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趣的典故

天南地北隨你聊
頭像
徐少康
召集人
文章: 4590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來自: 地球

一些有趣的典故

文章 徐少康 » 週日 7月 1日, 2012年 5:09 am

閉門羹”的由來

眾所周知,“閉門羹”意為拒客,但“閉門”何以與“羹”聯係起來呢?原來,“閉門羹”一語始見於唐代馮贄《雲仙雜記》所引《常新錄》的「迷香洞」寫道:「史鳳,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甚異者,有迷香洞、神雞枕、鎖蓮燈;次則交紅被、傳香枕、八分羹;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史鳳為宣城青樓的名妓,對待不同的客人時,會以不同的器具招待:高貴的客人就以頂級寶物相待;對待一般客人,則是普通的被褥香枕,和一道「八分羹」;若是最差的客人,就只有一碗「閉門羹」,意思是吃完了就走,再等,這位紅牌也不會出來接待的。

閉門羹的食譜並沒有留下,後人也不知道這道專門用來拒絕客人的菜餚怎麼做。不過據傳當時青樓的客人只要一看到這碗羹,就知道自己該走了。真是相當有趣的「規矩」

所謂羹,最初時係指肉類,後來以蔬菜為羹,再後對凡熬煮成有濃汁的食品皆以羹 稱之,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窩羹等。以更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轉,客氣一些。可惜現代拒客,則只有“閉門”而沒有“羹”了。
66輪義 小康 David

頭像
徐少康
召集人
文章: 4590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來自: 地球

Re: 一些有趣的典故

文章 徐少康 » 週日 7月 1日, 2012年 5:14 am

二一添作五?

談九歸除法之始,不妨論述商除法的歷史。商除法可說是我國古代傳統除法算法; 當時籌算除法雖一直使用商除法,但並沒有專有名稱,直到南宋楊輝在其「算法通變本末」上。才首次出現「商除」這個特有名稱。籌算商除在「孫子算經」中雖有論述,但並無計算圖式。楊輝的「日用算法」是現存最早的籌算商除完整圖示(略)。

到了宋朝「九歸歌訣」的產生,才逐漸形成用九歸運算的歸除法。元代,算盤已普遍流行。歸除法的計算方法逐漸定型。明朝吳敬的「九章詳注比類算法大全」首先把籌算的歸除法使用在算盤上。因此,珠算歸除和商除同樣來自籌算,先有商除再有歸除,二者相異之處在於商除法求商用心算(估商),歸除法法商用口訣;其間還有增成法、九歸古括、新括等。明、清時期歸除法更被普遍使用著;商除的名稱幾乎消聲匿跡。民國初期,小學珠算教材,試行採用商除,再經珠算從業人員研究改進,逐成為目前計算主流,在此不再論述。

在瞭解商除和歸除的歷史後;再談「二一添作五」這個台灣早期農業社會朗朗上口的”口訣”。 在此,我們就「二一添作五」到底是什麼碗糕(台式講法),做個瞭解。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二一添作五 原本是珠算的口訣,引申為平分的意思。如:「這件事成之後,咱們二一添作五,誰也不占誰的便宜。」

今摘錄朱世杰(元朝,1299年)「算學啟蒙」中的”九歸歌”和九歸除法,供參考:

一歸如一進 見一進成十

二一添作五 逢二進成十

三一三十一 三二六十二 逢三進成十

四一二十二 四二添作五 四三七十二 逢四進成十

五歸添一倍 逢五進成十

六一下加四 六二三十二 六三添作五 六四六十四 六五八十二 逢六進成十

七一下加三 七二下加六 七三四十二 七四五十五 七五七十一

七六八十四 逢七進成十

八一下加二 八二下加四 八三下加六 八四添作五 八五六十二

八六七十四 八七八十六 逢八進成十

九歸隨身下 逢九進成十

九歸除法門:

