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至50年代,美國深陷恐共的「麥卡錫時代」,許多左派人士慘遭政治迫害。但你知道造成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失勢的關鍵人物,竟是一名牙醫嗎?
近期觀影Netflix(網飛)紀錄片影集《轉捩時刻:原子彈與冷戰 Turning Point: The Bomb And The Cold War》(2024),作品回顧了美國戰後的這段令人不堪回首的歷史。當時,美蘇雙強對峙的態勢形成,美國社會開始瀰漫恐共風氣。
在這個社會氛圍之下,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在1947年開始傳喚好萊塢的導演、演員、編劇,如果有人被發現曾經是共產黨員,或者只是對共產主義流露同情與讚許,就會被列入「好萊塢黑名單」。許多人為了生計,被迫背叛朋友,使得整個產業籠罩在意識形態審查的陰影下。事後證明有不少被列入名單當中的人根本是無辜的,卻因此失業,甚至鬱鬱而終,就連巨星查爾斯.卓別林(Charles Chaplin)也被指控同情共產黨而不得入境美國。
1950年二月,約瑟夫.麥卡錫(附圖)登上了歷史的舞台(註1),這位原先知名度不高的國會議員在一次演講公開指控民主黨政府養虎為患,聲稱國務院有205名共產黨員正在參與制定國家的外交政策。事後他把人數修改成57人,又改成81人,而且始終提不出具體證據。但麥卡錫的演說仍然引發社會極大迴響,外界並不在乎其說法現實與否,只覺得麥卡錫肯定說出了政府掩蓋的秘密。
麥卡錫發現主打反共有市場,於是抓緊麥克風,開始逐漸掌握權勢。儘管麥卡錫的行為最終損害了共和黨的形象,但在初期時,許多共和黨人為了政治利益,默許甚至支持他的行為,將反共作為攻擊民主黨執政(杜魯門政府)的工具,指責民主黨在阻止共產主義擴散上不夠強硬。
1953年,涉嫌外洩原子彈製造機密給蘇聯的羅森堡夫婦(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雙雙遭到處決,但其審判過程並不公開透明,也缺乏正規上訴程序,後來甚至證實羅森堡太太應是遭到誣陷,可能並未直接涉案。但當時美國社會民意逾半數人都支持判他們死刑,此時高舉反共大纛的共和黨籍議員麥卡錫進一步擴權,成為許多人眼中守護美國價值的英雄。
與此同時,全美各地圖書館開始被迫下架左派的書籍與刊物,就連反映資本主義弊病的社會紀實文學《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1939)也逃不了。也有地方社區、家長組織、右翼團體自發舉辦「紅色書籍」的焚書大會。圖書館人員如果拒絕簽署忠誠宣誓,也可能因此失去工作,造成寒蟬效應。
當時美國總統是同樣身為共和黨籍的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他對於麥卡錫極度不滿,儘管他理應與同黨的麥卡錫站在同一陣線,但他主張理性主持反共事業,對於麥卡錫這些惡劣的態度與極端化的主張感到不滿,甚至私下說麥卡錫是「全國最可恥的政客」,但礙於總統身分,艾森豪始終沒有公開表態。
在麥卡錫與其支持者眼裡,你如果不宣誓效忠美國,那你就是可能背叛美國的共產黨,應受社會唾棄,不是黑,就是白。不過這位美國國會最有權力的人,終究還是踢到了鐵板,最後被踹進了歷史的垃圾桶。這個讓他失勢的關鍵人物,竟是一名牙醫。
1952年,韓戰期間,本職是牙醫的猶太人厄文.帕里斯(Irving Peress)被美國陸軍徵召入伍。在軍方背景調查表格當中有一項,問他是否曾經加入共產黨,帕里斯引用了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的權利(即保持緘默,避免自證其罪),並未回答。隔年,帕里斯被升上少校。
麥卡錫看到帕里斯的案例,自認「撿到槍」,公開表明美國陸軍已經被共產黨滲透了,而證據就是厄文.帕里斯的升遷,他稱帕里斯是一個「危險的共產黨人」,在一個「沉默大師」的提拔之下爬升到高位。不過他其實沒有證據能證明帕里斯是共產黨人,實際上當時許多美國知識分子都因為反感這種表態而拒絕回答此題,但不代表他們跟共產黨有任何關係。
.
