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妹聊聊天
-
- 實習生
- 文章: 147
- 註冊時間: 週二 6月 30日, 2009年 11:00 am
與妹聊聊天
親愛的 妹: 醫院很無趣!! 隨意聊聊天嗎??
先聊一下生命,,如果說到,人的生命是什麼?意義為何?這是一個陷阱問題喔!!任何的答案,不論是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史學家還是一般的大眾,每個人的認識都不大相同,答案也就都不免以偏蓋全ㄝ!!
沒關係!!, 沙特先生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一書中說:[人就是人.,這不僅說他是自己認為的那樣,而且也是他願意成為的那樣.,人除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之外,什麼都不是。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人要對他自己負責,不僅要對他自己的個體負責,還要對所有的人負責。人自己做出選擇,我們在為自己做出選擇的同時,也為所有的人做出選擇], (PS:不管願不願意,人是生存於整體的), 當然,還有人說: [我思故我在], 所以說我們就是我們,我們怎麼樣,我們自己想就可以了,至於要想什麼?怎麼想? 當然,什麼樣的思想,會造就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們應該要想得對,想得好,想得有趣吧!!…
生命的意義首先應該是~~內在自我的認識與省察,像是一種對生活的看法和洞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己正在扮演著何種特定的角色,有著哪些合理的期待,生命不論長短,創造出生活過程的精彩,是生命最無可取代的意義…而生活就應該有想法,有尊嚴,有趣味,優雅的,幸福的,幸福感”應該是一個重要指標吧!!,因為幸福感,使我們感覺快樂喜悅,所以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正重要的是親情,友情和愛情。也就是說,生活的意義就是愛。像有人寫的科幻短篇,[世界的最後一晚]說的: [到頭來,,人生最快樂的,莫如家人圍繞,在四季的轉換,綠葉轉紅的時刻喝杯好茶.,在每天終了時,能沈沈睡去而心中坦蕩無慮!!]
當然,怎樣的愛都是一份美好,一份結果或者一份生命的過程。
然而,刻在心底的愛,卻因為無私無慾,因為淡泊憂傷,才會是真正的永恆。
生命何其簡單…但又何其困難!!!
中場休息一下: 說個笑話., 然後我們聊一下死亡…
>>>>某人養一豬,煩,棄之, 然豬知歸路,數棄無功; 一日,其駕車轉了很多彎,棄豬,深夜致電家人,問: 豬歸否? 答曰: 已歸!! 其怒吼: 讓牠接電話,老子迷路了!!
我們聊一下死亡吧! 死亡乃是“一去不復返”的事情,是不容我們反悔的。
在死亡問題上,我們可以說:我們[能]選擇死亡,但卻不能說是有死亡的權利。
大部人都害怕死亡(PS:死不知路的不算), 不幸的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死亡。
生命的了悟來自於死亡的覺醒,可解釋生的智慧.,生命的原,像是一經揭露,就是自然界的生滅定律…但,死亡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死亡就是,生命裡所有的,值得珍惜的人,事,物,在死亡時都會全部消失,所以人們會感到害怕。小孩面對死亡時,有時候反而比大人容易,這與我們的想像相反。因為小孩子沒有那麼多可以失落。因此,人擁有越多,丟掉的也越多,造成的恐懼也越大。當然,死後人到那裡去等,對於這些未知都會帶來威脅和恐懼.,同時也害怕提及死亡。
對於有些死的不甘願的,也可能是有未了的心願或來不及補救的事而感到遺憾,就像那首歌,[如果還有明天]中的一段歌詞:[如果還有明天,我要怎樣妝扮我的臉?],也許這是許多瀕臨死亡人的心聲。許多人對於自己無法完成過去想做的事而感到懊悔,如今即使要做,可是在沒有明天,也沒辦法說再見的情形下,會是懷著哀傷和遺憾而去。
死亡也可能帶來生者悲傷的情緒.,震驚與不願承認.,情緒的失控.,害怕與自責.,心理的變化.,退化的行為.,生活的失序。
PS: 那我們面對早晚要死的現實,怎麼辦呢!?
這問題從古至今不知困惑了多少人?
所以很多聰明人,想破腦袋在尋找答案….
