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才女
發表於 : 週一 10月 3日, 2011年 2:29 am
蔡琰
蔡琰(177年-),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陳留國(今河南杞縣)人。
是蔡邕的女兒,三國時期著名女詩人,琴家。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辯,又妙于音律。
”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
初嫁衛仲道,父亡而無子,回歸母家。后為董卓部將所擄,十二年流落匈奴,
嫁南匈奴左賢王,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遣使以重金贖回,再嫁陳留董祀。
后來董祀犯罪論死,蔡琰親自向曹操求情,時值嚴冬,史載“蓬首徒行,叩頭請罪,
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曹操最後同意為董祀赦免。
傳世有《悲憤詩》二篇,一為五言,一為騷體,以及長詩《胡茄十八拍》一篇,
敘述了文姬一生不幸的遭遇。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
描述了她的婚姻。
《胡茄十八拍》詩文
《胡茄十八拍》古曲
蔡琰(177年-),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陳留國(今河南杞縣)人。
是蔡邕的女兒,三國時期著名女詩人,琴家。史書說她“博學而有才辯,又妙于音律。
”父親蔡邕是曹操的摯友。
初嫁衛仲道,父亡而無子,回歸母家。后為董卓部將所擄,十二年流落匈奴,
嫁南匈奴左賢王,生二子。建安十二年,曹操遣使以重金贖回,再嫁陳留董祀。
后來董祀犯罪論死,蔡琰親自向曹操求情,時值嚴冬,史載“蓬首徒行,叩頭請罪,
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曹操最後同意為董祀赦免。
傳世有《悲憤詩》二篇,一為五言,一為騷體,以及長詩《胡茄十八拍》一篇,
敘述了文姬一生不幸的遭遇。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
描述了她的婚姻。
《胡茄十八拍》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