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喪邦:「日據」與「日治」之正辨
【聯合報╱社論】 2013.07.18 10:37 am
三家出版社編寫了三個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教育部的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以書中稱「日據」而不稱「日治」等理由,命其「重編」,不准出版。
這已是一個爭吵多年的題目,前已有版本迫於審定委員會的權威,為了賣書而屈從;但此次編寫者及出版者認為不能在歷史教科書中扭曲憲法及篡改歷史,一狀告到監察院,拒絕在政治壓迫下用教科書傳授偽史。
「日據」與「日治」之爭,涉及「一字喪邦」的微言大義。我們的看法是:站在中華民國的「本國史」立場上,也站在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上,毫無疑問應當用「日據」。若用「日治」,則應言明是「日本殖民統治」的簡稱,唯不宜在教科書中逕用「日治」。尤其不可強制規定只准用「日治」,而不可用「日據」。
「日治派」認為,一八九五年清帝國戰敗,而割讓台灣給日本,所以日本並非莫名強據,因此不可稱「日據」。但用侵略戰爭以不平等的勒索條款佔據他國領土,尚不准謂其為「日據」,請問: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有幾個如此諂媚侵略者的「歷史學家」?
尤其莫名其妙的是,這些「日治派」自己在過去的宏文巨著中,皆稱「日據」,如今卻無端炮製出「日治」一詞,且竟不再准他人使用「日據」。斯文掃地,莫甚於此。
「日據觀」與「日治觀」的爭論,其實根本是「中華民國史觀」與「台獨史觀」的分辨。中華民國史觀,將甲午戰爭至八年抗日戰爭,皆視作日本為侵略國而中國為被侵略國的關係,因此稱「日據」與「光復」。台獨史觀則欲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且將之與「中華民國」同等視為「外來政權」,因此美稱為「日治」與「終戰」。但這根本是日本皇民的日本史觀,而不是中國史觀,也不是中華民國史觀。
在這一套台獨史觀之下,「中國」(中國史)與「台灣」(台灣史)被分割為兩個體系,因此教科書又有可否稱作「明鄭」的爭論。明代為中國正統,台獨史觀欲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臍帶,於是欲將鄭成功與明代的關係切斷,因此不准稱「明鄭」,而強定只准稱「鄭氏統治時期」。但是,連日人四方赤良給鄭成功的悼詞亦曰「忠義空傳國姓爺,終看韃靼奪中華」;可見,以「反清復明」自期的鄭成功,非但代表「中國」(明),且是「中國」的正統。台獨史觀如此清洗鄭成功,豈不是數典忘祖?
從中華民國的「本國史」史觀言,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而在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則「光復」了台灣;因此,這個五十年為「日據時期」。再就中華民國憲法的「憲法一中」言,中國史或中華民國史與台灣史,本是「同源共文」(謝長廷語)的「本國史」,而不能分割成「中國史」與「台灣史」兩個體系;因此,鄭成功為「明鄭」,甲午是「侵略戰爭」,於是有了「日據」,又有了「光復」,又有了「兩岸分治」。自始至終,「中國史」與「台灣史」仍在同一體系中,皆是「本國史」;於是,就不會出現「日治」(謂日本並非強據台灣)的史識、史觀與史德。
台獨史觀欲在歷史淵源及國憲論述上,將中國與台灣切開。但姑且莫說,誰也不可能倒撥時鐘或命時鐘停止;即使以台灣在現實上的生存戰略言,台獨已經顯然絕無可能,台灣唯有在「中國/中華民國」及「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上,始可能尋求生路。如今,難道僅憑「日『治』」一個字,就欲使「台獨」從灰燼中重燃?
春秋之筆,不可荒唐。美國與韓國已將「慰安婦」改稱「性奴」,這或許是將侵略者的用詞,改為被侵略者的語彙;台灣卻吵著欲將「日據」改稱「日治」,竟不准「日據」入史,這卻是將被侵略者的正史,篡改成了為侵略者粉飾的偽史。難道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中也有石原慎太郎與橋下徹?
