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史
1940年8月19日,美國開始了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根據M3“格蘭特”的不足,軍方要求將75mm火炮裝在旋轉炮塔上,研制代號是T6中型坦克,1941年9月,T6坦克定型並被命名為M4“謝爾曼”中型坦克。M4是在M3坦克的基礎上研制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的底盤總體布置和行動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為整體鑄造炮塔,圓弧過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
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M3式75mm火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在M4系列的各種改進型車上,共裝有4種不同型號的發動機,變速箱為機械式,行動部分采用平衡式懸掛裝置,每側6個負重輪分為3組,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90mm,105mm。
前期M4的火力雖略顯不足,但它的堅固,可靠和耐久性卻享譽軍界。在整個大戰期間,M4成為美軍坦克力量的骨干。由於美軍不像德軍和蘇軍那樣裝備了重型坦克,M4有時也得權充重型坦克使用,盡管它根本不能勝任這個角色。
從42年開始,M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盡快替換身有殘疾的M3。它第一個大顯威風的地方是北非戰場。當英軍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無可退的境地時,大約四百輛謝爾曼被火速補充至英第八軍。在“十字軍”和“瓦倫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經過五小時的炮火准備,謝爾曼率先向油料、備件嚴重不足,已成強弩之末的德軍發動衝擊。經過十二天激戰,英軍大敗德軍非洲軍團。是役,曾在沙漠中令對手望風披靡的德意聯軍坦克被擊毀二百余輛(大多數是意大利坦克,德軍當時與英軍坦克交換比為1比4,也就是說英軍要擊毀1量德軍坦克就要付出4輛以上的坦克)。沙漠之狐隆美爾從此一厥不振。而在突尼斯登陸行動中,美國陸軍的M4坦克也緊隨登場,為將德意法西斯趕出北非作出了巨大貢獻。
此後,不論在歐洲戰場還是在太平洋戰場,隨處可見謝爾曼的身影。D-DAY最先登陸諾曼底的坦克就是數百輛謝爾曼DD水陸坦克,成為盟軍邁向勝利的先鋒。
謝爾曼的長處在於可靠性高,易於維護和用途廣泛。有的在炮塔上加裝60管4.5英寸火箭發射器(M4管風琴);有的加裝噴火器成為噴火坦克。還有的將其主炮改為105毫米榴彈炮,加強軟殺傷能力。大戰後期則以生產裝備76毫米長身管高初速主炮的M4A3為主。而其主要缺點是火力、裝甲防御力與德、蘇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當的差距。它的汽油發動機周圍裝甲防護尤其不足,和德軍對手對壘時極易中彈起火。因此美軍給它起了個外號——郎森“Ronson”,一種名牌打火機(其廣告詞:一打就著,每打必著)。
