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到底是啥呢?

天南地北隨你聊
回覆文章
頭像
徐少康
召集人
文章: 4590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來自: 地球

@「小老鼠」到底是啥呢?

文章 徐少康 » 週二 6月 14日, 2011年 9:17 pm

@是什麼符號?你要怎麼說?通常在中文,我們把@這個符號稱為小老鼠。這有什麼根據嗎?

1972年Ray Tomlinson將@選為電子郵件地址上的分隔符號,使這個符號在網際網路上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眾多討論當中,網路使用者的最大問題顯然在於如何稱呼這個符號。這一點都不令人感到驚訝。
除了在簿記、開發票時,很少人會使用@,更不用說知道如何稱呼。
因此在英文中,大家就認定它為「拉著捲曲線條的字母[a]」。

@在商業上的使用最早可以回溯到中古時期末。義大利歷史學家Giorgio Stabile最近宣稱,
發現500年前佛羅倫斯商人使用這個符號的紀錄。

當時這個符號是一種重量或是體積的單位,代表一個「雙耳細頸的瓶子」(amphora) (是一桶的1/30),
它是一種標準赤土陶器的容量,這種瓶子用來在地中海地區運輸穀物和液體。

之前,這個符號被認為是拉丁文ad的縮寫,代表「向、朝向、在」的意思;
在草寫的時候,d直立的那一筆劃,向左延伸與a的下半部分型成@這個符號。

不論它的來源為何,當時這個符號在北歐地區似乎採取現代的意義「以多少的價格」。
它在會計或開發票時,用來表是某物的單價。

因為在商業上使用這個符號,1880年之後,就被放在打字機的鍵盤上。

雖然有些設計者認為 &反倒比@這個符號重要。之後,它成為鍵盤上的標準符號,
在60年代也成為電腦EBCDIC和 ASCII碼 上的標準符號。從此之後,由於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
很快的傳遍整個網路世界,在不使用拉丁字母的阿拉伯文、坦米耳文或日文中,也成為必然使用的符號。

在不同的語言中,對@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有些語言直接音譯英文的(commercial at)或(at)成為當地的語言。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語言都以食物或動物相關的名稱來稱呼@。

台灣我們常稱@為「小老鼠」
德文稱為「蜘蛛猴」(你可以想像猴子的尾巴),雖然這個字在譬喻上與「leech」(水蛭)相似,例如它長得像水蛭一樣。
丹麥文和挪威文稱之為「豬尾巴」,但是通常稱之為「象鼻a」,
在瑞典也是,這是由瑞典語言委員會所建議的名稱。
荷蘭文稱之為「小猴尾巴」。
芬蘭人有「貓尾巴」的說法,更妙的是「喵喵符號」的說法。
在匈牙利語中,稱之為「蟲;蛆」,
蘇俄人稱它為「小狗」,
塞爾維亞人則說「猴子」,
保佳利亞也有相同的說法。
西班牙文和葡萄牙稱之為「阿羅巴」(arroba)是重量和容量的單位,與Stabile教授所說的amphora有關。
在泰國,它的音譯是「像蟲一樣扭曲的字母」。
捷克人稱之為捲曲的鯡魚或鯡魚捲。
希伯來文最常的說法是「維也納蘋果捲心餅」(strudel)。
瑞典人另一個共通的說法是「肉桂捲」。
最為奇特的說法是蝸牛,因為似乎與這個符號的來源(天曉得是什麼)最不相關。
法國人稱之食用蝸牛有一段時間了,但是義大利人也這麼稱呼。
最近在希伯來文、韓文和世界語(Esperanto)中也有相同的說法。
在英文中,這個符號的名稱通常是at,或是更為正式的commercial at,

這是國際標準字母組中的官方名稱。其他名稱有whirlpool和fetch,但都是較不尋常的說法。
國際上不同國家採用的共同名稱中,蝸牛是其中之一,更令人驚訝的是,丹麥文象鼻的說法也包含其中。
即使如此,就英文而言,at很可能持續是這個符號的標準名稱。

但是有大量的跡象顯示,這個符號已經從網際網路轉移向印刷刊物。
過去曾有一段時間,@是網際網路的正字標記,但是目前許多e複合字似乎使它黯淡了一些。

小小的一個符號,說來倒是有著不少歷史淵源...
66輪義 小康 David

頭像
蔡自富
系統管理員
文章: 95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6日, 2009年 11:05 am
來自: 美國麻州
聯繫:

Re: @「小老鼠」到底是啥呢?

文章 蔡自富 » 週日 8月 28日, 2011年 11:40 pm

1992-3年在BBN上班時和 Ray Tomlinson 做過同一個PROJECT,他鹹鹹美代子,我的PROJECT剛好缺人,就過來幫忙
65372 輪義 麻州獵鹿人 Karl Tsai
Line/WeChat: karltsai1961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