>>>柏拉圖: 精神不朽。
只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肉體是變動易毀的。他主張靈魂不朽,死亡不過是使靈魂擺脫肉體的監牢,而能夠以另一種更加自由的方式存在。
>>>伊比鳩魯:死亡沒有什麼。
死亡對我們沒有什麼。因為所有的善與惡都在於感覺,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我們無法感覺到死亡,因此沒有什麼好害怕的.,而當我們死亡時,我們已沒有感覺,就更不需要害怕死亡了。
>>>海德格:向死存在。
他區分了兩種對死亡的反應:非本真的,試圖無視或者故意遺忘自己作為有限受造物的命運,而不願意承認自己會被死亡所吞沒。他設想死是發生在他人身上的某件事故,或者是一種與自己無關的災禍。本真的,此為海德格所堅持的,也就是我們必須始終意識到我們的命運,並面對此現實.,一個人應該把死亡這個事實接受下來,在這種坦然面對死的行為中,自己得到了英雄式的終極尊嚴而不再歪曲自己的定命。他提出“向死存在”也就是死亡乃是一種此在剛一存在,必須承擔起來的去存在的方式。
>>>沙特:死亡只是個偶然的事實。
他認為,死並非如海德格所言的,是我們存在的一部份.,人並非是一種朝向死亡的存在,也無法對它有所“籌劃”他認為死亡是一種“從外面”降臨到我們身上,沒有任何理由可言的,偶然的,荒謬的事實。我們的生命,並非是為了成就死亡。沙特認為,死亡從來不能界定人的生存,不能賦予我們的生命以意義,因為它是對我們生命的取消。他反對海德格所言的,因著面對死亡而自由的說法,他認為,我不是“為著去死因而自由的”.,而是一個會死的自由的人。
>>>尼采:成就之死。
尼采雖然深受叔本華的影響,但他卻反對叔本華對死亡的一種悲觀態度,並認為“苦難根本不是反對生命的根據”他認為儘管人生有苦難,有折磨,有死亡,但卻也不必因此成為一個憂鬱者,我們仍可成為生命的“拼命感受者和辯護者”“超人”的生死觀認為我們所要努力的是成為“超人”而所謂的超人,乃是指其具有頑強的生命意志,能夠在任何情況下接受人生,肯定人生,具有強大的創造力量,能在有死的人生中,創造出不朽的東西,因此超人既是有死的,又是不死的。其成就之死,換句話說也就是“成就之生”指的是人的生命的一種價值的完成,透過自己的創造性,賦予自己,人類,大地以新的意義。故他說:[當你們死,你們的精神和道德當輝耀著如落霞之環照耀著世界.,否則你們的死是失敗的。]
PS: 以上這些人說了一大堆,…結果當然全部都死了!!
PS: 我們有更厲害的,是說,人是可以死回來的!!!….
>>>基督教說: 生命的神聖性:《聖經.創世紀》神告訴其崇拜者以色列人:[你將是神聖的,因為我是神聖的]。其表明了人承繼自上帝的“神聖性”此為我們內具的善,一切價值的來源。人因著上帝的形象所造,因此人具有價值。
在《新約》中,死亡的恐怖性被消除了,因為他們宣佈了人死後仍可以復活。因此,死亡這個人類最大的敵人,便被征服了。
基督教說:人們對死亡的勝利,並非是人類自己所爭取到的,而是“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舊約》中,人本來是不死的,但因為亞當或夏娃吃了禁果,所以成為會死的.,人類的祖先是亞當,因此我們便背負了亞當偷吃禁果的“原罪”而因此都成為有死的。但在《新約》中耶穌犧牲自己,以贖亞當的罪惡,從而除去了眾人的死,使人在死後得到拯救,並可以復活和得到永生。只要你相信耶穌能夠死而復活,則你便可以因著信耶穌,而獲得拯救。耶穌之死的意義~~無私奉獻的精神。若不能死,就不能生~~基督教所謂的永生,並非是說人可以擺脫死亡的定命.,而是說人仍不免一死,但卻可以因著信基督,而重新復活。故在獲得永生之前,我們仍須經過死亡的過程,但這卻不是終點。故它所言的“永生”是指經過了死亡過程,透過末日審判後,才獲得復活與永生。
PS: 所以說基督教是很厲害,
真是的!!,本來我們不會這麼麻煩的,都是亞當他們害的!!!
