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父親的故事(1) -- 韶華易逝

發表於 : 週二 4月 09, 2013 9:14 pm
杜慧芬
【大杜家村】

李白有詩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小時候住在鄉下,村子裡並不種花,但卻種得遍地的樹。從初春至冬依序開花,有槐花、棗花,膠萊河畔還有桃花、杏花。每年春天,桃花盛放,紅紅火火,光豔燦爛,春意盎然,一派美妙的春江景致,真的是「別有天地非人間」。一年四季繁花開得烘烘鬧鬧,但鄉下生活究竟還是簡靜,一如我的童年時光。

讀書的時候,在課文裏讀過一首蘇軾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鄉下村裡的棗樹,高高的樹幹直指雲霄。到開花的時候,那迷人的花香,很遠就能聞到。到快結棗子的時候,花落了,無數黃綠色芳香襲人的花瓣,經簌簌微風一吹,紛紛揚揚落下來,撒在人們的髮上、肩上,那情景,就像蘇軾詞裏所描寫的一樣。

棗花的芳香,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而使我更難以忘懷的是,老人們敘說棗樹之不同於其他的樹,別看它的花骨朵小,它的每一朵花都要結果的,從不開謊花。若干年後,我被迫離開家鄉,浪跡天涯,歷經滄桑,再沒機會看到家鄉的棗花,許多事轉瞬間成過眼雲煙,唯獨家鄉青青的棗樹,那每一朵小花都會結果的棗樹,卻始終在我的心中枝繁葉茂,開花,結果,飄香。前幾年看到中國大陸的連續劇,拍的是東北鄉下的故事,裡面的女主角名為棗花,勾起我許多兒時的回憶。

小時住的杜家村稱做“大杜家村”,或“北杜家村”。大杜家村往南三里還有一個小杜家,小杜家因不願居「小」,所以自稱南杜家。杜家村人皆姓杜。上代太公是明朝人,原居山西洪桐大槐樹的老鴰窩,明洪武二年,正值災荒,或有云大規模計畫移民,杜守高四兄弟從山西來此,見此地水清土肥,就在此地安家了,期間經歷清朝太平天國之亂,可惜祖譜已失,至我這一代早已記不清是多少代。

聽老人們說過一首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桐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據說明洪武年間,在大槐樹下進行了18次大規模的移民,將山西居民移至京、冀、豫、魯、皖、蘇等500多個縣市。六百多年來,移民子孫繁衍遍佈全國各地,輾轉遷徙海內外者又不知凡幾。

杜姓淵源甚早,西周時期「杜伯國」開始即有記載。杜姓上代有杜預是軍事家,唐朝有名相杜如晦,還有兩位非常知名的詩人,杜甫和杜牧。杜子美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佳句,常讓我感動莫名。杜十三的詩我卻只記得這首家喻戶曉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杜家村位在山東省高密縣(現已改為高密市)西北,距離高密城大約五十里(約廿五公里),往東北四十里(約廿公里),可通平度城,往西北四十里,可達昌邑城,是一個高、昌、平接壤之地。高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秦時置縣,距今已2200多年。被譽為高密“三賢”的春秋名相晏嬰、漢代經學大師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和當代著名作家莫言都出生在這裡。居住在這裡的人家分為三個部份:中部人口最旺,約百戶,東圍子約有四十戶,西堐約三十戶。中部外有高大的圍牆,為了抵禦長年的土匪侵擾。圍牆三面開了三處邊門方便人家進出,東圍子和西堐在中部的兩邊,我家在中部西北門進去不遠處的一個胡同內。除了村子外圍砌了高大的圍牆外,每戶人家院落外也有高高的圍牆,都是為了怕土匪搶劫綁票。小時候這樣的事屢有聽聞,沒想到我上四維中學時,自己也碰到一次,畢生難忘。其實土匪也常常是當地的國民黨駐軍或游擊隊,長年的戰亂,從北伐到對日抗戰,生活苦不堪言,他們就出來搶奪自己人的財物。在那樣紛亂的年代,有太多荒誕的事,原本駐軍是來保護我們的,卻反過來搶奪我們,因為沒飯吃,生活太苦,逼得軍人也成了土匪。到了後來國共內戰,自己人打自己人,老百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毫無尊嚴,層出不窮的荒謬、痛苦與悖論,痛苦和痛苦糾纏,悖論和悖論牴觸。

