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於5月28日公告「塑化劑污染食品之處理原則」,凡屬「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果醬、果漿或果凍」、「膠囊錠狀粉狀之型態」等5大類食品,含有確認塑化劑污染起雲劑及其相關產品者,必須立刻下架回收。如使用起雲劑者,應於5月31日零時前提出「衛生署公布確認起雲劑未受塑化劑污染之供應商及其下游廠商(須檢附來源證明文件)」或「經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公布可檢測食品塑化劑之實驗室之檢驗證明」任一文件為安全證明。
5月31日凌晨,嘉義市政府衛生局孫淑蓉局長及蔡江泉消保官將率隊至市轄超商、賣場、夜市進行稽查,以確認架上無污染塑化劑食品,並請業者針對架上販售之5大類食品提出安全證明,並抽驗有疑義之產品。如食品販售處仍有應由製造商回收,而仍未下架之產品,其製造商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33條規定處分;如食品販售處對5類類食品未能提出安全證明,將要求立即下架不得販賣;第二次複查仍未下架,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33或35條處分。
嘉義市衛生局呼籲各販賣者業如販賣上述五大類產品應於30日前向上游廠商索取安全證明,未取得證明之商品請自31日起先暫時下架,直到取得證明文件方再上架,相關證明文件建議販賣業者可張貼於明顯處供民眾選購之參考。另為消除民眾疑慮,免費受理市民食品是否含塑化劑檢驗服務部分30日至下午五點共接受民眾申請案件共計83件。民眾若對塑化劑食品有相關疑慮,歡迎向嘉義市政府衛生局洽詢電話05-2338066。
嘉義縣衛生局5月31日凌晨零時將發動衛生局、所近100組200多名人力,分赴各超商(市)、賣場、傳統市場及食品販賣業展開地毯式查察行動,一旦發現上述5大類食品使用起雲劑,且未提具安全證明文件者,一律下架。
「起雲劑」事件已嚴重影響民眾消費信心,並重重打擊食品業界商譽。衛生局30日緊急召集局、所成員召開「終止黑心起雲劑的D-DAY行動」勤前說明會,31日將兵分多路出擊。
事件發生迄今,縣衛生局已全面清查轄內5大類食品製造業共25家,其中1家國營產製的薑黃蠔蜆錠產品含有汙染起雲劑,已下架回收,衛生局並封存720公斤及「薑黃蠔蜆錠」產品(100粒裝40盒、120粒裝10盒、10粒裝贈品包648包、10粒裝一般包20167包)。另2家有使用合法起雲劑外,其餘未發現有使用「起雲劑」情形。
稽查各販賣業遭起雲劑汙染塑化劑的產品下架回收情況至今有17216件、封存21.85公斤待銷毀。縣衛生局自5月29日起至6月10日止提供免費代驗塑化劑服務,截至30日下午3點共受理23件,將於收件後10天內主動以電話通知民眾檢驗結果,並公告於衛生局網站。
塑化劑事件/嘉義縣市政府衛生局31日凌晨進行5大類食品稽查
防塑化劑 美、加、大陸、港澳、菲律賓嚴防台灣食品
鑑於台灣塑化劑事件影響,美國、加拿大、大陸、香港、澳門和菲律賓都採取了相關行動,對台灣製造的食品和飲料,加強查核;菲律賓更下令回收大約300種台灣產品。
菲律賓衛生部屬下的糧食暨藥品管制局(BFAD)在今天(1日)下令,回收大約300種台灣製造的食品和飲料產品。
糧食暨藥品管制局發布通知,警告消費者不要食用的台灣產品,包括:飲料、濃縮水果汁、甜點、糖漿以及優酪乳;同時經銷商也被告知,不要販售或進口這些產品。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5月31日表示,鑑於台灣塑化劑事件,目前已經對相關的台灣製食品進行篩檢;一旦發現塑化劑含量異常,除了貨品不得進口,同類貨品未來也將遭海關留滯。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也警告進口商和零售商,注意遭到塑化劑污染的台灣飲料和食品。食檢局已經檢查專門進口台灣食品和飲料的國華台灣食品公司,並且將有問題的產品下架。
中國大陸國家質檢總局也指出,將加強對台灣進口有關食品檢驗,並要求相關機構展開相關檢測。
在北京,北京市工商局在5月30日表示,全北京食品商家一旦發現台灣問題飲料,一律暫停銷售,目前京客隆、沃爾瑪、家樂福、華聯等大型連鎖超市,還沒有通報銷售含毒飲料。
在上海,工商部門除要求超市、賣場自查外,沃爾瑪已經連夜將有問題飲料緊急下架。南京工商局負責人表示,這2天正對全市流通的台灣飲料展開大檢查,但迄今還沒有發現異常情況。
其他,在大連和海南三亞多家超市和商場,也沒有查出問題飲料。
在香港,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今天表示,香港政府會對台灣進口食品及藥物是否受塑化劑汙染加強檢驗,並會每天公布化驗結果,如果發現受到汙染,會依法禁止銷售及進口。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30日驗出來自台灣的「動力運動飲料」及「動力運動飲料檸檬口味」,含塑化劑超標1至17倍,港府從5月31日中午起禁止這2款飲料進口,直至供應商出示衛生證明為止。