PS: 還有其他辦法,不過我們要很會讀書,因為書很多,名詞也很多,是說,人死了就是沒死!!!,
>>>佛教說:生命的緣起: 業力, 業的定義,指的是由時間,空間,因緣,人的心識行為交相混雜而成的因果關係及互動狀態。(1)意業:三惡業---貪、瞋、痴(2)身業:三惡業---殺、盜、淫(3)口業:四惡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意三,身三,口四,總叫做「十惡業」。造作這十惡業,他的果報就是下三道,就是會投入畜生,餓鬼,地獄三道之中去受苦.,相反的,如果能不造這十惡業,那就是[十善業],造作十善業,或者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就會得到天道,或到人道中享受福樂之報。業力輪轉的生命邏輯:受生命輪迴的“十二因緣”軌則輪轉不休。加上“三世”“二重”與十二因緣的依循關係。生命的解脫進路:入涅盤, 止觀:[止],乃是使心歇止。[觀],則是返身澄心。修持淨戒:[戒],乃止惡防非之意。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奉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涅槃:意即寂滅。[寂]即寂靜無煩惱.,[滅],即貪瞋痴滅,渴愛滅,與無明滅。貪瞋痴是種種情緒的衝動.,渴愛是生命對自體生存的欲求,延續的欲求,例如:性欲.,無明是不覺,即是不明白實相的盲目衝動。凡是種種均歸息滅。這息滅後的境界,稱之謂涅槃。
PS: 唉呦! 佛教我是沒辦法了,喝酒就不能涅槃了.,真是可惜,我能讀書的!!
PS: 還有另外一教,比較麻煩,是說,人死了,才是活.,運氣不好的還必須先去死!!!
我看算了,不合適!!
PS: 死亡既然如此麻煩,我認為, 我們好死不如賴活著…
>>>網路上,可以找到如何生活的資訊,而且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應該是來自於,過一種好的生活….什麼樣的思想,會造就成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心念如同言語一般明顯,言語如同行為一樣清楚,行為衍生成為習慣,習慣固定成為性格。
有醫生就發現了說,最傷害人體心臟的就是憤怒和敵意。心懷敵意的人,容易罹患心臟病(PS:是在說我嗎?甘似襪?).,而容易信賴他人的人,則較能獲得健康。所以,生活的問題,不只是種“發現”的問題,而是種“創造”的問題。自己對生活的看法,也決定了自己與它之間的進行模式。
假若“生活是一場遊戲”則自己必須追問:這種遊戲屬於何種類型?是僅為了消遣,還是為了爭出個輸贏?還是為了證明自身的優越性?還是為了強調出對規則的遵守?或者是指要活的精彩,享受!?
假若“生活是一個故事”我們的生活,有時不是僅朝向一個大目標前進的,而常常是一邊進行,邊構造著劇本,我們常以審視文學作品的態度來做出生活中的決定,例如:這樣有趣嗎?令人厭煩嗎?得體嗎?過分嗎?符合自己的性格嗎?因此,有時有人會做出一些富戲劇性的事情,為的是給自己的人生光輝添上幾筆特別的色彩.,從這個角度言之,生活的意義不在於終極的目標,而在於故事的質量,以及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的質量.,若一個人選錯了角色,或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或是扮演了多個矛盾的角色,都會毀掉自己生活中的意義。
假若“生活是一種使命”若是種使命,則會依著我們所認定的使命,決定我們的行為方向。例如:歌德認為自己的生活使命是在於“詩歌創作” 。黑格爾則是把法國大革命之後,用哲學來澄清世界的意義當作自己的使命。邊沁將使命首要視為是道德的,於是他將求最大多數人的幸福視為自己的使命。
假若“生活是一次冒險”將生活的意義,視為是與現世所有價值塑形無關,而僅是當作一種挑戰,冒險,讓自己沈醉在各種技巧和不確定當中.,這類人不會預先假定任何所謂恰當的結局,如果要完結,那就讓它完結。
假若“生活是一種藝術”將人的生活,視為打造一種形體,去“塑造性格”發展出所謂“風格”那樣的東西.,這種看法主要認為,我們要活的“漂亮”,即使無法做到,也要活的精彩,活出“格調”,是以,生活應該被視為一種藝術品來評價,看是否能讓人感動,豐富人心,富有戲劇性,色彩斑斕或是粗俗不堪,冥頑不化,無法讓人留下記憶。
假若“生活是種慾望”其所追求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慾望的滿足,常常先前所設定的目標被滿足之後,又被另一個更高的滿足所取代。
假若“生活是一種榮譽”對這類人而言,榮譽的死去,遠比不名譽的活著更重要。例如:戰場上的許多英雄.,哲學家蘇格拉底等,都是為了堅守他們視為榮譽的事情,而甘願放棄生命。
假若“生活是一種學習”就這類人而言,生活就是把什麼都做一遍,而僅僅是為了去知道它是怎麼回事。
假若“生活是一種受苦”例如: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把石頭滾上山的故事,生活只是一遍遍的重複,最終什麼也沒有增加。
假若“生活是一種投資”此乃由於我們長久生活在一個商業的社會裡,因此,有人會將生活視為一種投資,把我們有生之年看作,為取得回報,而在各種事業中(工作,婚姻,孩子,學業)所投入的資本。
PS: 生活這樣多種ㄝ!!我看想賴活還真不容易唉!!
