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影、電影!

請貼你自己創作的文章
頭像
杜慧芬
Site Admin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8, 2010 8:15 pm
來自: 美國波士頓

電影、電影、電影!

文章 杜慧芬 » 週日 8月 01, 2010 6:07 pm

愛看電影的我,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淚。從小就愛看電影,而且每看必哭。記得小學時看『梁山伯與祝英台』,看到祝英台在梁山伯墳前痛哭那一幕,我簡直哭到不行,么妹那時大概才上幼稚園,在戲院裡看到我淚流滿面,竟大聲的說”二姊,妳哭了!”,令我好糗!那時台灣電影院比較不考慮人們看完電影的情緒,電影一結束,幾乎立即就將全場的燈大開,頗有見光死之感。後來各式各樣的武俠片『獨臂刀王』、『保鏢』、『新獨臂刀』,王羽,狄龍,姜大衛等演的我們都看,接著流行愛國片,像『八百壯士』、『英烈千秋』等我們也不放過。等到西片在台上映時,007也是每集必看。我媽喜歡看恐怖片,常被她帶去看像『大法師』、『大法師續集』等每每嚇到晚上不敢睡覺的電影。在銘傳時,每次蹺課都是去看電影(那時都是請病假啦!)。直到今天,我愛看電影這毛病一直沒改,有時還和朋友蹺班去看電影,嘻嘻!

我們家姊妹們全是電影迷真是沒話講,我三妹現在做電影製片,今年希望他們的新片『不倒翁』可以安全上院線。我么妹自加拿大學電影歸國後,就一直在做剪輯、攝影,最近開始小試她的導演功力,辛苦極了。喜歡電影的我,看她兩為電影累成這樣,絕不進這行,我只看、只批評,絕不做。哈哈!

電影看的多了,常常能看個十分鐘就能知道這電影合不合自己的口味,或當下的心情。希望能陸續在此與同學們分享我的最愛──電影。

頭像
杜慧芬
Site Admin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8, 2010 8:15 pm
來自: 美國波士頓

Re: 電影、電影、電影!

文章 杜慧芬 » 週六 9月 18, 2010 4:48 pm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 ... 1%E5%8A%87

『影像教育,開麥拉!』看來像是不錯的活動。

「藍色大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1lL5FUwm-0/

這部拍得不錯,易智言有話要說,雖然有一點感覺到伏筆太重,但還算是不錯的,整體主題明確,兩個主要演員也演的恰到好處。同性、異性戀一直是蠻不錯的電影主題,導演從17歲少女對自己不同於常人的喜愛來看這不公平的世界,很特別。在成長的背景裡,難道我們每人都很確定我們對性別的喜好嗎?難道這不是後天環境、際遇能改變的嗎?

「九降風」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o2c493qT-g/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SzWhf8_15o/

這部感覺比較不好,尤其是找了一堆帥哥(還有混血兒們)來演,一點也沒有學生時代比較清純,甚至土氣的氣息。加上主題比較沒意思,背景穿插職棒打假球新聞,主要還是著重在十幾二十歲的脆弱的友情上,看頭不大。但我還是支持國片的,希望國片能在「海角七號」之後,慢慢登上國際舞台。

「酷馬」的預告看來有不少”高科技”,台灣可能無法在這上面發揮,預算、技術、演技等都差好萊塢太多,但導演勇氣十足,值得鼓勵。

香港進來進步的很快,大陸也投入很多資金,人才濟濟。台灣電影界的工作一直是只有夢想,沒有報酬的辛苦不歸路,即使有心之士不少,資金實在可憐,倒貼都搞不出來。希望從這條荊棘叢生的路走出來的先備能真的盡心提攜後進,如李安,周星馳等,新導演需要太多的鼓勵與支持。

頭像
杜慧芬
Site Admin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8, 2010 8:15 pm
來自: 美國波士頓

Re: 電影、電影、電影!

文章 杜慧芬 » 週三 9月 22, 2010 8:57 pm

昨晚又看了一部「聽說」,是焦雄屏製作的一部很溫馨的小成本電影。

http://kan.pps.tv/play/301412_2355087.html

十幾歲就開始看焦雄屏的影評,當時她是很權威的影評人。記得最清楚的有關她寫的影評是關於一部法國電影,台灣翻成「編織的女孩」,至今還記得這部電影的憂與悲。現在想想,與兩年前的「The Reader」有點神似。一個沒受過太多教育,平凡的女孩,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美麗的成長、茁壯,卻沒有人欣賞,即使人生像曇花一現般稍縱即逝,她照樣安於自己的人生。