在這之前的我的童年生活卻是恬淡而快活的。村子北面緊鄰著膠萊河,隔著膠萊河中間一座石橋,就是平度縣的周家。我十幾歲時常到河邊玩耍,覺得膠萊河極其寬深,至少總有一公尺深。平常時候得通過橋或者划小船才能過河。冬天結冰時,下了學我老到那兒滑冰,這時就可以直接走過河到平度周家。春天雪溶,春暖花開時,河水清澈見底,我常在清明時節,到河邊遊玩,每見流水湯湯,兩岸垂柳絲絲,魚兒在水裡悠游,小鳥枝頭啁啾,天際白雲連山,杏花、桃花、梨花滿地盛放,完全一副「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村子裡人家生活十分簡單,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政治,只知道冬天過了,春天來了,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平時見了面,談談誰家養了幾頭牛,誰家買了幾頭騾子,誰家又生了孩子啦,再沒有其他的煩惱。老人講的故事也都不外乎《三國演義》,《水滸傳》,從來沒有講政治鬥爭的。但凡家中來客,或我們至娘舅表親家中作客,雖都是耕田樵採之輩,做客時卻是慷慨有禮,賓主盡歡。當時心中就像有樣東西滿在胸口,卻說不出來。後來讀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才隱隱然感到這不就是桃花源裡中國民間,尋常百姓人家的幸福嗎?前幾年我回家鄉探親,闊別了五十多年,再見到時面目全非,膠萊河已經乾涸,石橋早已坍塌,兒時的桃花源只能往夢中去尋找了。

大杜家村出來往南三里有小杜家,小杜家都是從大杜家搬過去的。大杜家有些人,因生活不易,或想圖清淨,就搬離原住處,在離家不遠處落腳,搬到小杜家那裡,蓋房子住了下來。一開始也就十戶八戶的,他們在那裡發展了究竟多少年,我也不甚清楚,只知道後來我出來的時候,大概有五六十戶的光景。小杜家跟大杜家本為一家,每逢過年時,小杜家人都會回到大杜家來祭祖,可為證明。

小杜家跟大杜家雖然很近,村裡我也只認識一人,而且是後來結識的。民國三十八年,我從青島出來的時候,小杜家有位叫杜耀庭的,是跟我一起走的。當時局勢吃緊,國民黨已經節節敗退,準備要從青島撤退,撤退以前,四處透著兵荒馬亂的氣氛,我跟杜耀庭和稽季先講好軍隊要撤退時通知我,我就跟他們一起走。他倆因很早就當了兵,在軍部服務,消息比我靈通。一天,他們來通報我,說軍隊下午就要撤了。我回到逃難時在青島的臨時住處辭別家人,就一路到了台灣。一直到出來以後,孟憲廷當連長的時候,我們都在一個部隊裡。當時我們都才二十多歲,而杜耀庭已經四十幾歲了。

杜耀庭早年在家鄉風評並不好,他比我年長很多,小時候我們也只是時有耳聞,並不關心。及至後來患難與共,一起出生入死地離開了家鄉,來到台灣,才比較了解他的為人,擺脫掉他早年在我心中的負面形象。在家鄉時,杜耀庭家境富裕,家裡約有四十畝地。農村家庭皆以田地大小作為家境的計算基礎,四十畝地在當時可算得上大戶了。杜耀庭不喜歡工作,整日吃喝玩樂,祖輩上留下的土地雖不少,卻都被他賣光了。鄉下地方皆勞動勤苦之人,見不得這樣公子哥兒的作派,私下裡都罵他敗家子。也許是同鄉的關係,也許因為我的年紀雖比他小,處事卻比他穩重的關係,他一直對我很好,並且尊重我這位小老弟。走筆至此,我不禁又懷念起這位老同鄉,這位放蕩不羈的大哥。


大杜家村出來往西十里有小楚家,小楚家的住戶大部分姓牟,只有一小部份人姓楚,因為不遠的前面還有個大楚家,楚姓人氏從大楚家遷移過來,形成現在的小楚家,情況與大、小杜家差不多。小楚家與我家倒是親戚,大姊杜存茵就是嫁到小楚家。姊夫牟清正,是個家道還算殷實的地主之子,大姊嫁過去時年方十七,當時我才四、五歲,剛記事,只記得迎娶時很熱鬧,一路上鑼鼓喧天,八人大花轎來抬。鄉下地方幾時見過這樣陣仗?我們幾個小孩都興奮異常,大家都跑出去看花轎,當時一個玩伴對我說,「那花轎是上你家去的!」我一下愣住了,怎麼會往我家去呢?後來才知道是來接姊姊的,姊對我很疼愛,她被接走時我傷心了好一陣子。

Re: 父親的故事 -- 韶華易逝

發表於 : 週二 4月 09, 2013 9:25 pm
杜慧芬
【我的家族】

我的家族,據我奶奶說,她的公公,我的老爺爺(曾祖父),有兄弟兩個,哥哥叫杜宗禮,弟弟叫杜宗孔。我的老爺爺是杜宗禮,我記事時他已不在了。曾祖父有兩個兒子,哥哥叫杜作磊,弟弟叫杜作訓。我的爺爺是杜作訓,杜作磊是後來和我一起來台灣的存心的爺爺。曾祖父過世之後,家裡就由杜宗孔來主持。他持家很嚴,也很有方法,那時我們的家庭有四十多口,家裡養了四頭騾子,五、六條大牛,一大群的豬。在當時的農村,家裡有幾隻螺子,幾隻牛、豬,就是好的家庭,大家庭了。曾祖父是憑什麼治家的呢?他治家完全是用朱子家訓。就是“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這一套格言。作者朱柏盧以家庭道德為主,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内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像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