M4謝爾曼並不是二戰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裝備數量加上蒙哥馬利、巴頓等名將精明的運用,使它在盟軍的武器裝備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巴頓將軍指揮下的美軍裝甲師主要裝備就是M4坦克,它們在諾曼底登陸以後的歷次戰鬥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改進型號
但是和一般人想像不同,謝爾曼並非一直弱不禁風。謝爾曼坦克的後期型也是很凶悍的。有英國改型的螢火蟲(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正面對抗虎豹),據說有一輛曾經一次擊毀3輛虎式。美國的M4A3E2 JUMBO(巨獸,巨無霸)這種謝爾曼坦克裝甲防護很不錯,車體正面裝甲102毫米(前期型謝爾曼是50毫米),炮塔152毫米,防盾178毫米,連差速器齒輪箱都有148毫米。裝甲最厚處比德軍虎式(最厚裝甲110毫米)、美軍潘興(最厚裝甲114毫米)、英軍慧星(最厚裝甲102毫米)、蘇軍IS-2(最厚裝甲120毫米)都要厚。不愧為巨無霸。在戰鬥中很難被擊毀,是德軍在M26出現前最不願看到的盟軍坦克。由於美軍准備裝備M26坦克,JUMBO在生產了254輛後早早停產。巨無霸M4A3E2在戰爭後期還換裝了不少76mm M1A2火炮,足以與虎式坦克和黑豹坦克一決雌雄。
後來又誕生了一種謝爾曼坦克,M4A3E8。為最後一型的謝爾曼,可以說是其當時傑出之作,各項能力平衡度很好,它在火力、裝甲、機動性的平衡提升,完全可以與俄國的T-34/85及德國的四號坦克比擬。M4A3E8使用了新式的HVSS(這是區分其與普通謝爾曼的顯著特征)懸掛系統(水平懸掛系統)。因此M4A3E8又被稱為M4A3(76W)(76炮) HVSS。M4A3E8的重量使原本的VVSS懸掛裝置(垂直懸掛系統)不堪重負,但新型的HVSS可以讓由於增加裝甲和改進火炮而變重的M4A3E8在行進間減少晃動,而增寬的履帶減輕了對地壓強。除了懸掛系統的差別外,M4A3E8還強化了防御力以及制造的生產性,而且E8更采用濕式彈藥庫,減少引發彈藥庫誘爆的危險。M4A3E8搭載了76.2毫米炮,為了抵擋76毫米炮的後座力,美軍也換裝新型的制退器。M4A3E8的主炮76毫米54.5倍徑火炮使用HVAP穿甲彈可以在500米擊穿139mm的鋼板,穿透力甚至超過了使用普通穿甲彈的黑豹坦克。M4A3E8的前方裝甲采一體成型,有著很高的防御。它的裝甲達到64mm而且折算47°傾角後為90mm等深,防護性接近於T-34/85,而47°的大傾角抵御穿甲彈和高速穿甲彈的能力又高於30°傾角。經過以上改裝後,E8總重量達30多噸,不過時速仍然達到45公裡。
衍變
M4A3E2巨無霸:裝備75毫米炮,使用76毫米炮的炮盾,炮盾厚度為152mm,車身正面裝甲為114~140mm,總重:38公噸,速度:35公裡/小時;另有換裝76毫米炮和把同軸機槍換裝火焰發射器的坦克兵戰地自行修改式樣。
謝爾曼螢火蟲:英國利用M4(75)、M4A2(75)、M4A3(75)W和M4A4改裝17磅MKs IV/VII加農炮,以提高M4系列的反坦克火力,能在1000米處貫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M4和M4A4為主要改裝用底盤。M4A2底盤為少量戰場返修車輛,數量非常稀少。M4A3(75)W底盤為美軍需求,改裝數量不超過60輛,未能趕上戰爭結束前交付部隊使用。