實少法多從法歸 實多滿法進前居

常存除數專心記 法實相停九十餘

但遇無除還頭位 然將釋九數呼除

流傳故泄真消息 求一穿 總不如

朱氏在九歸除法中談到:「按古法多用商除為初學者難入,則后人以此法代之即非正术也」但,九歸訣在一位除法的運算中固然能應付自如,可是在多位數歸除遇到法數、實數首位相同或法數大於實數,就較難用九歸訣求得初商。

綜觀除法運算過程不外乎

被除數=除數×商數+餘數

因此”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四一二十二”等口訣,實質上也是一種運籌「歸納」程序的除法。「辭海」關於:歸的釋義,”歸”者,歸結,歸并,歸納也。而古代數學大師們用這個「歸」字來為當時的新式口訣命名,稱為”歸訣”,又由於一位除數(法數)可由1到9,因此又稱為”九歸”。前述,商除之名首見於楊輝「算法通變本末」上,而”九歸”之名亦於1274年首見於楊輝「乘除通變算寶」。其後,元朝宋世杰「算學啟蒙」,丁巨「算法八卷」,賈亨「算法全集」,亦有九歸、撞歸、歸除等口訣的記錄,而這些口訣均為籌算編製的運算程序,逐成「籌算口訣」。前述,明朝把「籌算口訣」搬上算盤成為「珠算口訣」; 1592年程大位(字汝思)數學巨著,「直指算法統宗」分卷列章,專論珠算口訣。從而使這些口訣更加糸統化精確化,台灣珠算界更有奉其為「珠算祖師爺」者。

時至今日,商歸之爭仍末落幕,珠算界普遍採用商除而捨歸除時空環境之變遷,與明、清時期可謂大異奇趣,在探討同時尚祈先進略竅歸除一、二是幸。
66輪義 小康 David

頭像
徐少康
召集人
文章: 4590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來自: 地球

Re: 一些有趣的典故

文章 徐少康 » 週日 7月 1日, 2012年 5:20 am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常常會聽到有人順口會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那麼,還有兩個不孝的事情是什麼呢?

原來啊...

原文出自孟子離婁上篇。
所謂不孝有三,即: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貧親老,不為祿任,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66輪義 小康 David

頭像
徐少康
召集人
文章: 4590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來自: 地球

Re: 一些有趣的典故

文章 徐少康 » 週日 7月 1日, 2012年 5:27 am

破鏡重圓

陳朝太子捨人徐德言的妻子是後主叔寶的妹妹樂昌公主,才貌極為出色。徐德言當太子捨人的時候,正趕上陳朝衰敗,時局很亂的時期,無法保證國家和個人的安全。徐德言對妻子說:“以你的才華和容貌,如果國家滅亡了,你一定會流落到有權有勢的富豪人家,恐怕我們會永遠分離。倘若我們的緣分沒斷,還能相見,應該有一個信物。”於是徐德言折斷一面銅鏡,夫妻兩人各拿一半。他又同妻子約定說:“將來你一定要在正月十五那一天將鏡片在街上出售,如果我見到了,就會在當天去找你。”

等到陳朝滅亡了,他的妻子果然流落到越公楊素的家裡,楊素對她非常寵愛。徐德言流離失所,好不容易才來到京城。他於正月十五這天到市場上尋找,果然有一個僕人模樣的老頭出售一片一半的鏡子,而且要價非常高,人們都嘲笑他。徐德言將老人帶到自己的住處,給老頭吃飯,講述了自己的經歷。拿出自己那一半鏡子和老頭賣的那半面鏡子合在一起,並在鏡子上題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陳氏看到題詩以後,哭哭啼啼地不肯吃飯,楊素了解情況以後也非常傷感,派人將徐德言找來,決定將妻子還給他,並送給他們許多錢物。聽說這件事的人沒有不贊嘆的。

楊素設酒宴為徐德言和陳氏餞行,並叫陳氏也作了一首詩:“令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然後陳氏和徐德言回到江南,一直到白頭偕老。