生活!!不就是活生生的嘛!!真麻煩…..
OK…醫生來說該走了!!
再見!!
我還沒死喔!我還有玩喔,不要賴皮ㄝ …..
先聊一下生命,,如果說到,人的生命是什麼?意義為何?這是一個陷阱問題喔!!任何的答案,不論是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史學家還是一般的大眾,每個人的認識都不大相同,答案也就都不免以偏蓋全ㄝ!!
沒關係!!, 沙特先生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一書中說:[人就是人.,這不僅說他是自己認為的那樣,而且也是他願意成為的那樣.,人除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之外,什麼都不是。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人要對他自己負責,不僅要對他自己的個體負責,還要對所有的人負責。人自己做出選擇,我們在為自己做出選擇的同時,也為所有的人做出選擇], (PS:不管願不願意,人是生存於整體的), 當然,還有人說: [我思故我在], 所以說我們就是我們,我們怎麼樣,我們自己想就可以了,至於要想什麼?怎麼想? 當然,什麼樣的思想,會造就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們應該要想得對,想得好,想得有趣吧!!…
生命的意義首先應該是~~內在自我的認識與省察,像是一種對生活的看法和洞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自己正在扮演著何種特定的角色,有著哪些合理的期待,生命不論長短,創造出生活過程的精彩,是生命最無可取代的意義…而生活就應該有想法,有尊嚴,有趣味,優雅的,幸福的,幸福感”應該是一個重要指標吧!!,因為幸福感,使我們感覺快樂喜悅,所以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正重要的是親情,友情和愛情。也就是說,生活的意義就是愛。像有人寫的科幻短篇,[世界的最後一晚]說的: [到頭來,,人生最快樂的,莫如家人圍繞,在四季的轉換,綠葉轉紅的時刻喝杯好茶.,在每天終了時,能沈沈睡去而心中坦蕩無慮!!]
當然,怎樣的愛都是一份美好,一份結果或者一份生命的過程。
然而,刻在心底的愛,卻因為無私無慾,因為淡泊憂傷,才會是真正的永恆。
生命何其簡單…但又何其困難!!!
中場休息一下: 說個笑話., 然後我們聊一下死亡…
>>>>某人養一豬,煩,棄之, 然豬知歸路,數棄無功; 一日,其駕車轉了很多彎,棄豬,深夜致電家人,問: 豬歸否? 答曰: 已歸!! 其怒吼: 讓牠接電話,老子迷路了!!
我們聊一下死亡吧! 死亡乃是“一去不復返”的事情,是不容我們反悔的。
在死亡問題上,我們可以說:我們[能]選擇死亡,但卻不能說是有死亡的權利。
大部人都害怕死亡(PS:死不知路的不算), 不幸的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死亡。
生命的了悟來自於死亡的覺醒,可解釋生的智慧.,生命的原,像是一經揭露,就是自然界的生滅定律…但,死亡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死亡就是,生命裡所有的,值得珍惜的人,事,物,在死亡時都會全部消失,所以人們會感到害怕。小孩面對死亡時,有時候反而比大人容易,這與我們的想像相反。因為小孩子沒有那麼多可以失落。因此,人擁有越多,丟掉的也越多,造成的恐懼也越大。當然,死後人到那裡去等,對於這些未知都會帶來威脅和恐懼.,同時也害怕提及死亡。
對於有些死的不甘願的,也可能是有未了的心願或來不及補救的事而感到遺憾,就像那首歌,[如果還有明天]中的一段歌詞:[如果還有明天,我要怎樣妝扮我的臉?],也許這是許多瀕臨死亡人的心聲。許多人對於自己無法完成過去想做的事而感到懊悔,如今即使要做,可是在沒有明天,也沒辦法說再見的情形下,會是懷著哀傷和遺憾而去。
死亡也可能帶來生者悲傷的情緒.,震驚與不願承認.,情緒的失控.,害怕與自責.,心理的變化.,退化的行為.,生活的失序。
PS: 那我們面對早晚要死的現實,怎麼辦呢!?