「The Reader」中也有這樣一個女孩,但她生活在一個複雜多了的時代,這更增加了她生命中不可抗拒的苦。

今天聽到最好的一個故事是,當一個女孩在20歲時因未婚懷孕而被迫將小孩讓人領養,至26年後找到她的兒子,才知道兒子的養父母非常盡心的將她兒子教育成人,而終於relief了。這是個真實故事,故事中的主角現已是個阿嬤,在70年代的美國,也是很保守的,讓她的人生有這麼長的後悔與等待。人生的故事,讓我的淚永遠流不完。

有勇氣的朋友,請看看唐山大地震,和同事聊起這部電影,要她自己去品味,她迫不及待的追問電影情節,我才講了片段讓我感動涕零的劇情,同事原來興致勃勃,突然默然良久,已是泫然淚下,看來她不會有勇氣看。

http://kan.pps.tv/play/330128.html

頭像
杜慧芬
Site Admin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8, 2010 8:15 pm
來自: 美國波士頓

Re: 電影、電影、電影!

文章 杜慧芬 » 週日 11月 14, 2010 10:39 pm

東京審判

2006 年中國大陸拍的這部電影,詳細敘述了二戰後戰勝國對戰敗國日本戰俘的審判。1946年經盟國授權,駐日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頒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在東京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由中國等共11個戰勝國審判,中國由梅汝璈擔任大法官。中國的檢察官極克盡職守的展開了非常細緻的邏輯戰,是一部中國人都該看的電影。

http://kan.pps.tv/play/263158_2157418.html

http://zh.wikipedia.org/zh-hk/%E8%BF%9C ... 5%E5%BA%AD

頭像
杜慧芬
Site Admin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8, 2010 8:15 pm
來自: 美國波士頓

Re: 電影、電影、電影!

文章 杜慧芬 » 週六 11月 20, 2010 7:58 pm

陌生的孩子 Changeling

故事敘述發生在1928年加州洛杉磯的懷恩威爾雞舍兇殺案(Wineville Chicken Coop)。由J. Michael Straczynski改寫的劇本,Clint Eastwood 克林伊斯威特在2008拍成電影。描述當年一件聳人聽聞的「戀童」兇殺案,洛杉磯警政的腐敗,和一個偉大的單親媽媽不屈不撓,克服萬難的尋找失蹤的兒子的故事。因大部份劇情都是真實的,令人無法想像在二十世紀還存的不平等(當然直至今日,還有很多我們無法接受的不平等)。但在當時,女性還被如此歧視,讓我驚訝。

故事的主題是一個單親媽媽對她失蹤的九歲兒子一直充滿希望,鍥而不捨的要尋找他回來的精神。Angelina Jolie演得很出色,兒子失蹤五個月之後,當警察為了交差了事給她一個冒名的孩子時,她滿懷著希望在火車站急切的等候,在看到這個孩子後,一下整個人冷了下來,這不是她的兒子,而警察為了臉面死不承認他們犯了錯誤,寧願花大把時間周旋於媒體、政治作秀,不顧她的兒子此時此刻可能正需要人解救,身為一個母親,她勇敢的與整個洛杉磯作戰。經過一連串與警方溝通,希望警方加緊速度去找她尚未被尋回的兒子,她被警方以精神錯亂關進了經神病院。

敘述犯罪的Gordon Stewart Northcott這一段在電影中算附屬故事,卻是一個恐怖的人間悲劇。犯人從頭至電影結束都顯而易見的是個不活在當世的人。查了一查Wiki,並沒有詳述他的成長背景,連他的出身背景都很模糊,親生媽媽好似是性暴虐的受害人(被父親強姦),他又從小有被性虐待的可能,這種故事世界到處皆有,雖不足為奇,卻是罪惡淵藪,悲劇的起源。Clint Eastwood安排他一直不說單親媽媽的兒子到底下落如何,在絞死前卻發電報要求和單親媽媽見面,想說她兒子的事,待單親媽媽來到監獄,他卻又後悔一事。原因是他後來自覺他已向上帝懺悔,已回復他的清靜之身,而不願再說謊(可見他自己都無法啟齒他做過的事),讓人猜想到底怎樣的人間慘劇曾發生在這孩子身上,而這媽媽又該何以不恨,單親媽媽最終還是詛咒他下地獄。

唉!好在這世間大部分的人都是好人,否則活著真的太苦。

頭像
杜慧芬
Site Admin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8, 2010 8:15 pm
來自: 美國波士頓

Re: 電影、電影、電影!