註:
太子捨人

官名。漢有此官,秩二百石,選良家子孫任職,輪番宿衛,似郎中。晉有十六人,職務似散騎、中書等侍郎。南北朝沿設。北齊屬典書坊,員額二十八人(見《隋書‧百官志中》。《通典》作二十人),秩從第六品。隋仍齊制,減為八人。煬帝改其名為管記捨人,再減為四人。掌文記,如管記之名。唐復其稱,屬右春坊(典書坊改名),秩正六品,仍掌行令書、表啟。宋公一人不屬右春坊。
66輪義 小康 David

頭像
徐少康
召集人
文章: 4590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來自: 地球

Re: 一些有趣的典故

文章 徐少康 » 週日 7月 1日, 2012年 5:29 am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有一年,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

魏文侯對這件事並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麼多,怎麼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

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徵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遊。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子反穿在身上,皮統子的毛向內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背著一簍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問那人道:“你為什麼要反穿著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來背東西呢?”

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捨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

那人依然執迷不悟地背著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徵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為不是一樣的嗎?

於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並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實質。”

眾大臣深受啟發。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基礎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66輪義 小康 David

頭像
徐少康
召集人
文章: 4590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來自: 地球

Re: 一些有趣的典故

文章 徐少康 » 週日 7月 1日, 2012年 5:32 am

禍起蕭牆

出處:《論語•季氏》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春秋時,魯國的大夫季康子位在費邑,他雖然名位是卿大夫,但權勢極大,甚至超出當時國君魯哀公。季康子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一個叫顓臾的小國,把它並吞過來。

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謀臣,他倆覺得很難勸諫季康子,於是向孔子求教。

孔子卻懷疑這是冉有的主意。冉有說:“這是季康子的主意,我和子路都想制止他。”孔子說:“你倆既然輔佑季康,就應該盡力勸阻他。

”冉有又說:“不過,如今顓臾的國力越來越強大。現在不攻取,以後可能會成為禍患。”孔子說:“這話不對!治理一個國家,不必去擔憂土地、人口的多少;而應該多去想想怎樣使百姓安居樂業。百姓一安寧,國家就會富強。

這時再施行仁義禮樂的政教來廣泛招致遠方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而你們倆輔佐季康子,使得遠方的百姓離心而不來歸附,人民有異心而不和,國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在自己的國家處於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還想去用武力攻伐顓臾,我恐怕季康子的麻煩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66輪義 小康 David

頭像
徐少康
召集人
文章: 4590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來自: 地球

Re: 一些有趣的典故

文章 徐少康 » 週日 7月 1日, 2012年 5:34 am

安步當車

源自《戰國策﹒齊策四》,曰:“黜願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戰國時,齊國有一個叫顏黜的人。齊宣王在召他進宮的時候。顏黜走到殿前的階梯時,見宣王正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往前走了。

宣王見了很奇怪,就說:“顏黜,過來吧!”顏黜聽到後,不僅一動未動反而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他的大臣對顏黜嚷到:“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怎麼可以讓大王過去呢?”顏黜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齊宣王很生氣的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黜馬上接著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黜神色自若地說:“當然有,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下過這樣兩道命令:‘誰敢在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 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為萬戶侯。’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就住在我這裡,我保證您有肉吃,有車乘,衣著華麗。”

顏黜卻辭謝說:“玉,原來產於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

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顏黜說完,就告辭而去。
66輪義 小康 David

頭像
徐少康
召集人
文章: 4590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來自: 地球

Re: 一些有趣的典故

文章 徐少康 » 週日 7月 1日, 2012年 5:41 am

千里姻緣一線牽

  月下老人又稱「月老」、「月老公」,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專管婚姻的媒神,是有情人曾虔心寄託自己美好姻緣的幸運之神。俗諺:「千里姻緣一線牽,無緣對門不相識」。每個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無非是討個好老婆,或是有個貼心又溫柔的另一半。不過,僅管如此,這世上還是有不少曠男怨女,在苦苦地尋找另一半,因此月下老人廟就應運而生了,有時它是間獨立的廟宇,有時則附屬在一些廟的側殿。

