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座談 回顧變遷過程
發表於 : 週日 5月 08, 2011 1:00 pm
「從經典的懷舊到新銳的全新風格,這次台灣電影展可以讓紐約觀眾看到台灣的電影歷史」。金馬獎執委會執行長聞天祥7日在林肯中心Walter Reade戲院舉行的台灣電影座談會上表示。
座談會由林肯中心電影部節目部主任Richard Pena主持,邀請聞天祥、「第四張畫」導演鍾孟宏、「茱麗葉」第二段導演沈可尚及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博士生張迪愷,與觀眾分享台灣電影歷史以及對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時期的體驗。
聞天祥首先以這次台灣電影展的20部片詳細介紹了台灣電影史,他說:「從1980年以前的健康寫實風格、表達台灣生活強烈對比的『蚵女』與『家在台北』、全台迷戀的文藝片、胡金詮的『俠女』展開武俠風,到楊德昌、侯孝賢及蔡明亮的新浪潮電影,歷經了這些變遷,台灣電影才有今天如此具生命力的面貌」。
「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時,我決定要拍電影!」去年以「第四張畫」拿到金馬獎最佳導演的鍾孟宏提到,在1980年代台灣還是戒嚴時期,「當時我也都看李小龍、許冠文的電影,從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與『童年往事』看到電影與生活的連結,才讓我也興起拍電影的念頭」。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十多年來橫跨紀錄片與廣告業的沈可尚表示,畢業後發現當時台灣電影已經死了,不過也看到很多跟他一樣不願意放棄電影的年輕人,持續在獨立製片努力奮鬥,他強調,「年輕導演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用全世界共通的情感語言來說給全世界聽」。
台灣電影展至19日,相關訊息及購票請上網站http://www.filmlinc.com。
影展演出電影:啞女情深,暗戀桃花源,第四張畫,眼淚,母親三十歲,怨女,青少年哪吒,蚵女,街頭巷尾,艋舺,我這樣過了一生,珠麗葉,光陰的故事,家在台北,台北發的早班車,海角七號,西施,秋決,俠女,童年往事。
座談會由林肯中心電影部節目部主任Richard Pena主持,邀請聞天祥、「第四張畫」導演鍾孟宏、「茱麗葉」第二段導演沈可尚及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系博士生張迪愷,與觀眾分享台灣電影歷史以及對1980年代新浪潮電影時期的體驗。
聞天祥首先以這次台灣電影展的20部片詳細介紹了台灣電影史,他說:「從1980年以前的健康寫實風格、表達台灣生活強烈對比的『蚵女』與『家在台北』、全台迷戀的文藝片、胡金詮的『俠女』展開武俠風,到楊德昌、侯孝賢及蔡明亮的新浪潮電影,歷經了這些變遷,台灣電影才有今天如此具生命力的面貌」。
「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時,我決定要拍電影!」去年以「第四張畫」拿到金馬獎最佳導演的鍾孟宏提到,在1980年代台灣還是戒嚴時期,「當時我也都看李小龍、許冠文的電影,從侯孝賢的『兒子的大玩偶』與『童年往事』看到電影與生活的連結,才讓我也興起拍電影的念頭」。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十多年來橫跨紀錄片與廣告業的沈可尚表示,畢業後發現當時台灣電影已經死了,不過也看到很多跟他一樣不願意放棄電影的年輕人,持續在獨立製片努力奮鬥,他強調,「年輕導演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用全世界共通的情感語言來說給全世界聽」。
台灣電影展至19日,相關訊息及購票請上網站http://www.filmlinc.com。
影展演出電影:啞女情深,暗戀桃花源,第四張畫,眼淚,母親三十歲,怨女,青少年哪吒,蚵女,街頭巷尾,艋舺,我這樣過了一生,珠麗葉,光陰的故事,家在台北,台北發的早班車,海角七號,西施,秋決,俠女,童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