1954年1月30日,麥卡錫傳喚了帕里斯,但他數十次引用了憲法的第五修正案,拒絕回答大多數麥卡錫咄咄逼人的訊問,不過他也強調自己反對任何顛覆美國政府的團體,稱自己仍效忠美國。
此後帕里斯因此遭到美國百姓的唾棄,家人甚至曾經遭到襲擊,他在受訪時卻依然挺直腰桿地表示:「這些攻擊出自那些自稱百分之百忠誠的美國人,那些極端的愛國者,他們秉承希特勒衝鋒隊的傳統,在週六晚上朝我孩子臥室的窗戶扔擲石頭。這就是麥卡錫主義所帶來的恐懼。」
.
迫於輿論壓力,美國陸軍只得在1954年3月31日授予帕里斯榮譽退役。不過麥卡錫依然沒有放過陸軍,竟傳喚了同意帕里斯退役的二戰英雄茲維克將軍(Ralph W. Zwicker),當著所有人面批評他的智商不如一個五歲小孩、不配穿軍裝。麥卡錫的囂張氣焰可說是惹火了全美國的軍人,畢竟幾年前才為了國家榮譽出生入死,憑什麼現在得被指著鼻子罵?
.
不過美國陸軍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一直在思考該怎麼報復麥卡錫對陸軍的干預,後來他們發現了一個可以利用的把柄,這個關鍵人物叫做G.大衛.沙因(G. David Schine)。
G.大衛.沙因是一個旅館業富二代,當時他受到了麥卡錫的法律顧問羅伊.科恩(Roy Cohn,註2)的庇蔭(據說兩人有親密關係)。羅伊.科恩是麥卡錫的愛將,負責主導法律策略,堪稱助長恐怖氣氛的幕後執行者。據傳科恩和麥卡斯曾私下向美國陸軍施壓,讓沙因享有不用調派海外、准假探親、分配優待工作等諸多特權。
這其實是一個完全不相干的事,但陸軍發現另闢戰場對自己有利(據說總統也默許),隨即指控麥卡錫以不正當手段向他們關說,讓這個叫沙因的人能享有特權,而麥卡錫則說這是無稽之談。1954年4月22日,傳奇的「陸軍—麥卡錫聽證會」召開。聽證會整整持續了36天,全程都有電視直播,過去美國人只能透過廣播和報紙得知麥卡錫的相關新聞,這次電視轉播自然吸引了兩千萬人觀賞。
大家原本都想看到麥卡錫的「英姿」,沒想到看到的卻是一個恃強凌弱、態度粗野、滿口胡言的中年大叔,頓時感到破滅。當麥卡錫在現場遭到訓斥時,電視機可以清楚聽見現場觀禮人士的歡呼之聲,麥卡錫簡直淪為一個笑話。
其中軍方的法律顧問約瑟夫.威爾奇(Joseph Welch)對麥卡錫的批評尤其被譽為經典,他衝著麥卡錫說道:「先生,你難道連一點點羞恥心都沒有嗎?(Have you no sense of decency, sir, at long last?)」
一夕之間,美國人發現麥卡錫不是英雄,而是煽動者,是一個恐懼操弄者,透過獵巫行為造成社會對立的元兇。1954年12月2日,參議院最後以67比22票通過譴責麥卡錫的決議。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民主黨人全體都投票支持,連共和黨人也有一半議員支持譴責。
名譽掃地的麥卡錫從此失勢,無人願意搭理他,艾森豪也覺得大快人心,在一次白宮內閣會議上打趣道「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已經成了「麥卡錫已矣(McCarthywasm)」。
儘管依然持續聲討共產主義,但已經沒有人相信他撕裂社會的那一套。他成日借酒消愁,甚至經常因為酗酒而入院治療。1957年,卸任後僅僅一年,麥卡錫就因酗酒過量死亡,享年48歲。
不過問題來了,當我們現在在討論麥卡錫時,經常將他視為迫害左派人士的惡棍。不過對於許多歷史學家而言,麥卡錫並不全然都在造謠,某種程度而言也可能是先知。
在1950、60年代時,儘管相信蘇聯可能在嘗試滲透美國政府,但一般美國人並不認為滲透的程度會嚴重到哪裡去。不過在蘇聯解體後,美國主導的高度機密破譯計畫「維諾那計劃」的資料正式解密,外界才發現原來蘇聯間諜的確在當時的美國大肆活動。經證實,早在1942年時蘇聯就已經滲透到了白宮,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的私人顧問就是蘇聯間諜,後續被麥卡錫供出來的名單中,一部分人也被證實是共諜。