M4A3E8:使用新式全名為"Horizontal Volute Spring Suspension"的HVSS懸吊系統,因此又稱為M4A3(76W) HVSS。采用濕式彈藥庫,M1 76毫米 52倍徑炮,履帶增寬,正面64mm傾斜裝甲,總重:32公噸,速度:45公裡/小時。
M4A4:裝有滾動轉輪,以鐵鏈鞭打地面排雷。
M10狼獾驅逐戰車:使用M4A2底盤改裝,搭載3英吋(76.2毫米)M6火炮的驅逐戰車,英方綽號“狼獾”。
M36積遜驅逐戰車:搭載90毫米M3炮的驅逐戰車。
M12自走榴彈炮:裝備155毫米M1917/M1917A1/M1918M1榴彈炮的自行榴彈炮,配備的同地盤彈藥車為M30。
M40系列自行榴彈炮:155毫米GMC M40、8吋(203毫米)HMC M43、250毫米(10吋)MMC T94及T30運輸車。
噴火坦克:M4A3R3“打火機”、M4“鱷魚式”、M4A2 HVSS“獾式”等。
T34希神多管火箭炮:T34 “希神”(Calliope)、T40自動導彈(Whizbang)等。
兩棲登陸坦克:兩棲坦克(Duplex Drive,DD),改裝車輛分別基於M4A1、M4A2、M4A3、M4A4。二戰中英軍使用的謝爾曼兩棲坦克基於M4A1(75)、M4A2(75)、M4A4改裝,美軍只使用了用英國套件改裝的M4A1(75)。M4A3系列改裝的謝爾曼兩棲坦克未在二戰中使用。
戰鬥工程車:D-8、M1及M1A1 dozer、M4 Doozit、架橋車、Aunt Jemima及其他排雷車。
裝甲救護車:M32、M74、英國版本、以色列(Trail Blazer)版本
火炮牽引車:M34及M35火炮牽引車、英國謝爾曼火炮牽引車
霍巴特滑稽坦克:英軍為諾曼底登陸准備的特殊改造車輛。
BARV:英國改裝,將謝爾曼坦克去掉炮塔並加裝較高的車體圍殼,以用於涉水牽引救援探頭擱淺車輛和登陸船只的海灘救援車輛,持續使用到戰後相當長時間。
袋鼠裝甲運兵車:英聯邦部隊為解決半履帶裝甲人員輸送車數量不組的問題,利用加拿大白羊I/II巡航坦克、M7牧師自行榴彈炮、M4系列中型坦克、丘吉爾步兵坦克等去掉炮塔、火炮及相關戰鬥室內部組件改裝而成的裝甲人員輸送車,以為前兩種底盤居多。
二戰後謝爾曼坦克:二戰其他國家的改進版本。
裝備配置 平心而論, M4謝爾曼非但不是一款拙劣設計,還具備許多優點和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首先,M4謝爾曼是二戰性能最可靠的坦克,其動力系統的堅固耐用連蘇聯坦克都遜色幾分,德國坦克更是望塵莫及。德國虎豹坦克每隔1,000公裡裡程就需要大修一次,坦克必須運回工廠大修。謝爾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戰維護就足夠了。性能可靠,故障極少,使美軍坦克的出勤率大大高過德軍坦克。
謝爾曼坦克的生產設計大概也是二戰最優秀的。美國研制生產坦克的廠家是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廠,采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導的生產線原理,因此能夠大批量生產,並且大幅度降低成本。美國二戰期間總共生產了各種裝甲戰車287,000輛,其中包括將近5萬輛M4謝爾曼坦克。最有趣的是,謝爾曼坦克的尺寸是參照美國“自由輪”的船艙設計,非常便於遠 洋運輸。看來美軍對後勤的重要性理解得非常透徹。