審定委員會又說,扁家貪汙尚未定案,因此不可在歷史課本寫紅衫軍運動。但即使教育部教科書審定委員會是判決陳水扁無罪的第四審,也不能在歷史上抹去紅衫軍。由此可見,暫且不說到「中國史」或「中華民國史」的那種高度,審定委員會主張的根本是綠色的台獨史觀,而絕非真實無欺的台灣史。
一字喪邦。春秋之筆,不可荒唐。
全文網址: 一字喪邦:「日據」與「日治」之正辨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03580 ... z2ZN8OmgOA
Power By udn.com
一字喪邦:「日據」與「日治」之正辨
版主: Hammer
Re: 一字喪邦:「日據」與「日治」之正辨
拍案驚奇:只准日治 不准日據
2013-07-18 02:11
中國時報【王仲孚】
最近教育部不准中學歷史教科書使用「日據」,只准使用「日治」引發風波。教育部早已如此,只一直說不出個道理。
有人說:「日治」「比較符合事實」,但是我們也可以說「日據」更符合事實。事實上,歷史事件的陳述,使用怎樣的「詞彙」表達,涉及到「主體性」或「立場」問題,這在由政府控管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裡表現最為明顯。而非「事實」不「事實」問題。
舉例來說,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這是站在中國人立場說的,如就日本的立場來說,當時稱「膺懲暴支」(懲罰殘暴的支那人),「大東亞聖戰」,請問哪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史實」?中華民國的歷史教科書可以稱「膺懲暴支」、「大東亞聖戰」?再如一八九五年以後,日本的台灣總督府公文,稱反抗日本的台灣人為「匪徒」,請問「匪徒」與台灣抗日志士,何者「比較符合史實」?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可以稱抗日的台灣人為「匪徒」」?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壓倒性勝利,不到一年全國解放,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則寫「大陸淪陷、政府遷台」,這兩種陳述方式,是一種立場,難說何者「比較符合史實」?但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似乎不會用「全國解放」一類的字眼,這就是立場問題。
「日治」或「日據」不是什麼「史實」問題,勉強算是一種「史觀」,有人認為「日治」是「台獨史觀」,並不正確。因為即使作為「台灣獨立國」,也應該採用「日據」,否則就失去了台獨的「立場」。「日治」比較接近「皇民史觀」或「日本軍國史觀」,日本教科書採用,就符合其立場。
有人說使用「日據」一詞有情緒性。這正是自己對「日據」一詞具有成見來抹殺這一用詞的正當性。試問:這次課綱的召集人吳文星教授,是台灣史專家,著作甚豐,他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碩士論文《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一九八七年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完成的博士論文《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以及一九九七年以前發表的許多學術論文,都採用「日據」,如果說使用「日據」一詞有情緒性,那麼吳文星教授的學術著作,都是一些情緒性的出版品?教育部為何要找一位充滿了情緒性的教授作課綱召集人?
由政府管制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性質上與私人著作大不相同。作為一個自由學者的個人著作,在自由多元的社會裡,未嘗不可表達其個人意志,但是,中學歷史教科書內容,由政府管制,必須依據教育部規定的「課綱」編輯,還需要由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才能發行。可見教育部是有其立場的。否則就廢除「課綱的約束」及「審查制度」,完全開放歷史教科書自由編輯,自由發行好了。
教育部以「課綱」與「審查」兩項強制手段控管中學歷史教科書,用意本應該監督中學歷史教科書,不要背離憲法精神與國家立場,不要違背中華民國的「主體性」,但是現在由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教育部,卻反其道而行,只准使用否定中華民國立場的用詞,不准使用站在中華民國立場的用詞,而應該監督政府的執政黨立法委員,則希望「兩派」學者能取得「共識」,完全是一副事不干己模樣,真是咄咄怪事,令人匪夷所思!(作者為前台師大文學院院長)
2013-07-18 02:11
中國時報【王仲孚】
最近教育部不准中學歷史教科書使用「日據」,只准使用「日治」引發風波。教育部早已如此,只一直說不出個道理。
有人說:「日治」「比較符合事實」,但是我們也可以說「日據」更符合事實。事實上,歷史事件的陳述,使用怎樣的「詞彙」表達,涉及到「主體性」或「立場」問題,這在由政府控管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裡表現最為明顯。而非「事實」不「事實」問題。
