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每兩年開一次年會,今年選在台北,我精神上有一種尋根返鄉的感覺。因為喜歡漢字,又喜歡繁體字,更喜歡台灣的出版業,去圖書館或書店,總會誠服,台灣不大,如何便能出得恁多的好文章好書?
會議全程四天,我和丈夫雖提早兩天到台北,會後也參加寶島知性文化之旅,全程完畢後又想延兩天回上海,想再看台北國際花博展。我們在上海機場改票時遇到一個上海女子,她嫁了個台灣郎,所以不得不去台灣。她對我說:「台北比上海差遠了,建設沒得比的。你為了看花被罰錢,我可捨不得。」她最終沒改票,即使有丈夫,台北沒有讓她留戀。
到台北的當天晚上就去了101大樓。雖然人們推祟這101層摩天大樓,我們卻決定將它列在茶餘飯後走馬觀花,去瞄一眼吃頓餐便行。全世界的商業大樓都是一樣的。
次日去看故宮和士林官邸。不少館因整館而關閉,略有失望。晚上在淡水著名的紅樓看夕陽西下吃美食,找那電視劇中出現多次的傍海席位。都很平淡。全世界的海鮮都一樣,只是佐料做法不同而已。
我們下榻的旅館不遠處便是中正紀念堂,第三天上午,決定去乘捷運,因為很多人說過,你一定要乘一次台北捷運。從中正紀念堂站下車,走出車廂,站內宏偉莊重得出人意外,踏上升降梯向樓上走去,需經過長長的寬敞的甬道方可走出捷運站。忽然我與丈夫都被兩旁牆上的畫吸引,一一細審後都不絕地叫好,走到底已在出站處。我說:「等一下,我要全部拍下來。」這根本是一次精采的畫展!何以會在地鐵中?還配了框,竟沒人偷嗎?
我回去一張張拍,丈夫再在站內重新檢視站內四壁,他走到我身邊,用很虔誠的口吻對我說:「我檢查過了,一張廣告都沒有。」
這時,我們已經感動到無語。習慣了目之所及皆廣告的我們,竟在台北的捷運站內如置身畫廊。人們生活在如此乾淨的環境中,地面沒有一片紙、一口痰;排隊時沒有一個人插隊擁擠;上了車立刻有人讓座,甚至在車廂裡隔了兩三個人的距離,會有人來找我去坐;有一次問了路,之後又被人細心找到,告知新的情況……。
我忽然想到那個上海女子,想到她說台北與上海沒得比的話。我問丈夫,你看要多少年,上海的文明才能趕上台北?他想了一下說,至少十年,或許要更長時間,也許三十年也未能全國普及。
十年,也許是表面上的軟體文化會改善,但是走遍全島,遇到過這些溫良恭儉讓的台灣人後,我覺得,也許不是上海,而是整個中國,與台灣是沒得比了,因為台灣在文化文明方面沒有斷層,自覺地將文明精髓溶入到個人的身心行為之中;那些盲目自大看不到目標在哪裡的人,你叫他們怎麼去比?怎麼去趕?怎麼去改?