文章 杜慧芬 » 週一 4月 25, 2011 10:44 pm

前一陣因兒子上的東方歷史課,正講到日本文化,老師介紹他們看「羅生門」這部電影,他說是部很有意思的電影,從YouTube上放了一小段給我看。家中訂有NetFlix,我發現有許多外國電影,找到多部黑澤明的電影,就從「羅生門」開始看起。

黑澤明的晚期電影,1985年我看過「亂」,當時這電影的呼聲很高,並得了很多獎,當年我並不覺得好。只覺得日本人為何不自己創作,而要抄襲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看了「羅生門」,我被黑澤明這部電影裡簡單的人物,卻複雜的人性心理分析吸引了。三個人(兩男一女)之間會發生的各種匪夷所思的故事情節,在這電影裡被三個在破廟裡躲雨的人,以各種排列組合,一直不斷重演。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因其中一人的死亡而被猜疑,直至結尾,這三人中除了和尚,另兩人也各懷鬼胎,一度讓和尚對人類大失所望,最後樵夫的大愛,讓和尚終於還能對人性抱持一線希望。看完之後,對黑澤明已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接著就把NetFlix上所有黑澤明的電影一部部,仔仔細細的看了。「生之欲」、「七武士」、「隱砦三惡」、「大鏢客」、「樁三十郎」、「天國與地獄」、「影舞者」、「靜靜的決鬥」,每部故事都好,好到捨不得一下就看完,希望故事永遠別結束。演員中他一再啟用三船敏郎,志村喬,兩位性格演員演技也的確出眾。自小我一直就對日本有點不願接觸的情結,聽了、看了許多八年抗戰時日本人的惡行,能不聽、看、接觸,就盡量不聽、看、接觸。這次的接觸,真有點相見恨晚之感。黑澤明的電影剖析人性、人生,那麼一針見血,深深令人感動。「生之慾」最後志村喬在鞦韆上唱的那首「人生苦短」的音樂一直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這首歌的英譯如下:
life is brief.
fall in love, maidens
before the crimson bloom
fades from your lips
before the tides of passion
cool within you,
for those of you
who know no tomorrow

life is brief
fall in love, maidens
before his hands
take up his boat
before the flush of his cheeks fades
for those of you
who will never return here

life is brief
fall in love, maidens
before the boat drifts away
on the waves
before the hand resting on your shoulder
becomes frail
for those who will never
be seen here again

life is brief
fall in love, maidens
before the raven tresses begin to fade
before the flame in your hearts
flicker and die
for those to whom today
will never return

1990年他又自己寫了原著,拍了「夢」這部幾個短篇的夢境故事,他對核電的先見之明,在3/11日本仙台9.0級地震引起海嘯,導致六座核電廠岌岌可危,數度爆炸,電廠還得將放射性液體成噸成噸的傾倒海裡,一夢成真。富士山火山爆發,人們恐慌卻無處可逃,在他的夢境裡,我被驚醒。能成為世界級的導演,除了技巧、劇本、演員,最主要的還是導演本身的視野,黑澤明至少比他處的時代先進了二十年。而他之所以能對人性有這麼深入的見解,可能和他父親是職業殺手,他自小就對暗殺及文學有興趣有關。

頭像
杜慧芬
Site Admin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8, 2010 8:15 pm
來自: 美國波士頓

Re: 電影、電影、電影!

文章 杜慧芬 » 週日 5月 08, 2011 11:37 pm


頭像
杜慧芬
Site Admin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8, 2010 8:15 pm
來自: 美國波士頓

Re: 電影、電影、電影!

文章 杜慧芬 » 週六 5月 14, 2011 7:39 am

前一陣與同事聊天,這位同事是個說故事天才,一件事從他嘴裡出來就能生出花朵,改天專欄寫下他說的故事。那天咱們散步(他們叫「拉練」),這又牽出另一個故事,下回再講啦!當時聊到他的一次旅遊,說起他到新罕布夏(New Hampshire)州去尋找張愛玲當初來美參加藝術營的地點─Peterborough。同事的動機發源於「她從海上來」連續劇。劇中以倒敘的方式來禪述張愛玲的一生。劇情起始於一個女孩提著皮箱,到一個冰天雪地的異國國度去寫作,在此與一個窮困潦倒的美國老先生相知、相愛,結為夫妻。

如果你看到維基內的文化部分,第一句就是A rural area of Peterborough has been the location, since its creation in 1907, of the MacDowell art colony. 這地方就是同事尋找到的張愛玲曾經渡過半年時光的地方。