在澳門,澳門政府檢驗發現,從台灣進口的抗胃酸藥品「保胃懸乳液」含有DIBP(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塑化劑,毒性和DEHP相似,已經下令回收有關產品。
澳門衛生局局長李展潤表示,目前大約有1,600種台灣藥品在澳門出售,衛生局將對相關藥品進行嚴格抽查。
菲律賓衛生部屬下的糧食暨藥品管制局(BFAD)在今天(1日)下令,回收大約300種台灣製造的食品和飲料產品。
糧食暨藥品管制局發布通知,警告消費者不要食用的台灣產品,包括:飲料、濃縮水果汁、甜點、糖漿以及優酪乳;同時經銷商也被告知,不要販售或進口這些產品。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5月31日表示,鑑於台灣塑化劑事件,目前已經對相關的台灣製食品進行篩檢;一旦發現塑化劑含量異常,除了貨品不得進口,同類貨品未來也將遭海關留滯。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也警告進口商和零售商,注意遭到塑化劑污染的台灣飲料和食品。食檢局已經檢查專門進口台灣食品和飲料的國華台灣食品公司,並且將有問題的產品下架。
中國大陸國家質檢總局也指出,將加強對台灣進口有關食品檢驗,並要求相關機構展開相關檢測。
在北京,北京市工商局在5月30日表示,全北京食品商家一旦發現台灣問題飲料,一律暫停銷售,目前京客隆、沃爾瑪、家樂福、華聯等大型連鎖超市,還沒有通報銷售含毒飲料。
在上海,工商部門除要求超市、賣場自查外,沃爾瑪已經連夜將有問題飲料緊急下架。南京工商局負責人表示,這2天正對全市流通的台灣飲料展開大檢查,但迄今還沒有發現異常情況。
其他,在大連和海南三亞多家超市和商場,也沒有查出問題飲料。
在香港,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今天表示,香港政府會對台灣進口食品及藥物是否受塑化劑汙染加強檢驗,並會每天公布化驗結果,如果發現受到汙染,會依法禁止銷售及進口。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30日驗出來自台灣的「動力運動飲料」及「動力運動飲料檸檬口味」,含塑化劑超標1至17倍,港府從5月31日中午起禁止這2款飲料進口,直至供應商出示衛生證明為止。
在澳門,澳門政府檢驗發現,從台灣進口的抗胃酸藥品「保胃懸乳液」含有DIBP(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塑化劑,毒性和DEHP相似,已經下令回收有關產品。
澳門衛生局局長李展潤表示,目前大約有1,600種台灣藥品在澳門出售,衛生局將對相關藥品進行嚴格抽查。
首宗塑毒國賠案 環署否決
1名李姓民眾在宜蘭買了1瓶統一寶健飲料,後憑購買發票向行政院、環保署、衛生署、公平會和地方政府申請國賠1元,環署今早針對此案召開國賠審查會議,結論不予賠償。
環保署今天上午審查首宗因塑化劑事件申請國賠案件,1名李姓民眾於5月11日在宜蘭的便利商店花新台幣25元購買1瓶統一寶健運動飲料。之後5月中發生塑化劑摻入食品風波,李姓民眾便在6月初向行政院、環保署、衛生署、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經濟部工業局,及購買地和統一公司所在地(宜蘭縣政府、桃園縣政府和台南縣政府),上述機關各申請國賠求償1元。
李姓民眾訴求理由是,塑化劑是環保署公告的第4類毒性化學物質,有害人體健康,而環署對毒性化學物質的運作,應負起監督、管理和查核責任,因此向環保署申請國賠新台幣1元。
環保署回應,食品是屬衛生署食品藥物衛生管理法的責任,而本次食品添加物起雲劑含DEHP的食品污染事件,是黑心廠商惡意將不得添加物加入食品中的犯罪行為,基於上述原因,環保署判定不予賠償。
環保署今天上午審查首宗因塑化劑事件申請國賠案件,1名李姓民眾於5月11日在宜蘭的便利商店花新台幣25元購買1瓶統一寶健運動飲料。之後5月中發生塑化劑摻入食品風波,李姓民眾便在6月初向行政院、環保署、衛生署、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經濟部工業局,及購買地和統一公司所在地(宜蘭縣政府、桃園縣政府和台南縣政府),上述機關各申請國賠求償1元。
李姓民眾訴求理由是,塑化劑是環保署公告的第4類毒性化學物質,有害人體健康,而環署對毒性化學物質的運作,應負起監督、管理和查核責任,因此向環保署申請國賠新台幣1元。
環保署回應,食品是屬衛生署食品藥物衛生管理法的責任,而本次食品添加物起雲劑含DEHP的食品污染事件,是黑心廠商惡意將不得添加物加入食品中的犯罪行為,基於上述原因,環保署判定不予賠償。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