舉例來說,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這是站在中國人立場說的,如就日本的立場來說,當時稱「膺懲暴支」(懲罰殘暴的支那人),「大東亞聖戰」,請問哪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史實」?中華民國的歷史教科書可以稱「膺懲暴支」、「大東亞聖戰」?再如一八九五年以後,日本的台灣總督府公文,稱反抗日本的台灣人為「匪徒」,請問「匪徒」與台灣抗日志士,何者「比較符合史實」?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可以稱抗日的台灣人為「匪徒」」?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壓倒性勝利,不到一年全國解放,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則寫「大陸淪陷、政府遷台」,這兩種陳述方式,是一種立場,難說何者「比較符合史實」?但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似乎不會用「全國解放」一類的字眼,這就是立場問題。
「日治」或「日據」不是什麼「史實」問題,勉強算是一種「史觀」,有人認為「日治」是「台獨史觀」,並不正確。因為即使作為「台灣獨立國」,也應該採用「日據」,否則就失去了台獨的「立場」。「日治」比較接近「皇民史觀」或「日本軍國史觀」,日本教科書採用,就符合其立場。
有人說使用「日據」一詞有情緒性。這正是自己對「日據」一詞具有成見來抹殺這一用詞的正當性。試問:這次課綱的召集人吳文星教授,是台灣史專家,著作甚豐,他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碩士論文《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一九八七年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完成的博士論文《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以及一九九七年以前發表的許多學術論文,都採用「日據」,如果說使用「日據」一詞有情緒性,那麼吳文星教授的學術著作,都是一些情緒性的出版品?教育部為何要找一位充滿了情緒性的教授作課綱召集人?
由政府管制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性質上與私人著作大不相同。作為一個自由學者的個人著作,在自由多元的社會裡,未嘗不可表達其個人意志,但是,中學歷史教科書內容,由政府管制,必須依據教育部規定的「課綱」編輯,還需要由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才能發行。可見教育部是有其立場的。否則就廢除「課綱的約束」及「審查制度」,完全開放歷史教科書自由編輯,自由發行好了。
教育部以「課綱」與「審查」兩項強制手段控管中學歷史教科書,用意本應該監督中學歷史教科書,不要背離憲法精神與國家立場,不要違背中華民國的「主體性」,但是現在由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教育部,卻反其道而行,只准使用否定中華民國立場的用詞,不准使用站在中華民國立場的用詞,而應該監督政府的執政黨立法委員,則希望「兩派」學者能取得「共識」,完全是一副事不干己模樣,真是咄咄怪事,令人匪夷所思!(作者為前台師大文學院院長)
. 讓中華民國永遠存在.
Re: 一字喪邦:「日據」與「日治」之正辨
觀念平台-去殖民化、去皇民化 何錯之有
2013-07-18 02:11中國時報【李功勤】
忝為一位歷史工作者,對於近日以來沸沸揚揚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必須嚴肅的提出幾點淺見,以便就教各界先進:
首先,不容否認,四百年來的台灣,融合了許多的文化,例如原住民文化、西方文化,乃至日本文化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台灣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乃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有形的包括食衣住行的生活習慣,媽祖、關公等宗教信仰、漢字的使用等;無形的包括家庭倫常與道德、生命價值等,無一不是受到中華文化深深的影響。即便是西方學者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其大作《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依舊將台灣視為是中華文化圈。可如今有人為了去中國化,遂行虛幻的政治企圖,竟然胡扯台灣是多元文化為主體,否定了中華文化才是這塊島嶼的主體,真是其心可議。簡言之,多元文化就是無文化,就是無根的文化。試問,當今的美國雖也號稱多元,但其實骨子裡仍然是盎格魯撒克遜為主體,這難道有錯?再試問日本人是大和文化,抑或多元文化的社會?
