紹,根據他多年的研究,第一批的260萬兩黃金,是作為金圓券儲備金轉移儲藏地點,而不是軍費。 原來就在上海的中央銀行,分三個地方儲存。但第二批和第三批的160多萬兩黃金,來源頗不“光彩”了,而且事關蔣介石下野,最後還部分用作了軍費,耗在了 內戰的最後一年。
來源不“光彩”,是因為這批黃金主要由兌換金圓券所得。吳興鏞介紹,發行金圓券的本意,是為了挽救財政經濟危機。但 事與願違,此方式之下,大量黃金被收歸國有,人民得到的金圓券卻繼續貶值。根據他的測算,有檔記錄的大致為收兌147萬兩黃金(沒記錄的無從考證),“那 麼這批深染人民血淚的黃金最終用在了哪兒呢?吳興鏞昨日告訴記者,經過多番查證,他無比愕然地獲悉,這筆錢早就被蔣介石當作軍費預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 中,而且後來,有80萬兩真的用作了軍費,剩余的最後一並運往台灣”。
“1949年1月,蔣介石在中央的軍事進攻和桂系逼宮的困境中 下野。下野前10天,為了避免‘代總統’李宗仁和立法院、財政部的‘干擾’,繼續指揮軍隊,蔣介石密令吳嵩慶與財政部及中央銀行訂立‘軍費草約’,將原來 繼續作為金圓券準備金的國庫資金,全部轉運到財務署,以‘預支軍費’的名義‘保管’。”吳興鏞說,而保管人,不是黃埔的嫡系,正是自己的父親——一位有抱 負、有操守的法國巴黎大學留學生、時任中將財務署署長的吳嵩慶,“這事在我父親的軍費密記中有詳細記載。”
六批運送經過
第1批,1948年12月1日午夜,在時任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主持下,260萬兩黃金、400萬塊銀圓,自上海運往台灣。
第2批,99萬兩,由吳興鏞的父親吳嵩慶,用軍艦先運到廈門。
第3批,60萬兩,在1949年2月8日-9日,空運到台北。“這批我父親可能也參加了,可惜那幾天的日記卻顯示完全空白。”
第4批,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湯恩伯將近20萬兩黃金運抵台灣。吳嵩慶也參與其中。
第5、6批,1949年8月,又有兩批共計近20萬兩黃金,從美國運到台灣。
700萬兩黃金構成
吳興鏞介紹,先後被蔣介石下令運走的,有400萬兩左右的黃金,加上銀圓、外匯等,加起來總價值約700萬兩黃金。
藏金秘聞
近百萬兩黃金曾深藏鼓浪嶼地下金庫
從上世紀90年代一個偶然的開始,到現在,吳興鏞說他不知不覺已經研究這段歷史15多年,而在對真相的探尋過程中,他時常有“貴人”相助,也就屢有“驚人”發現。比如說,偶爾得知這第二批、第三批的軍費黃金,曾深鎖在廈門城外風光秀麗的鼓浪嶼上的一個地下金庫中。
“按 照父親日記的記載,這筆由老蔣單線聯系父親的錢,主要是用來支撐內戰後期國民黨軍隊在東南沿海、西南地區、新疆和蘭州的作戰。”吳興鏞介紹,父親日記里 寫,在廈門,專門負責金銀提調的是一個叫李光烈的總務科長,後來他就打電話給李光烈,得知確有此事,具體地點為位于鼓浪嶼島上的中國銀行的地下倉庫。“這 是十分可信的,李光烈跟了我父親很多年,忠實、可靠。”吳興鏞說,由于吳嵩慶在做中將財務署長之前,曾在湖北廳任廳長,所以升任財務署長時,帶走了一批信 得過的湖北人,李光烈就是其中之一。
前年,吳興鏞特意從美國飛來,到廈門去找中國銀行。並問經理︰你們的地下倉庫在哪里?沒想到的 是,連這位經理都不知道。“我知道這個地下倉庫!”就在他沮喪之際,後面出現了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做葉力,是一位建築師。就這麼湊巧,上世紀70年代, 正是他負責把地下倉庫打掉的。他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訴了吳興鏞,證實了確實有這麼個地下金庫存在。這個倉庫面積並不大,因為鼓浪嶼本身就不大。“在原來倉庫 的位置,現在建了個錢幣展覽館。”
吳興鏞說,從種種安排來看,這個軍費秘密存放點,是蔣介石用了一番苦心的。比如,提調黃金,財務署 這邊,僅僅需要李光烈一個人,他可以找蔣介石直接指揮的衛戍部隊來配合,而不需要驚動地方部隊。而且,李光烈,就住在鼓浪嶼對面的廈門大旅館(現在叫民主 大廈),靠近海軍碼頭非常近,走路就可以過去。然後,讓海軍派一艘小船,神不知鬼不曉的,就把他送到鼓浪嶼後面。