奶奶說,清朝還送了他一頂官帽。他又沒當官,怎麼能有一頂那時只有翰林、進士、舉人才能戴的官帽呢?原來因為他做了很多善事,像修橋補路啦,熱心地方公益,上級才特別的給他這一頂帽子。這證明了我們的祖先做了很多善事,對地方有很多貢獻。這頂帽子可是不得了的,當時是敲鑼打鼓接回來的,回來以後大大宴請全村百姓。他死了以後,沒幾年就分家了。
杜宗孔也有兩個兒子,杜德昇、杜德興。原來的大家庭,約有一百畝地,分成四份之後,就都窮了。爺爺過世的早,他二十六歲就病死了,奶奶二十七、八歲就開始守寡,分家後,奶奶和我的父母親分了一家。父親是家中的獨子,家中還有三個姊妹。大姑後來嫁給小劉家莊人,二姑是蓓榮的外婆,她母親是我的表姊。

這份家只好由我父親頂著。他原來是個讀書人,一下子自己要當家了,上有母親下有我們兄弟姊妹六個,而我們都還小,大哥十五、六歲,然後姊姊、二哥、三哥、四哥和我,擔子異常沈重。分家後一兩年,大哥大概十七、八歲時,傳染上霍亂,結果父親和大哥相繼過世。父親當年大概五十多歲,那年我三歲。二哥才不過十三歲,就得扛起全家生活的擔子。分家後家裡大概有十幾畝地,家中只有女人和小孩,沒人可耕種,請人來耕,付了請人的工資、扣掉肥料、種籽等成本後,全家只能餬口飯吃,生活的悽慘可見一斑。
對於父親,我沒有什麼印象,據母親的講法是他的個性很溫和。因父親小時上過學,後來還教過書,當時在我們村裡,他講話是頗有影響力的。那時村莊裡有好幾個老師,都和我父親同過學,而且關係很深。所以後來我上學時,不論去哪一個學屋,那些老師對我都非常好。
父親的長相,因當時沒有照片,我完全不記得。聽母親說他平時喜歡喝點小酒,而且還賣過酒。母親說父親因為喜歡喝酒,所以一買就是一大簍一大簍的。後來有人來跟他買,他也就賣給人,因此算是做過賣酒的生意。農閒不需下田時,父親除了喝點小酒,看看書之外,還抽抽水煙袋。水煙袋大多是銅制的,下面裝上酒或水,上面放煙草,點起來後,透過酒的香氣吸煙,味道特別的香,記得家裡有這麼個水煙袋。

Re: 父親的故事 -- 韶華易逝

發表於 : 週二 4月 09, 2013 9:28 pm
杜慧芬
【大難不死】

我小時沒有甚麼玩的,只曉得四處遊蕩。平時常常約了玩伴到村子後方的膠萊河遊玩,愛之不盡,遊之不膩。約莫五、六歲時,一日,我與童年玩伴叫務本的,相約到膠萊河畔遊玩,我站在河邊看遠方漂來一段長長的柳樹枝,煞是好看。心裡頭想著,「撈上它來瞧瞧。」我邊說著邊伸手往河裡探,不想腳底一滑,就這麼掉進河水裡,膠萊河又寬又深,河水又冰冷,我一下子就不記事了。務本與我同齡,緊張得說不出話來,幸虧他還算機靈,立刻拼了命衝到我家裡,告訴我家裡人我掉進河裡的事。膠萊河離家裡還有一大段距離,全家人急得不得了,二哥趕忙到河邊來救我。他趕到時我已經沉到河裡去了,救上岸時據說我的肚子鼓脹得老大,全家人七嘴八舌說要趕緊把肚裡的水倒出來,可是當時沒有急救常識,就七手八腳把我整個人倒過來,頭下腳上,沒想到一倒過來,鼻子嘴巴都向外出水,一會兒水出完了,就把我平躺在地上。不一會兒我睜開眼睛,只見一群人圍著我又哭又笑的,家裡的、村裡的,直嚷著「有氣兒了」「有氣兒了」,我一下子矇了,搞不清楚怎麼回事,卻見母親哭得擤鼻子抹眼淚的,哽咽地直問我「你昝樣啊?」「我就記得撈樹枝,以後甚麼也不知道了。」

岳飛未滿月即遇黃河決提,母親姚氏抱其坐水甕中,被洪水衝至彼岸,幸免於難,地方人士甚為驚異,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溺水一事後經鄰居友人不斷傳頌,村裡人都說我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都是長大後聽我母親講述的,後來每逢我碰到危難的事情,母親亦常鼓勵我說「你已經死過一次了,不會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