謝爾曼坦克還擁有幾項世界領先技術。首先炮塔轉動裝置是二戰最快的,轉動一周只需要不足10秒鐘,這使得謝爾曼在近距離坦克戰中能夠快速反應,迅速射擊從而擊毀對手。其次謝爾曼還是二戰少數裝備了火炮垂直穩定儀的坦克,能夠在行進當中精確瞄准目標開炮。謝爾曼的500馬力汽油發動機也是二戰最優秀的坦克引擎之一,使謝爾曼坦克具有47公裡的最高公路時速。這些優點都很有助於機動作戰。M4A2式坦克曾援助蘇聯,獲得蘇聯人高度評價,其閉式散熱器具有在較低功率下有效利用發動機功率的特點,獨特的五葉式散熱器風扇扇葉角度不一,高速運轉時可降低噪音,使坦克具有更好的隱蔽性。
但是謝爾曼坦克還是有其十分突出的缺點:一、火力不足以對抗德軍新式坦克。二、汽油為動力的發動機被命中後極易起火燃燒。三、車體高大,增加了中彈的面積。
1942年春天,謝爾曼坦克首次出現在北非戰場。當時隆美爾非洲兵團裝備的坦克主要為三號坦克以及少量四號長身管型,三號坦克是非洲軍團數量最多的型號,但只能在500米以內擊穿謝爾曼的裝甲。於是謝爾曼坦克擁有無可置疑的戰場統治權,英軍在阿拉曼戰役中大量使用。戰役以後,隆美爾寫道:“敵方的新式謝爾曼坦克,比我們所有的型號都要先進。” 實際上,在北非戰場上德國只有少數幾種能在1000米以外從正面擊穿謝爾曼坦克裝甲的武器,如虎式坦克、Pak 40反坦克炮和四號F2型坦克。
隨著時間的變化,M4的對手不在是早期的“三號坦克”,“四號坦克(長身管型)”、“虎”、“豹”的出現讓M4顯得不堪一擊。
一、火力對比
主炮是坦克的手臂。初期型謝爾曼坦克裝備一門M3型75毫米L/40加農炮,該炮發射早期M72穿甲彈能夠在914米距離上擊穿60mm/30°鋼板,穿甲能力還不如蘇聯T-34早期型號的76mmF34火炮。與德軍的75mmL48和75mmL70火炮相比更是相距甚遠。不過在1944年後,謝爾曼坦克大量換裝了M61型被帽穿甲彈,這種穿甲彈改良了對付傾斜裝甲和表面硬化裝甲的能力。且穿深達到了500米擊穿94mm/30°鋼板,穿透力大大優於M72穿甲彈和蘇制F-34主炮,且可以在800米的距離擊毀德軍在諾曼底的主力坦克----四號坦克H型(但由於該彈重量較輕,實戰中很少有500米以外擊中的案例)。但面對虎式和黑豹坦克,仍然無能為力。
M4後期型號換裝76mm火炮,在914米距離上擊穿88mm/30°鋼板,火力有了很大提高,比蘇聯T34/85略優。但較之德軍75mmL48、88mmL56和75mmL70還是有一定差距。英國人較有預見性,將17磅炮裝在謝爾曼上,改裝成了螢火蟲式坦克,才有了遠距離擊毀德軍坦克的能力。後期的謝爾曼坦克,如M4A3E8(76w)型和謝爾曼螢火蟲系列,已經可以在500~1000米的距離正面擊毀虎式坦克,而且性能也超過了德軍四號坦克H型。
二、防護對比
早期謝爾曼坦克正面裝甲厚51mm,56°傾斜。側面38mm垂直。炮塔正面裝甲厚76.2mm。後期謝爾曼坦克正面裝甲厚63.5mm,47°傾斜。側面38mm垂直。炮塔正面裝甲厚89mm。早期型號高2.74米,後期型號高2.97米。
另外和德國人的坦克一樣謝爾曼坦克的也裝備汽油發動機,而且也非常容易起火爆炸,這個弊病使早期型號謝爾曼坦克獲得了“朗森打火機”的綽號,因為這個打火機的廣告詞是“一打就著,每打必著。”但是經過後來的調查,發現擊穿後起火的主要因素是彈藥其次是個人物品或潤滑油或燃油,為此美國人作出了改變彈藥布置和加裝彈藥水套的措施使得擊穿後起火率降到百分之15,並在M4A3E8型號中正式改進,使謝爾曼坦克終於擺脫了“郎森打火機”的綽號。
美軍第3裝甲師登陸諾曼底時擁有232輛謝爾曼坦克,到戰爭結束,這個師共有648輛謝爾曼被擊毀報廢,另有700輛被擊傷,修復以後重上戰場,戰損率高達580%。諾曼底戰役中,美軍第2裝甲師在兩天裡就損失57輛謝爾曼坦克,傷亡363人。阿登戰役前夕,美軍裝甲師的傷亡如此慘重,出現了沒有足夠的坦克兵裝備坦克的局面,許多倉促上陣的坦克只有3個乘員,而不是規定的5人。