  杭州西湖白云庵的月下老人祠的廟聯:「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

  唐代李復言的《續幽怪錄˙定婚店》中描述,唐朝時有一位名叫韋固的公子,有天夜裡遇到一位白髮白鬚的奇異老人,依著一只布袋,坐在月光下看書。韋固好奇,就走過去問老人說:「借問您在看什麼書?」老人回答:「我在核對天下男女婚姻的姻緣簿」。韋固又問老人那袋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老人回答:「袋內都是紅繩,用來繫住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富懸殊,天涯海角,吳楚異鄉,此繩一繫,就定終身。」。此亦是「千里姻緣一線牽」的出處。

  韋固一聽,連忙請老人幫他查詢未來的妻子。老人翻書一查,告訴他說:未來的妻子是北邊一位瞎眼老太太陳氏的女兒。韋固聽後就前往查看,見到此女才三歲,鼻涕滿面,滿身髒垢藍縷,心中很不高興,推了小女孩一下,結果女孩跌倒傷了眉心。十四年後,韋固當了武將,刺吏王泰很欣賞他,就把女兒嫁給了他。這位姑娘秀麗非常,只是眉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詢問後才知道這位姑娘就是十四年前被他推跌的那個女孩,十四年來刺吏撫養她,把他當成了親閨女。韋固這才知天命不可違,而跟這位小姑姐相親相愛,後來二人所生的兒女都很有出息,子孫滿堂,幸福無比。此事傳開後,民間就把執掌男女婚配的媒神,稱之為「月下老人」。月下老人成了媒人的代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月下老人會幫有緣的男女繫紅線,在民間也漸漸出現「栓紅線」的習俗。此一習俗在唐代已有。唐代史書上記載:袞州都督郭元振年長未婚,宰相張嘉振見他有才幹又相貌堂堂,就想納他為婿,因為有五個女兒不知許配給那一位好,張宰相於是想了一個辦法,讓他的五個女兒坐在布幔子後面,每人手上各拿一根紅絲線,將線頭露在外面,讓郭元振隔著幔子去牽,牽到誰就以誰為妻,郭元振一下牽到了漂亮非凡的張家三女,倆人結下了美滿良緣。

  最初婚禮上有栓紅線的儀式,到了宋代逐漸演化成「牽紅巾」,婚禮上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這種習俗因含有「同心相結、白首偕老」的美好寓意,所以直到今天,有些地方的婚禮上還能看到。

  相傳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是月下老人的生日,所以這天很多「孤男寡女」都會前往廟裡祈求月老賜與好姻緣,許多得願的信徒也會攜帶喜餅、喜糖前往還願,感謝月老的促成。

  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是婚姻之神,而在民間的些神話故事中,除了月下老人是和人的終身大事有關之外,還有人是供奉「月神」、「月宮娘娘」、「月光菩薩」或「月姑」等等。
66輪義 小康 David

頭像
徐少康
召集人
文章: 4590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來自: 地球

Re: 一些有趣的典故

文章 徐少康 » 週日 7月 1日, 2012年 5:49 am

拋磚引玉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音ㄍㄨˇ)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遊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岩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裏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後會補全的。”於是他就在牆上題下了半首詩。

趙嘏後來真的來到了靈岩寺,在他看見牆上的那半首詩後,便提筆在後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

後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為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66輪義 小康 David

頭像
徐少康
召集人
文章: 4590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來自: 地球

Re: 一些有趣的典故

文章 徐少康 » 週日 7月 1日, 2012年 5:53 am

從善如流

“從善如流”指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就像流水向下那樣迅速、自然。

鄭國是春秋時的小國。它為了防禦楚國,和晉國簽訂了盟約。結盟的第二年,楚國即發兵進犯鄭國。晉軍有約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與楚軍相遇,楚軍不戰而退。

晉將趙同等人主張乘機攻佔楚國的蔡地。他們催請欒書元帥下令行動,但“中軍佐”知莊子不讓欒書元帥發兵,說:“楚軍已撤,鄭國轉危為安,我們就不該進攻楚國。”欒書元帥覺得有理,毅然命令大軍撤回晉國。
  
對此,《左傳》稱讚欒書的舉動是“從善如流宜哉”!
66輪義 小康 David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9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