一向就是張迷,從小就喜歡紅樓夢,對張愛玲的故事當然很清楚,但聽同事這麼一說,我好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同事慷慨借我看他收藏的「她從海上來」,外加一本他自MacDowell拿回來的簡介。這個完全非營業的組織在1907年由一對老夫妻自費開始,歷年來收留了許多為藝術奮鬥的各方豪傑,主旨在希望這些藝術人能完全不擔憂生活,將所有精神集中在創作上。近100多年來,我想此地真的造就了不少藝術界的人才。

最近快馬加鞭的看「她從海上來」,看到張愛玲與胡蘭成這一段,兩人的對話就像一篇美好的詩集。我相信胡蘭成能讓張愛玲如此傾心,就足以說明他的文才絕對一流,可惜了一生在亂世,二還有點如徐志摩似的中國遺下的沙文思想。讀者有興趣可看看繞過張愛玲,看清胡蘭成

維基百科寫到”。。。晚年曾到過台灣陽明山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開課教書,其文學才能影響了部份臺灣文人,尤其是朱西寧、朱天文、朱天心父女,受其影響頗深。在朱家隔鄰講學時,作家鄭愁予、蔣勛、張曉風、管管、袁瓊瓊、曹又方、苦苓、渡也、向陽、楊澤、蔣曉雲、履疆等都聽過他講課。1979年他的書《禪是一枝花》在台灣由三三出版社出版,書中「郭渙」指朱西甯,「堂妹」指朱天文,將朱天文比喻張愛玲,作者在序言:「小孩兒有時候說謊話,是為了想說更真的話。」。在台灣文學界對他的評價也是兩極化,有人相當欣賞他的散文風格,有人則對他有相當嚴厲的評論。

1976年,胡被台灣驅逐,又客居日本。1981年7月25日因心臟衰竭,死於日本東京。。。。”

三毛曾將張愛玲的故事改編成電影滾滾紅塵,有如曇花一現,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愛情,張愛玲的筆真的就此萎謝了。(附:張愛玲的十大愛情名言

頭像
杜慧芬
Site Admin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8, 2010 8:15 pm
來自: 美國波士頓

Re: 電影、電影、電影!

文章 杜慧芬 » 週三 5月 18, 2011 10:26 pm

「她從海上來」愈看愈氣了,胡蘭成原來和徐志摩一般的貨色,用情不專,還超能哄女人,讓人做噁!他比徐志摩更魔高一丈,凡跟他的女人都是死心塌地的愛他,這樣的能多面逢源,真是厲害人物。他每到一地,就愛上一人,不論他自己的論調如何,我覺得都是藉口,都是沒安全感、自信的藉口。還自以為天真的覺得愛他的人都該「愛屋及烏」,太可笑了。為何張愛玲就能「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執著於情感。好在張愛玲後來在美與一個比她大了近三十歲的美國老先生結褵,否則這樣的執著真的不值。

自古多情總是苦,而濫情則是讓別人苦。胡蘭成非多情種,而是濫情,由此可見。老公說的好,他認為胡蘭成是爛人一個,是的,此風不可長也。殊不見前任加州州長也是一般貨色,唉!這年頭哪裡有若「千江有水千江月」蕭麗紅筆下的大信這般坦蕩蕩的男子?那才能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值得!

可惜就像"As Good As it Get"電影裡說的───"It doesn't exist!"

頭像
杜慧芬
Site Admin
文章: 448
註冊時間: 週五 5月 28, 2010 8:15 pm
來自: 美國波士頓

Re: 電影、電影、電影!

文章 杜慧芬 » 週四 5月 19, 2011 10:43 pm

看到張愛玲在和胡蘭成分手之際,還將她辛辛苦苦爬格子賺來的錢全給了他,真想不通。

還在替她不值,張愛玲就說了:愛就是不管值不值得。唉!女人啊!你的名字就是「笨」!

直到死,張愛玲都在為錢忙,而她又把這用鮮血賺來的錢輕易的給了愛的人,愛的人再用這些錢接濟他愛的別人,這世間事有沒有道理可講?張愛玲死的孤獨,就如她在世時孤傲一般。但人原可不必活的這麼辛苦的,也許「高處不勝寒」吧!張愛玲的一生有點悲慘、晦澀,與她的家庭有很大的關係,父母不和,對兒女都不夠盡責,這一對兒女成長的夠可憐。好在有一個姑姑陪著,當她離開上海和姑姑話別時,謝謝姑姑這麼多年陪著她,而她的姑姑說不,是你陪著我時,我的鼻酸了,茫茫人海之中,歷經各種災難,戰爭,她倆的相依為命,令人動容。

張愛玲在世的真愛,應是她的姑姑。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