三、機動能力
但除此之外的機動性,謝爾曼坦克還是相當不錯的,從大量的德軍“虎”、“豹”被從側翼擊毀可以看出,除數量巨大外,謝爾曼坦克的機動能力是相當不錯的。
四、戰術思想
但謝爾曼坦克火力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是美軍裝甲部隊的戰術思想。二戰前夕,歐美各國軍隊都在探索裝甲部隊的戰術思想,其中只有蘇德的裝甲戰術得到實戰檢驗。
美軍裝甲戰術的始作俑者是當時任地面部隊總司令的麥克奈爾中將(Lesley McNair)。他倡導的裝甲戰術,其核心是兩種坦克的分工協作。美軍的主戰坦克M4謝爾曼,主要任務是攻擊敵軍的步兵,而不是攻擊坦克。如果謝爾曼坦克遭遇敵方坦克的阻擊,應該召喚坦克殲擊車(Tank Destroyer)。坦克殲擊車的特點是裝甲薄,速度快,裝備威力巨大的反坦克炮,任務是迅速趕到敵方坦克出沒的地點提供火力支援。美軍二戰結束時,裝甲師和步兵師都裝備有M10、M18、和M36三種坦克殲擊車。
麥克奈爾的戰術思想是典型的紙上談兵,跟實戰差之千裡。這種戰術思想也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因為謝爾曼坦克根本不是用來打坦克的,所以沒有必要裝備反坦克火炮。而坦克殲擊車實質上就是自行火炮,因此隸屬炮兵,組織、訓練、指揮體系都和裝甲部隊涇渭分明。實戰證明,本來應該支援步兵的謝爾曼坦克不得不頻頻對抗德軍坦克,而坦克殲擊車老派不上用場,只好充當野戰火炮,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結果二者都是舍長就短。
媒體評述 戰爭影響
美軍具有強大的空中力量,隨時准備像狂風一樣橫掃摧毀地面上的一切,令德軍吃盡苦頭。制空權可以極大的抵消德軍坦克在質量上的優勢並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傷亡。再加上謝爾曼坦克擁有出色機動性經常繞到敵軍側後實施攻擊,基本可以勝任工作,對替換謝爾曼坦克的需求也就不那麼迫切了。
只是由於換裝程序與先後的問題,許多部隊只能使用中期型甚至初期型謝爾曼直到戰爭結束,巨大的損失自然不可避免。但後期型的謝爾曼和蘇軍坦克一樣可以給敵人帶來巨大的麻煩,並不比其他中型坦克要差。螢火蟲最出色的一戰是魏特曼殞命之戰中,GORDON軍士單車擊毀了三輛虎式,是否擊毀第四輛魏特曼的座車仍在爭議中。此外44年6.11,第4禁衛龍騎兵團的哈裡斯中尉一輛螢火蟲殲滅了5輛豹式。而且在二戰後的朝鮮戰爭和中東戰爭中,謝爾曼面對其他中型坦克戰鬥從不居於下風,甚至略有優勢。
戰術機動能力
謝爾曼在道路或野地都能保持較高的速度。在野地行走時表現不俗,在沙漠上,謝爾曼的橡膠履帶表現良好。即使是在意大利的多山環境下,謝爾曼依然能夠通過很多德國坦克所不能通行的地形。阿爾伯特斯佩爾就回憶說M4常常能爬德軍坦克不能爬的山和在平地上馳行速度勝出 另一方面,美軍坦克乘員發現M4在例如泥濘或積雪等非硬質地面上行駛時,其較為窄小的VVSS履帶在防滑性能和對地面的壓強等通行能力方面相對於德軍的黑豹等擁有寬履帶的第二代坦克要遜色不少。美國人的測試證明了虎式和豹式,特別是後者擁有至少和M4一樣好的機動力同時有比它勝出的越野能力蘇聯人的經驗與之相似,並開始改裝VVSS履帶以提高其在雪地上的防滑性能。美軍開始發放名為“鴨嘴獸”的擴展型VVSS履帶鏈接銷進行戰地改裝作為新型履帶和懸掛系統定型之前解決對地壓強問題的權宜之計。而因增加裝甲而大幅增重的M4A3E2“巨人”則將“鴨嘴獸”擴展履帶銷作為出廠標准配置。M4A3E8“Easy Eight”,代表了安裝HVSS(水平螺旋彈簧懸掛系統)懸掛系統和新型23英吋寬履帶的M4A3,HVSS和23英吋履帶作為解決M4通行能力的終極解決方案在戰爭晚期開始投入使用,安裝到了M4(105)、M4A1(76)W、M4A2(76)W、M4A3(75)W、M4A3(76)W和M4A3(105)型坦克以及M40和M43型自行榴彈炮上。