鼓浪嶼這個藏金寶 地,一直不為人知。不過表面上的風平浪靜之下,在這個小小的倉庫之內,卻調撥著國民黨在內戰中的大量軍費開銷。吳興鏞介紹,最高的時候,鼓浪嶼曾儲存近 100萬兩黃金,3000萬銀元。到1949年8月運回台灣,差不多只剩下22萬兩了。“其實,蔣介石一開始,是不想動用這些儲備發餉的。”吳興鏞說,可 是,金圓券的貶值太快,到了1949年4月底,差不多就沒人要了。他引用《蔣介石日記》說,“蔣稱︰我雖然反對用現洋發餉,但月底非發不可了。”
最新披露
運台黃金現還剩百萬兩,建議成立基金反饋兩岸民眾
吳 興鏞坦言,經過十多年的調查研究,他越來越感覺運台的金銀外匯,原是1948年、1949年“金圓券”的準備金,屬于全中國人民,大部分運到台灣後,奠定 了“新台幣”初發行時的幣信,穩定了當時的台灣金融。“當年這筆現金約相當于當時台灣地區800萬軍民每人平均分到一英兩黃金或50美元。因此,必須得給 兩岸人民一個交代。”他強調,寫作此書,就是要將這段事實真相公之于眾。
記者注意到,除了調查運台黃金來源,吳興鏞也調查了黃金運台 後的流向。在書中,他詳細地這樣表述︰運往台灣的400多萬兩的黃金中,140萬兩等于又“回到”大陸各地——80萬兩左右用于內戰軍費開銷;60萬兩左 右用于在大陸的行政開銷。留在台灣的黃金,大約200萬兩左右,都用到了支撐“新台幣”發行的幣信上,另外一部分作為了“新台幣”的準備金。
“可 以說,運台的絕大多數黃金都用作了公費,沒有誰把它放口袋里。”吳興鏞表示,盡管之前有些賬目不清,但網上講,蔣介石把黃金全弄到自己口袋,這種說法也是 不符合史實的。“迄今,運台黃金,大致還有100萬兩左右,留在台灣的‘文園國庫’。”昨天,他向記者指出,這部分黃金,必須發揮回饋作用。
“怎樣把這件民怨很大的事情圓滿解決?這是個重要議題。”吳興鏞提議,這部分黃金的利息,可以用來成立促進海峽兩岸教育的“中華世紀黃金教育基金”。
他 測算,100萬兩黃金,本金價值10億美金,算1分例,每年利息也有7000萬人民幣。可以做兩岸交換學生的教育基金。“用于教育,而且不動用本金,這是 解決最好的辦法。”年過七旬的吳興鏞,談到這一點,充滿了期待︰“現在兩岸的一些大學,都已經互認學歷了,未來將有更多合作發展空間。”至于他自己這本書 的稿酬,吳興鏞直言他就打算全部捐獻給他倡導的“中華世紀黃金教育基金”。
對話吳興鏞
蔣介石上百萬兩黃金的軍費,為啥不交給中央銀行,單單托付給吳嵩慶?學醫的吳興鏞,又如何意外發現父親的傳奇經歷?有關父子倆的趣聞和秘聞,同樣充滿了神秘和戲劇性。
看到李敖的書,才知父親是“總賬房”
記︰這段歷史是一段真空。請問您為什麼會想到寫這本書?
吳︰上世紀80年代,我回台灣,在馬路邊上,看到李敖編的一本書《蔣介石研究》,他把我父親的照片也放進去了,說這是“蔣介石的總賬房”,讓大家“別忽略這個人”,說他是除了俞鴻鈞之外,最重要的搬運黃金、“盜竊”黃金的人。
記︰等于這本書促成了您後來的研究?
吳︰是的。我也沒跟父親談過。1991年過世之前,他對這段經歷一直守口如瓶。我回來奔喪整理遺物,發現他的一批日記。我空運到美國,但也沒時間看。5年以後,台灣有個傳記文學社,讓我寫對父親的紀念文章,我就去看日記。看完後,我又通過種種史料查證。
父親被蔣介石看中,因為人品
記︰您父親是如何跟蔣介石結緣的?
吳 ︰經人介紹,1933年我父親與蔣認識。蔣介石後來放心把上百萬兩的黃金軍費交給父親掌管,就是看中他的人品。我早上才收到的,台灣“國史館”的授權書, 授權我可以引用“廈門中央銀行,轉撥吳署長黃金78萬兩黃金”的原始記錄。你看看,這麼大筆錢由中央銀行轉撥給個人。很難想象。但是確實有原件。
在南京二檔館查到重要資料
記︰您去年也回南京查過史料?
吳 ︰是的。幫助很大。我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查到,中央銀行的重要檔案1948年6月以前裝箱上船;6月以後的直接運送廣州。那麼我就可以首次下這個結論︰ 那艘于1949年1月沉沒在舟山群島的太平輪上,以前都說有重要檔案和賬目明細,我認為應該沒有。不過,這艘船上還有些白銀,就沉在白節山。還可以去打 撈。
記︰那您父親是什麼時候到的台灣?
吳︰5月15日、16日在上海。當時蔣經國也到了,與湯恩伯同時安排最後一批黃金的運出。這第四批黃金,對我個人來說,也有著戲劇性的意義。如果第四批不運,我們全家,都會留在上海。
南京1949年4月解放,我們1948年底搬到上海。當時運送黃金的空軍總司令問我父親︰你的家眷還在不?父親說在。對方說,那趕快走。于是,在江灣搭乘軍機,我們一家人就離開了上海。所搭載的是C447型。飛機上,除了我們這一家人,就是一批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