這問題從古至今不知困惑了多少人?
所以很多聰明人,想破腦袋在尋找答案….
>>>柏拉圖: 精神不朽。
只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肉體是變動易毀的。他主張靈魂不朽,死亡不過是使靈魂擺脫肉體的監牢,而能夠以另一種更加自由的方式存在。
>>>伊比鳩魯:死亡沒有什麼。
死亡對我們沒有什麼。因為所有的善與惡都在於感覺,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我們無法感覺到死亡,因此沒有什麼好害怕的.,而當我們死亡時,我們已沒有感覺,就更不需要害怕死亡了。
>>>海德格:向死存在。
他區分了兩種對死亡的反應:非本真的,試圖無視或者故意遺忘自己作為有限受造物的命運,而不願意承認自己會被死亡所吞沒。他設想死是發生在他人身上的某件事故,或者是一種與自己無關的災禍。本真的,此為海德格所堅持的,也就是我們必須始終意識到我們的命運,並面對此現實.,一個人應該把死亡這個事實接受下來,在這種坦然面對死的行為中,自己得到了英雄式的終極尊嚴而不再歪曲自己的定命。他提出“向死存在”也就是死亡乃是一種此在剛一存在,必須承擔起來的去存在的方式。
>>>沙特:死亡只是個偶然的事實。
他認為,死並非如海德格所言的,是我們存在的一部份.,人並非是一種朝向死亡的存在,也無法對它有所“籌劃”他認為死亡是一種“從外面”降臨到我們身上,沒有任何理由可言的,偶然的,荒謬的事實。我們的生命,並非是為了成就死亡。沙特認為,死亡從來不能界定人的生存,不能賦予我們的生命以意義,因為它是對我們生命的取消。他反對海德格所言的,因著面對死亡而自由的說法,他認為,我不是“為著去死因而自由的”.,而是一個會死的自由的人。
>>>尼采:成就之死。
尼采雖然深受叔本華的影響,但他卻反對叔本華對死亡的一種悲觀態度,並認為“苦難根本不是反對生命的根據”他認為儘管人生有苦難,有折磨,有死亡,但卻也不必因此成為一個憂鬱者,我們仍可成為生命的“拼命感受者和辯護者”“超人”的生死觀認為我們所要努力的是成為“超人”而所謂的超人,乃是指其具有頑強的生命意志,能夠在任何情況下接受人生,肯定人生,具有強大的創造力量,能在有死的人生中,創造出不朽的東西,因此超人既是有死的,又是不死的。其成就之死,換句話說也就是“成就之生”指的是人的生命的一種價值的完成,透過自己的創造性,賦予自己,人類,大地以新的意義。故他說:[當你們死,你們的精神和道德當輝耀著如落霞之環照耀著世界.,否則你們的死是失敗的。]
PS: 以上這些人說了一大堆,…結果當然全部都死了!!
PS: 我們有更厲害的,是說,人是可以死回來的!!!….