缺點
謝爾曼較高的車身外型使得謝爾曼較不易躲藏。它在西線被擊中後容易燃燒甚至爆炸而被德軍戲稱為“湯米烤肉爐”(20世紀初的德國人習慣戲稱英國人為“湯米”),有很多人認為這是由於采用汽油機,部分由於使用柴油機引擎的M10坦克殲擊部隊常用新兵查看油箱,然後扔入點燃的火柴看對方狼狽躲閃的樣子來開玩笑。但是經調查證明大部分的擊中後起火是由於炮彈推進劑,其次才有個人物品或是潤滑油或燃油的起火(T-34和IS坦克被擊中後也有過半的起火率)。而且據蘇聯使用M4坦克的老兵回憶,起火後T-34的高爆彈會燒炸,M4的不會。 M4的乘員傷亡率並不高,波蘭第1裝甲師據其師長Stanislaw Maczek的回憶錄,該師兩個裝甲團,從登陸到勝利,第1團損失53輛謝爾曼(該師的謝爾曼全是乾式的),坦克成員損失56人死亡加4人失蹤,第2團損失65人。對比一下東線的第4波蘭裝甲旅在1945年4月16日包岑戰役開始前有65輛T-34,戰役後不可恢復損失30輛,坦克成員損失55人。
據英國第二作戰研究處的報告,諾曼底戰役後82%的被擊毀謝爾曼會燒毀,而四號、豹式和虎式的數字是82%、63%和80%。 而John Buckley從第29裝甲旅的報告中發現166輛被擊毀謝爾曼有94輛燒毀,占56.6%,另外一份研究則是65% 。
謝爾曼即使是裝備76毫米炮時,也僅能對付四號坦克正面,對於豹式基本無能為力。而且76毫米炮在西線戰事開始時比例很低,美軍之所以對謝爾曼的火力升級遲鈍是因為陸軍總司令麥克奈爾是炮兵出身,深信敵軍坦克應由坦克殲擊車對付,M4謝爾曼的定位是步兵支援坦克。 再加上美軍在西西裡島戰事中得出的“M4的75/76mm炮火足夠對抗德軍”的判斷使M26潘興重坦克較晚服役,因此在終戰前以盟軍主戰坦克的身份活躍。
總結
謝爾曼的綜合能力中等,但是相較於德國新銳坦克來說依然有相當程度的差距。撇開性能不說,二次大戰並不全是一場科技上的競賽,決定二戰勝敗的關鍵還有“量”。德國坦克最大的缺點是生產速度慢,直到戰終德國主力四號坦克也僅生產九千多、五號豹式六千多輛。相較於美國謝爾曼與俄國T-34的總產量共計近10萬輛,它們根本不是對手。謝爾曼坦克最大的優點是生產容易,任何一間坊間的鐵工廠都能生產謝爾曼坦克上的部分零件或者組裝,使得美國能在短時間內將國內所有產能投入軍事生產。美國於1942-43年生產了53500輛坦克,而二戰中造船所用的鋼能折算成67000輛坦克。而謝爾曼坦克的高耗油量使得大戰末期物資短缺的德國就算擄獲也難以使用。其在設計之初預留下來的龐大空間與額外的動力使得謝爾曼可以在二戰中隨著戰場需求而做升級;眾多的生產產地與所屬單位的自行改裝,因此要在戰場上找到兩部完全一模一樣的謝爾曼並不容易。
戰後美軍經過一番評估後,認為將已經部屬在境外的M4運回國內成本高於制造新的M4,且美國境內不需要那麼多的坦克。因此許多M4被留在境外當作是軍用剩余物資兜售給當地政府,賣不掉的或者損壞的就任意棄置在原地。因此直至今日在日本境內那些經過二戰洗禮的島嶼上依然能在荒煙蔓草中找到M4的殘破身軀。
http://www.akjunshi.com/wuqiku/tank-ShermanM4.html
M4 Sherman
版主: Hammer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