我總愛回國,因為我愛中華文化,但文明與禮儀的文化,這麼多年來我在故鄉有時已找不到它們;因此而困惑、遺憾、失望,卻在陌生的台灣,與它撲面相遇。甚至同樣使用漢字所表達的日常話語,也能盡現台灣人民的溫良恭儉讓的精神,從而為我飄洋過海數十載後,依然摯愛的中華文化,找到了源頭,得到了慰藉。
後來方知,此次有位女會員,在台北捷運車廂上看到張貼了詩歌,這文學中高處不勝寒的、被急功好利社會摒棄的詩歌,竟普及到公共交通上!她感動得哭了。
會後我們向南走去,在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內,我被一組組的文學作品分類標題吸引了:離散與釘根、原鄉與祖靈、災難與生態、論辯與重建、性別與情欲、禁錮與脫出、反殖與認同、戰爭與傷痕、疏離與超越、批判與關懷……。它們的沉重使我動容,在以後所看到的台灣人民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他們曾經長期生活在血淚及掙扎中,強權的殖民統治,抑或專制的獨裁並沒有將他們壓垮變形,如一粒粒的種子,在土壤中依然頑強地往上竄升;那些苦難的歲月及磨鍊,反而孕育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富有自尊自強自愛之心。
在台北國際花博會上,我們這些疲倦的女人試探尋找VIP通道,問我們的導遊小姐,可有辦法不排隊?導遊說:「這兒沒有VIP,這是民主國家,人人平等。」這勾起我對上海世博會的記憶。其實VIP便是特權及階級的代號,是不平等的象徵,看慣了龐大無當的官僚及特權泛濫成災,我已麻木不仁;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不相信華人社會還有人人平等的民主、還有自覺的紀律及尊重別人的自重。第二天我又去乖乖地、心平氣和地淋著雨排隊,雖然得不到特殊禮遇,卻再無怨言。
我又有幸在離去的前一晚,在台北國家劇院看了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事後又讀了林懷民的書《高處眼亮》。當我在形同吐納的舞者與僧人或靜默或搖曳至終,看那三噸半金黃稻米傾瀉完畢後,在一片燦爛奪目的金色光芒中,由衷體會自己受了真正的心靈洗禮,甚至忽然對自己的浮躁感到慚愆;思量著陽光與土地的神聖、生命及自由的可貴、萬物存在的意義……,它使我心中只剩下一片平和的感激,及對生命和自然的敬意。
世界很大,城市再美,每當我離去時,我心中會對自己說我不會再來了;儘管台北很舊,不及上海繁華,但它很像故鄉,因為它是一塊溫馨的土地,我會再回來。
我想起台灣副總統蕭萬長在我們的會議開幕致詞中說過的話:一個強大的國家不等於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偉大的國家的人民有自尊,也尊重別人,它們的人民應該有很好的文化修養,而台灣正朝此努力,而且被世人敬重。
台灣紀行二帖之一多雨之島 ■ 顧月華 December 12, 2010
Re: 台灣紀行二帖之一多雨之島 ■ 顧月華 December 12, 2010
前年我到大陸旅遊,一路上看了很多不那麼順眼的景象。有天在動車(大陸的高鐵)上我坐得很累,就站了起來,同時告訴旁邊乘客「如果他累了,可以坐我的座位」。馬上就有一位老者來與我攀談,他說「你那裡來的?」
我的穿著其實和大陸人並沒有太大差別,難道他是從神情、舉止上辨別出來?
答案很快就揭曉:「你讓座給別人,大陸人是不會讓座的」。
我說「我坐得很累,站起來伸伸腳」
「大陸人即使自己不坐,也不會讓別人坐」
「連一個小屁孩都懂得佔位置,一個人佔三個位置還理所當然」
台灣其實也一樣經歷過這段由窮變富的心理轉變,記得小時候資源很匱乏,我們一樣的擠、搶、佔位,踏著別人的頭顱前進
我默想「在一個資源缺乏的社會,爭與搶早就化為生活的本能,在心理上,整個社會都是窮人」
「要經過多久的富裕時間才能讓這些窮人改變他們的心態?」也許是20年、也許30年
我的穿著其實和大陸人並沒有太大差別,難道他是從神情、舉止上辨別出來?