>>>基督教說: 生命的神聖性:《聖經.創世紀》神告訴其崇拜者以色列人:[你將是神聖的,因為我是神聖的]。其表明了人承繼自上帝的“神聖性”此為我們內具的善,一切價值的來源。人因著上帝的形象所造,因此人具有價值。
在《新約》中,死亡的恐怖性被消除了,因為他們宣佈了人死後仍可以復活。因此,死亡這個人類最大的敵人,便被征服了。
基督教說:人們對死亡的勝利,並非是人類自己所爭取到的,而是“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舊約》中,人本來是不死的,但因為亞當或夏娃吃了禁果,所以成為會死的.,人類的祖先是亞當,因此我們便背負了亞當偷吃禁果的“原罪”而因此都成為有死的。但在《新約》中耶穌犧牲自己,以贖亞當的罪惡,從而除去了眾人的死,使人在死後得到拯救,並可以復活和得到永生。只要你相信耶穌能夠死而復活,則你便可以因著信耶穌,而獲得拯救。耶穌之死的意義~~無私奉獻的精神。若不能死,就不能生~~基督教所謂的永生,並非是說人可以擺脫死亡的定命.,而是說人仍不免一死,但卻可以因著信基督,而重新復活。故在獲得永生之前,我們仍須經過死亡的過程,但這卻不是終點。故它所言的“永生”是指經過了死亡過程,透過末日審判後,才獲得復活與永生。
PS: 所以說基督教是很厲害,
真是的!!,本來我們不會這麼麻煩的,都是亞當他們害的!!!
PS: 還有其他辦法,不過我們要很會讀書,因為書很多,名詞也很多,是說,人死了就是沒死!!!,
>>>佛教說:生命的緣起: 業力, 業的定義,指的是由時間,空間,因緣,人的心識行為交相混雜而成的因果關係及互動狀態。(1)意業:三惡業---貪、瞋、痴(2)身業:三惡業---殺、盜、淫(3)口業:四惡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意三,身三,口四,總叫做「十惡業」。造作這十惡業,他的果報就是下三道,就是會投入畜生,餓鬼,地獄三道之中去受苦.,相反的,如果能不造這十惡業,那就是[十善業],造作十善業,或者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就會得到天道,或到人道中享受福樂之報。業力輪轉的生命邏輯:受生命輪迴的“十二因緣”軌則輪轉不休。加上“三世”“二重”與十二因緣的依循關係。生命的解脫進路:入涅盤, 止觀:[止],乃是使心歇止。[觀],則是返身澄心。修持淨戒:[戒],乃止惡防非之意。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奉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涅槃:意即寂滅。[寂]即寂靜無煩惱.,[滅],即貪瞋痴滅,渴愛滅,與無明滅。貪瞋痴是種種情緒的衝動.,渴愛是生命對自體生存的欲求,延續的欲求,例如:性欲.,無明是不覺,即是不明白實相的盲目衝動。凡是種種均歸息滅。這息滅後的境界,稱之謂涅槃。
PS: 唉呦! 佛教我是沒辦法了,喝酒就不能涅槃了.,真是可惜,我能讀書的!!
PS: 還有另外一教,比較麻煩,是說,人死了,才是活.,運氣不好的還必須先去死!!!
我看算了,不合適!!
PS: 死亡既然如此麻煩,我認為, 我們好死不如賴活著…
>>>網路上,可以找到如何生活的資訊,而且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應該是來自於,過一種好的生活….什麼樣的思想,會造就成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心念如同言語一般明顯,言語如同行為一樣清楚,行為衍生成為習慣,習慣固定成為性格。
有醫生就發現了說,最傷害人體心臟的就是憤怒和敵意。心懷敵意的人,容易罹患心臟病(PS:是在說我嗎?甘似襪?).,而容易信賴他人的人,則較能獲得健康。所以,生活的問題,不只是種“發現”的問題,而是種“創造”的問題。自己對生活的看法,也決定了自己與它之間的進行模式。
假若“生活是一場遊戲”則自己必須追問:這種遊戲屬於何種類型?是僅為了消遣,還是為了爭出個輸贏?還是為了證明自身的優越性?還是為了強調出對規則的遵守?或者是指要活的精彩,享受!?