不過儘管如此,歷史學家普遍仍不願意為麥卡錫「翻案」。冷戰學者海恩斯(John Earl Haynes)就公開表示,麥卡錫把「反共」這個全國性的共識變成了黨派鬥爭的工具,反而是幫了反共事業一個倒忙。換言之,他指控麥卡錫根本就是利用反共來打擊政治對手(民主黨政府),結果使得反共變成黨派鬥爭的口號與工具。
當這個涉及國安的重要議題變成政治炒作,自然也使得許多人開始質疑反共本身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要做到這種程度。許多無辜者被羅織罪名,麥卡錫等同將反共變成政治私刑,整個社會陷入恐慌與自我審查,法治與公民自由遭到迫害,傷害了無數人的尊嚴,並造成了社會嚴重的分裂,而這種混亂局勢也許正是蘇聯人當時最希望看到的。美國前教育部長威廉.班耐特(William J. Bennett)也曾說:「反共主義團結了數以萬計的美國人,得到了民主黨、共和黨和無黨派人士的支持,卻被參議員麥卡錫給搞砸了。」
1954年11月2日,艾森豪迎來任內的第一個期中選舉,這時許多美國人已經認清了麥卡錫的醜態,對共和黨感到難以信任,中間選民轉而支持民主黨,希望達成制衡效果,最後導致共和黨失去國會主導權,民主黨雙雙奪得參議院和眾議院的主導地位。儘管艾森豪對此感到無奈,卻也無計可施,因為他也擔心大動作切割麥卡錫,會危及共和黨極右翼對他的支持。
可以說是因為麥卡錫主義造成的反感,使得共和黨形象大傷。民主黨得以從此連續掌控眾議院長達40年(1955–1995)之久;至於參議院,也是連續26年由民主黨掌握(1955–1981)。這正是麥卡錫把反共黨派化造成的嚴重後果,共和黨長期被貼上「極端主義」與「獵巫」標籤,使中間派選民反感,直到雷根(Ronald Reagan)問政之後才有了新的氣象。
至於那個間接讓麥卡錫垮台的牙醫呢?
2005年,年近九旬的厄文.帕里斯接受《紐約時報》訪問,當被問到他到底是不是共產黨員,儘管人事全非,他還是選擇拒絕回答,不過他語帶玄機地答道:「我並不是什麼馬克思主義學者,但我粗略讀過馬克思,讓人們能民主地掌握自己命運,控制生產手段的想法一向都讓人覺得很好。這麼烏托邦、這麼神話般的東西,實在難以想像,有誰會反對那樣的理想呢?當時蘇聯所要走的方向,確實足以說服我。」
不過帕里斯透露了自己為什麼當時不願說這些,他說要是當時他承認自己對共產黨有好感,下一個問題永遠會是「能不能報出其他人的名字?」為此,他決定誓死捍衛不表態的權利。2014年11月13日,厄文.帕里斯以97歲高壽辭世。
這段歷史往事,能給現在的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註1):儘管麥卡錫本人是在1950年才開始展現政壇影響力,但歷史學家目前會把1940年代開始的恐共風潮都歸類為麥卡錫時代(McCarthy Era),時間通常被認為是1947年至1959年。.
(註2):羅伊.科恩的傳奇性延續至今,看似是麥卡錫的顧問,他其實更像是麥卡錫的軍師,若不是他操盤,羅森堡夫婦也未必會被判處死刑。後來科恩持續將自己操縱人心、煽動輿論的技能傳授下去,其嫡傳弟子正是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其事蹟曾多次被影視化,包括《人民公敵 Citizen Cohn》(1992)與《狂人法則 The Apprentice》(2024)等作。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
麥卡錫時代
版主: Hammer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