答案很快就揭曉:「你讓座給別人,大陸人是不會讓座的」。
我說「我坐得很累,站起來伸伸腳」
「大陸人即使自己不坐,也不會讓別人坐」
「連一個小屁孩都懂得佔位置,一個人佔三個位置還理所當然」
台灣其實也一樣經歷過這段由窮變富的心理轉變,記得小時候資源很匱乏,我們一樣的擠、搶、佔位,踏著別人的頭顱前進
我默想「在一個資源缺乏的社會,爭與搶早就化為生活的本能,在心理上,整個社會都是窮人」
「要經過多久的富裕時間才能讓這些窮人改變他們的心態?」也許是20年、也許30年
Re: 台灣紀行二帖之一多雨之島 ■ 顧月華 December 12, 2010
我很認同「在一個資源缺乏的社會,爭與搶早就化為生活的本能,在心理上,整個社會都是窮人」。
我想這是文明的進化過程,我在印度也是看到同樣的情形。但是我在西藏卻看到很不一樣的情境,藏人非常
規矩的排隊,看到我是觀光客,甚至有點謙卑的要讓我先行,他們眼神中的卑微,讓我很不捨! 西藏行,讓我看到
宗教對人的影響力,讓人多麼臣服於神、自然的力量!
今天剛好收到朋友送來的文章,朋友說: "真的,如果台灣沒有那些挑撥族群、扭曲是非的政治人物,就太完美了!"
這也是我的看法! 有時覺得身為一個知識份子,能做得盡然如此有限! 真是可悲!現在很少看新聞、耳根清靜一點的
規避社會的亂象! 唯一能做的是幫有需要的人,盡可能的伸出一點援手罷了!
--------------------------------------------------------------------------------
台灣擁有一切 2010-12-09 中國時報 【莊佩璋】
義大利駐台代表馬忠義任期將屆滿,他不願離開台灣,向羅馬要求再延一任。
沒想到答案竟然是「台灣很熱門,一堆人搶,不可能續任。
不過,歐盟也有駐台代表的缺,不妨去爭取看看」。
問他:「如果爭取不到歐盟駐台代表呢?」
「那只好自謀生路,在台灣找工作了。」他嚴肅地說。
今年八月,荷蘭前駐台代表胡浩德退休,決定定居台南新化;
十一月,瑞典前駐台代表畢恆利跟進,取得台灣的永久居留證,留在台北。
胡浩德與畢恆利擔任駐台代表的時間都很長,一駐就是八年。
以前歐洲人對台灣陌生,總誤以為很落後,駐台並不熱門,他們可以快快樂樂地幹到退休,在台灣終老。
但,現在馬忠義想如法炮製就未必能如願了。
這一期的比利時《2》雙月刊報導台灣。
歐洲記者眼中的台灣是:街道乾淨,交通秩序良好;治安甚佳,即使晚上也很安全;「台灣擁有一切」,
葡萄牙人稱台灣為「福爾摩沙」,意即「美麗之島」,
他們肯定想不出其他更! 好! 的名字來形容台灣。
台灣至今仍不是熱門的旅遊景點,實在令人難以理解且不公平。
駐台外交官在台灣的時間更長,更深入台灣社會,真正吸引他們留下來的,
則是台灣人的「熱情、友善、 親切」。
畢恆利說:「也許台灣人習以為常,但我不覺得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經常有人對陌生人這麼友善。」
台灣人真的對自己的優點太習以為常了。
一個多月前,我在北京機場與人錯身而過,身體稍有接觸,習慣性地輕聲說聲「對不起」。
對方回頭凶巴巴地問「你說啥?」
我說:「跟您抱歉說『對不起』。」
對方念聲「神經病」! ,! 悻悻然地走人。
從此,我才注意到台灣人真的很有禮貌;
搭過對岸的地鐵後,才發現平平凡凡的「依序排隊,先下後上,禮讓老弱婦孺」是多麼不容易的美德;
問過路後,才知道台灣人多友善。
外交官四海為家,上述歐洲的駐台代表漂泊半生,看盡世態後,選擇台灣落腳終老。
我完全理解他們為何做這樣的選擇。
其實,只要關掉電視,拋開扭曲的小框框,走到戶外,接觸真實的台灣土地、人民;
再看台灣不順眼的人也會發現:我們真的「擁有一切」。
我想這是文明的進化過程,我在印度也是看到同樣的情形。但是我在西藏卻看到很不一樣的情境,藏人非常
規矩的排隊,看到我是觀光客,甚至有點謙卑的要讓我先行,他們眼神中的卑微,讓我很不捨! 西藏行,讓我看到
宗教對人的影響力,讓人多麼臣服於神、自然的力量!