假若“生活是一個故事”我們的生活,有時不是僅朝向一個大目標前進的,而常常是一邊進行,邊構造著劇本,我們常以審視文學作品的態度來做出生活中的決定,例如:這樣有趣嗎?令人厭煩嗎?得體嗎?過分嗎?符合自己的性格嗎?因此,有時有人會做出一些富戲劇性的事情,為的是給自己的人生光輝添上幾筆特別的色彩.,從這個角度言之,生活的意義不在於終極的目標,而在於故事的質量,以及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的質量.,若一個人選錯了角色,或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或是扮演了多個矛盾的角色,都會毀掉自己生活中的意義。
假若“生活是一種使命”若是種使命,則會依著我們所認定的使命,決定我們的行為方向。例如:歌德認為自己的生活使命是在於“詩歌創作” 。黑格爾則是把法國大革命之後,用哲學來澄清世界的意義當作自己的使命。邊沁將使命首要視為是道德的,於是他將求最大多數人的幸福視為自己的使命。
假若“生活是一次冒險”將生活的意義,視為是與現世所有價值塑形無關,而僅是當作一種挑戰,冒險,讓自己沈醉在各種技巧和不確定當中.,這類人不會預先假定任何所謂恰當的結局,如果要完結,那就讓它完結。
假若“生活是一種藝術”將人的生活,視為打造一種形體,去“塑造性格”發展出所謂“風格”那樣的東西.,這種看法主要認為,我們要活的“漂亮”,即使無法做到,也要活的精彩,活出“格調”,是以,生活應該被視為一種藝術品來評價,看是否能讓人感動,豐富人心,富有戲劇性,色彩斑斕或是粗俗不堪,冥頑不化,無法讓人留下記憶。
假若“生活是種慾望”其所追求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慾望的滿足,常常先前所設定的目標被滿足之後,又被另一個更高的滿足所取代。
假若“生活是一種榮譽”對這類人而言,榮譽的死去,遠比不名譽的活著更重要。例如:戰場上的許多英雄.,哲學家蘇格拉底等,都是為了堅守他們視為榮譽的事情,而甘願放棄生命。
假若“生活是一種學習”就這類人而言,生活就是把什麼都做一遍,而僅僅是為了去知道它是怎麼回事。
假若“生活是一種受苦”例如: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把石頭滾上山的故事,生活只是一遍遍的重複,最終什麼也沒有增加。
假若“生活是一種投資”此乃由於我們長久生活在一個商業的社會裡,因此,有人會將生活視為一種投資,把我們有生之年看作,為取得回報,而在各種事業中(工作,婚姻,孩子,學業)所投入的資本。
PS: 生活這樣多種ㄝ!!我看想賴活還真不容易唉!!
生活!!不就是活生生的嘛!!真麻煩…..
OK…醫生來說該走了!!
再見!!
我還沒死喔!我還有玩喔,不要賴皮ㄝ …..
- 徐少康
- 召集人
- 文章: 4590
-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25日, 2009年 2:55 am
- 來自: 地球
Re: 與妹聊聊天
親愛的朋友,我讀完了
作為您的好同學、好朋友
我應該的,必須的好好地讀完它,我讀完了.......
很長,很無趣,可以確定待在醫院裡真的很無聊
哪家醫院?護士美眉一定沒有好好照顧你
生與死,我們談不起,就算自己失敗了,或是全世界都背棄你,你也只能選擇活
生病也好;開刀也罷,只要有萬分之ㄧ的機率,你也只能擁有一個願望
就是祈求活下去,義無反顧的好好肩負起家庭未完的責任
以下這個不是笑話,這主題太沉重了,雅婷沒敢來!
眼一閉再一開,那麼恭喜你,又過了一天
眼一閉沒再開,那麼恭喜你,過了一輩子
我們不賴皮!你也別賴皮!
兄弟,別怕!加油!
我為你禱告!求上帝賜你一切順利平安!求上帝的手帶領醫生的手,袪你病痛
作為您的好同學、好朋友
我應該的,必須的好好地讀完它,我讀完了.......
很長,很無趣,可以確定待在醫院裡真的很無聊
哪家醫院?護士美眉一定沒有好好照顧你
生與死,我們談不起,就算自己失敗了,或是全世界都背棄你,你也只能選擇活
生病也好;開刀也罷,只要有萬分之ㄧ的機率,你也只能擁有一個願望
就是祈求活下去,義無反顧的好好肩負起家庭未完的責任
以下這個不是笑話,這主題太沉重了,雅婷沒敢來!
眼一閉再一開,那麼恭喜你,又過了一天
眼一閉沒再開,那麼恭喜你,過了一輩子
我們不賴皮!你也別賴皮!
兄弟,別怕!加油!
我為你禱告!求上帝賜你一切順利平安!求上帝的手帶領醫生的手,袪你病痛
66輪義 小康 David
-
- 實習生
- 文章: 147
- 註冊時間: 週二 6月 30日, 2009年 11:00 am
Re: 與妹聊聊天
報歉,,剛才沒有注意看回應文中的內容…
此文,第一段,已開章明義敘說,~~
~~人的生命是什麼?意義為何?這是一個陷阱問題喔!!任何的答案,不論是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史學家還是一般的大眾,每個人的認識都不大相同,答案也就都不免以偏蓋全ㄝ!!