其次,從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以迄清朝,再至中央政府遷台,幾個世紀以來的漢移民,如今雖有原住民以及近年來的新住民等,但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無論先來後到,也無論您是開台幾世祖,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大陸來台的唐山祖先,這是不容抹殺的事實。我可以自豪的說,即便你把我燒成灰,我還是擁有中國的血源,但也不妨礙我也是台灣人。
第三,就現實的國家觀念而言,中華民國是依照二次大戰的相關條約收復台灣,成為合法領土。雖有不同意見的史觀認為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但是中華民國是依照憲法治理這塊土地,所有人都必須依照憲法撰寫歷史。為史者縱使再有偌大的讜言偉論,也不能遂行在教科書上。
簡言之,上述三點可歸納為文化認同、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這是一種連貫性的思維,亦即以中華民國為主軸的思想,形成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與中華民國,但並不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兼容並蓄。
環顧全球歷史教育,根本尚未存在一本中立、客觀的教科書。可是目前在台灣有一部分骨子裡希望「去中國化」,但卻以「價值中立」作為訴求,這實在是一種「理想上存有,但卻實際不存在」的偽議題。試問美國教科書會否定基督信仰、資本主義?請容筆者再進一詞,歷史教科書絕不是象牙塔裡的老學究文章,它除了追求事實,更需要陳述一個國家的來龍去脈,尤有甚者,我國憲法一五八條明白指出,教育文化應發展民族精神,這即是歷史教育的本質。依此而論,難道一本歷史教科書,容不下闡述中華文化、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光發熱?難道當有已現行,且由教育部背書的教科書,極盡為日本人在台的殖民統治塗脂抹粉,歌頌「皇民化」與「殖民化」時,有人願意挺身而出,發揮一己良心,撥亂反正去「皇民化」與「殖民化」,究竟何錯之有,又有何不可?而非得遭受打壓與不公平待遇。(作者為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2013-07-18 02:11中國時報【李功勤】
忝為一位歷史工作者,對於近日以來沸沸揚揚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必須嚴肅的提出幾點淺見,以便就教各界先進:
首先,不容否認,四百年來的台灣,融合了許多的文化,例如原住民文化、西方文化,乃至日本文化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台灣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乃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有形的包括食衣住行的生活習慣,媽祖、關公等宗教信仰、漢字的使用等;無形的包括家庭倫常與道德、生命價值等,無一不是受到中華文化深深的影響。即便是西方學者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其大作《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依舊將台灣視為是中華文化圈。可如今有人為了去中國化,遂行虛幻的政治企圖,竟然胡扯台灣是多元文化為主體,否定了中華文化才是這塊島嶼的主體,真是其心可議。簡言之,多元文化就是無文化,就是無根的文化。試問,當今的美國雖也號稱多元,但其實骨子裡仍然是盎格魯撒克遜為主體,這難道有錯?再試問日本人是大和文化,抑或多元文化的社會?
其次,從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以迄清朝,再至中央政府遷台,幾個世紀以來的漢移民,如今雖有原住民以及近年來的新住民等,但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無論先來後到,也無論您是開台幾世祖,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大陸來台的唐山祖先,這是不容抹殺的事實。我可以自豪的說,即便你把我燒成灰,我還是擁有中國的血源,但也不妨礙我也是台灣人。
第三,就現實的國家觀念而言,中華民國是依照二次大戰的相關條約收復台灣,成為合法領土。雖有不同意見的史觀認為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但是中華民國是依照憲法治理這塊土地,所有人都必須依照憲法撰寫歷史。為史者縱使再有偌大的讜言偉論,也不能遂行在教科書上。
簡言之,上述三點可歸納為文化認同、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這是一種連貫性的思維,亦即以中華民國為主軸的思想,形成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與中華民國,但並不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兼容並蓄。
環顧全球歷史教育,根本尚未存在一本中立、客觀的教科書。可是目前在台灣有一部分骨子裡希望「去中國化」,但卻以「價值中立」作為訴求,這實在是一種「理想上存有,但卻實際不存在」的偽議題。試問美國教科書會否定基督信仰、資本主義?請容筆者再進一詞,歷史教科書絕不是象牙塔裡的老學究文章,它除了追求事實,更需要陳述一個國家的來龍去脈,尤有甚者,我國憲法一五八條明白指出,教育文化應發展民族精神,這即是歷史教育的本質。依此而論,難道一本歷史教科書,容不下闡述中華文化、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光發熱?難道當有已現行,且由教育部背書的教科書,極盡為日本人在台的殖民統治塗脂抹粉,歌頌「皇民化」與「殖民化」時,有人願意挺身而出,發揮一己良心,撥亂反正去「皇民化」與「殖民化」,究竟何錯之有,又有何不可?而非得遭受打壓與不公平待遇。(作者為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 讓中華民國永遠存在.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