今天剛好收到朋友送來的文章,朋友說: "真的,如果台灣沒有那些挑撥族群、扭曲是非的政治人物,就太完美了!"
這也是我的看法! 有時覺得身為一個知識份子,能做得盡然如此有限! 真是可悲!現在很少看新聞、耳根清靜一點的
規避社會的亂象! 唯一能做的是幫有需要的人,盡可能的伸出一點援手罷了!
--------------------------------------------------------------------------------
台灣擁有一切 2010-12-09 中國時報 【莊佩璋】
義大利駐台代表馬忠義任期將屆滿,他不願離開台灣,向羅馬要求再延一任。
沒想到答案竟然是「台灣很熱門,一堆人搶,不可能續任。
不過,歐盟也有駐台代表的缺,不妨去爭取看看」。
問他:「如果爭取不到歐盟駐台代表呢?」
「那只好自謀生路,在台灣找工作了。」他嚴肅地說。
今年八月,荷蘭前駐台代表胡浩德退休,決定定居台南新化;
十一月,瑞典前駐台代表畢恆利跟進,取得台灣的永久居留證,留在台北。
胡浩德與畢恆利擔任駐台代表的時間都很長,一駐就是八年。
以前歐洲人對台灣陌生,總誤以為很落後,駐台並不熱門,他們可以快快樂樂地幹到退休,在台灣終老。
但,現在馬忠義想如法炮製就未必能如願了。
這一期的比利時《2》雙月刊報導台灣。
歐洲記者眼中的台灣是:街道乾淨,交通秩序良好;治安甚佳,即使晚上也很安全;「台灣擁有一切」,
葡萄牙人稱台灣為「福爾摩沙」,意即「美麗之島」,
他們肯定想不出其他更! 好! 的名字來形容台灣。
台灣至今仍不是熱門的旅遊景點,實在令人難以理解且不公平。
駐台外交官在台灣的時間更長,更深入台灣社會,真正吸引他們留下來的,
則是台灣人的「熱情、友善、 親切」。
畢恆利說:「也許台灣人習以為常,但我不覺得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經常有人對陌生人這麼友善。」
台灣人真的對自己的優點太習以為常了。
一個多月前,我在北京機場與人錯身而過,身體稍有接觸,習慣性地輕聲說聲「對不起」。
對方回頭凶巴巴地問「你說啥?」
我說:「跟您抱歉說『對不起』。」
對方念聲「神經病」! ,! 悻悻然地走人。
從此,我才注意到台灣人真的很有禮貌;
搭過對岸的地鐵後,才發現平平凡凡的「依序排隊,先下後上,禮讓老弱婦孺」是多麼不容易的美德;
問過路後,才知道台灣人多友善。
外交官四海為家,上述歐洲的駐台代表漂泊半生,看盡世態後,選擇台灣落腳終老。
我完全理解他們為何做這樣的選擇。
其實,只要關掉電視,拋開扭曲的小框框,走到戶外,接觸真實的台灣土地、人民;
再看台灣不順眼的人也會發現:我們真的「擁有一切」。
Re: 台灣紀行二帖之一多雨之島 ■ 顧月華 December 12, 2010
同樣的情景在台灣也發生過
時間是1988年,地點是台北某書局(金石堂?)
我在美國待了兩年,早已習慣說對不起,迷惘的眼神來自我們親愛的台灣同胞
時間是1988年,地點是台北某書局(金石堂?)
我在美國待了兩年,早已習慣說對不起,迷惘的眼神來自我們親愛的台灣同胞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