~~所以說我們就是我們,我們怎麼樣,我們自己想就可以了,至於要想什麼?怎麼想? 當然,什麼樣的思想,會造就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們應該要想得對,想得好,想得有趣吧!!…
如果連第一段的前半部,都看的一知半解,真要看完全文,真是太辛苦,太令人感動了…
請別再折磨自己了 !!
此文,第一段,已開章明義敘說,~~
~~人的生命是什麼?意義為何?這是一個陷阱問題喔!!任何的答案,不論是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史學家還是一般的大眾,每個人的認識都不大相同,答案也就都不免以偏蓋全ㄝ!!
~~所以說我們就是我們,我們怎麼樣,我們自己想就可以了,至於要想什麼?怎麼想? 當然,什麼樣的思想,會造就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們應該要想得對,想得好,想得有趣吧!!…
如果連第一段的前半部,都看的一知半解,真要看完全文,真是太辛苦,太令人感動了…
請別再折磨自己了 !!
-
- 實習生
- 文章: 147
- 註冊時間: 週二 6月 30日, 2009年 11:00 am
Re: 與妹聊聊天
親愛的 妹: 仍在醫院與妳聊聊天...
“習慣”, 影響自己怎麼學東西,怎麼看事情,怎麼與人溝通,怎麼處理工作.,
能夠讓自己快樂,幫自己解決問題,也能夠讓別人快樂,幫別人解決問題,這樣應該就是行為的好習慣.,
生命中有10%是由際遇所組成.,而有90%是由自己的反應所決定.,
雖然自己無法掌握10%的際遇,但是應該能掌握自己的90%.,
如果能誠實檢討,應該可以知道,好習慣愈多的人,其90%的人生能掌握的愈好.生活也多是多采多姿的喜悅!!
如果懂得養成習慣以尊重的對待別人,其實同時是對自我的肯定,
有足夠自信的人,不會在與人之間的差異點上作太多文章.,
尊重自己,體貼別人,相處就沒有負擔.,
肯定自己,尊重差異,亦是學會包容的起點!!
應該讓自己瞭解,
世上的東西有些失去之後就難以得到,友誼如此,緣份如此,機會如此,感情如此,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值得珍惜的呢?
當然,思想單純點亦是種幸福,
自己落得輕鬆,別人也可以自在而沒有負擔.,
有時想的太多卻因而綑綁了自己…
所以學會順其然之,
Just let it be..
I'm not unhappy…I'm really understanding that Perfection does not exist in this imperfect world.
I won't look where I fall, but where I slipped.
because money is gone, nothing is gone,
But if health is gone, half is gone,
hope is gone, everything is gone…
隔壁床在急救...
See you
“習慣”, 影響自己怎麼學東西,怎麼看事情,怎麼與人溝通,怎麼處理工作.,
能夠讓自己快樂,幫自己解決問題,也能夠讓別人快樂,幫別人解決問題,這樣應該就是行為的好習慣.,
生命中有10%是由際遇所組成.,而有90%是由自己的反應所決定.,
雖然自己無法掌握10%的際遇,但是應該能掌握自己的90%.,
如果能誠實檢討,應該可以知道,好習慣愈多的人,其90%的人生能掌握的愈好.生活也多是多采多姿的喜悅!!
如果懂得養成習慣以尊重的對待別人,其實同時是對自我的肯定,
有足夠自信的人,不會在與人之間的差異點上作太多文章.,
尊重自己,體貼別人,相處就沒有負擔.,
肯定自己,尊重差異,亦是學會包容的起點!!
應該讓自己瞭解,
世上的東西有些失去之後就難以得到,友誼如此,緣份如此,機會如此,感情如此,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值得珍惜的呢?
當然,思想單純點亦是種幸福,
自己落得輕鬆,別人也可以自在而沒有負擔.,
有時想的太多卻因而綑綁了自己…
所以學會順其然之,
Just let it be..
I'm not unhappy…I'm really understanding that Perfection does not exist in this imperfect world.
I won't look where I fall, but where I slipped.
because money is gone, nothing is gone,
But if health is gone, half is gone,
hope is gone, everything is gone…
隔壁床在急救...
See you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 位訪客